黄淮海流域城镇扩展遥感调查
李晓琴1, 田垄2, 孙波3, 孙永军1
1.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 李晓琴(1964 - ) ,女,本科,主要从事环境遥感研究工作。

摘要

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6年CBERS-2遥感数据提取黄淮海流域城镇面积变化信息。调查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城镇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城镇面积扩展迅速。城镇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75~2006年增加了46 631.13 km2,平均每年增加1 504.23 km2。黄淮海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等决定了全流域城镇面积扩展的变化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镇扩展的进程。

关键词: 城镇扩展; 黄淮海流域; 遥感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2010)增刊-0148-04
Research on Built-up Land Sprawl in Yellow River Basin
LI Xiao-qin1, TIAN Long2, SUN Bo3, SUN Yong-jun1
1.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sat MSS,ETM and CBERS-2 images of Yellow River Basin acquired in 1975, 2000 and 2006 respectively,the authors extracted the built-up land sprawl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built-up land sprawl in Yellow River Basin ha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area of built-up land sprawl increased by 46 631.13 km2 from 1975 to 2006,i e.,about 2 254.621 km2 per year. It is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conditions that have controlled the trend of built-up land sprawl in Yellow River Basin. In addition,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ccelerated the built-up land sprawl.

Keyword: Built-up land sprawl; Yellow River Basin; Remote sensing
0 引言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 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带了巨大变化和深刻影响。城镇作为人类活动高度密集区域, 所发生的变化更为剧烈和集中。1975~2006年这31 a来, 我国城镇面积日益扩展。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镇面积的扩展对其周边的土地利用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对城镇扩展进行调查, 可以了解其在空间上的演变过程, 为研究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国内外学者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扩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Bock等利用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研究了德国北部小城镇的变化特征[1]; 王琳等利用多种遥感数据研究了福州、南京、天津、北京、长沙及乌鲁木齐等城市的扩展和空间形态变化[2, 3, 4]; 徐梦洁等研究了近年我国城市土地扩展进展[5]。目前研究的城镇案例主要集中在东部大城市以及省会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地区, 对于黄淮海流域大面积地区中城镇扩展的研究较少, 而城镇扩展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志, 了解该活动对于黄淮海流域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黄淮海流域内城镇面积的持续扩展带来周边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本文利用1975~2006年间共3期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城镇扩展研究, 重建了30多年来黄淮海流域城镇的扩展过程, 可为辅助政府指导城镇总体规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范围

研究区范围介于东经95° ~123° , 北纬31° ~43° 之间, 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省、甘肃省、河北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江苏省、河南省、北京市及天津市等省、市, 面积为143.6万km2, 包括黄、淮、海三大流域。

1.2 自然地理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 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河平原4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 由一系列高山组成, 常年积雪, 冰川地貌发育; 中部地区海拔在1 000~2 000 m之间, 为黄土地貌, 水土流失严重; 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 洪水威胁较大。

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地、丘陵区, 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山地和丘陵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区一般高程200~500 m(85黄海高程, 下同), 沙颍河上游石人山高达2 153 m, 为全流域的最高峰; 南部大别山区高程300~1 774 m; 东北部沂蒙山区高程200~1 155 m。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延伸部分, 西部高程一般为100~200 m, 南部高程为50~100 m, 东北部高程一般在100 m左右。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 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高程一般为15~50 m; 淮河下游苏北平原高程为2~10 m; 南四湖以西为黄泛平原, 高程为30~50 m。流域内除山地、丘陵和平原外, 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海河流域内山地、平原面积分别占60%和40%。燕山、太行山由东北至西南呈弧形分布。山脉以西、以北分布着黄土高原; 山脉以东、以南是广阔的大平原。山地与平原间的过渡地带短, 几乎直接交接。平原地形的总趋势是由西南、西、北向天津附近的渤海湾倾斜。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以及本流域各支流冲积的影响, 平原区内构成缓岗与洼淀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

1.3 人文特征

黄淮海流域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西部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黄淮海流域的人口分布也呈现出东部密集, 西部稀疏的状态(表1)。

表1 黄淮海流域分省面积与人口分布统计
2 技术方法
2.1 技术路线

以MSS(1975年)、ETM(2000年)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2(2006年)数据为信息源, 所有遥感图像数据经过增强、几何纠正、融合、镶嵌和分幅等处理。根据影像特征, 建立详细判读标志并采用人机交互遥感解译和野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提取研究区大范围城镇变化信息, 分析城镇扩展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的技术路线。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流程

2.2 专题信息提取

(1)人机交互解译法。根据各用地类型的光谱反射特征与遥感图像色调的对应关系, 建立特征信息的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形态、色调和周围相关的地物, 勾绘城镇特征信息。

(2)资料汇集法。充分利用已有调查资料(地形图、行政区图和其他专业地图), 结合遥感图像对比分析, 先确定用地类型的位置, 再从图像上解译出范围界线。

(3)图像增强信息提取方法。采用直方图拉伸、选择波段组合、比值组合、主成分分析和HIS彩色空间变换等方法, 突出和提取城镇变化专题信息。

(4)外业实地调查法。对于难以判定的城市边界等信息, 采取外业实地调查加以查证。

3 城镇演变遥感调查分析
3.1 面积变化比较

利用遥感技术编制了整个研究区城镇扩展3期现状和2期变化系列图件, 总结城镇扩展特征如下:

(1)城镇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研究区流域总面积为143.6万km2, 在1975、2000和2006年遥感图像上获取的城镇面积分别为14 243.63 km2、32 197.53 km2和60 874.76 km2。1978~2000年间, 城镇总面积增加了17 953.90 km2, 相当于该区域1978年城镇总面积的2.26倍, 增长速度为897.70 km2/a; 2000~2006年, 城镇面积增长速度达4 096.75 km2/a。1975~2006年近31a间, 城镇面积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城镇面积净增46 631.13 km2, 平均每年增加1 504.23 km2(图2)。

图2 研究区城镇面积变化

(2)城镇面积扩展幅度表现为前期大于后期。研究区县级以上城镇面积统计表明, 1975~2000年城镇平均扩展幅度为126.05%, 最大地区的面积扩大了15.84倍; 2000~2006年城镇面积平均扩展幅度为89.07%, 扩展最大地区的面积扩大了6.69倍。将1975年与2006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这31 a来的城镇扩展状况, 得到的数据更为可观, 城镇面积平均扩展幅度为327.38%, 扩展最大地区的面积扩大了32.14倍(表2)。

表2 研究区城镇面积变化

(3)城镇面积扩展量与城镇大小和地域关系密切, 总体特征表现为城镇面积扩展量与城镇大小成正比, 东部大于西部。①1975~2006年研究区内所有县级以上城镇面积变化统计结果表明, 城镇面积变化共涉及县级以上城镇780余个, 其中省会及直辖市15个, 省会及直辖市城市面积扩展大于小型城市, 排名均在前20名中。城镇面积增长最大的北京市, 从1978年的182.37 km2增长到2007年的1 049.87 km2, 增长了475.68%; 城镇面积增长最小的是惠农县, 仅为0.2 km2, 30 a来城镇面积基本没有变化。②1975~2006年这31 a间, 在城镇面积扩展最大的20个城镇中, 除塘沽区(隶属于天津市)以外, 其余19个城镇全部为直辖市或省级市, 说明城市面积扩展大于县镇; 而在城镇扩展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镇中, 只有西安市位于西部内陆地区, 其余都属于环渤海区域的东部城市, 说明东部沿海城市扩展大于西部内陆城市(表3)。

表3 1975~2006年城镇扩展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镇(km2)

对研究区范围内186个城市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 1975~2000年的25 a中, 扩展速度最快的前3个城市为北京市、青岛市、石家庄市; 扩展速度最慢的3个城市为甘肃省平凉市、陕西省华阴市、河南省偃师市; 扩展幅度最大的3个城市为河北省任丘市(15.85倍)、安徽省淮南市(13.42倍)、河北省沙河市(10.54倍); 扩展幅度最小的3个城市为甘肃省平凉市(0倍)、陕西省华阴市(0倍)和甘肃省兰州市(0.01倍)。城市面积平均扩展幅度为123.42%。2000~2006年的6 a中, 城市面积扩展速度最快的前3个城市为北京市、山东省临沂市和即墨市; 扩展速度最慢的是22个面积基本没有增加的城市, 包括甘肃省平凉市、兰州市、武威市、西峰市、临夏市、白银市和天水市, 山西省霍州市、潞城市和原平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灵武市、吴忠市和石咀山市, 河南省汝州市、登封市和新郑市, 河北省韩城市, 陕西省宝鸡市、渭南市, 内蒙古乌海市和青海省西宁市。这22个城市中包括了研究区内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大多数城市, 而且这些城市都在内陆地区。在这6 a中, 扩展幅度最大的3个城市为河北省唐山市新区(6.69倍)、山东省章丘市(5.11倍)和淄博市(4.56倍)。城市面积平均扩展幅度为86.76%。

纵观1975~2006年的31 a中, 城市扩展幅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平均城市面积扩展幅度为317.26%。其中, 城市面积扩展幅度超过1 000%有33个城市, 所覆盖省份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省。

3.2 扩张机制分析

(1)工业化规模聚集导致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工业和城市化理论指出, 工业化规模聚集的结果之一就是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并且伴随着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大量流入城市[7]。经济圈的城市化发展不是仅仅以原有老工业城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而是伴随着迅速增长的新兴城市。这些城市的区域往往地处核心城市间的交通走廊地带, 非农产业的发展尤为迅猛。例如, 在胶济铁路沿线迅速发展起来的即墨市, 从原来的2 ~3 km2的县城规模发展成了近40 km2的中小型城市。潍坊市也从原县城规模发展到拥有市区面积176.33 km2的大型城市。

经济圈的形成, 是城市经济聚集的又一表现。区域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城市-区域” 的一体化, 城市和区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没有中心城市圈, 也就没有经济聚集的区域化过程[6]。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展, 另一方面是与周边地区经济交流的频繁, 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圈。例如青岛中心城市周围聚集了胶南、胶州、平度、即墨、莱西等5个城市; 天津周围的中小型城市更是星罗密布, 构成了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

(2)经济发展是城镇面积扩张的决定性因素。城镇面积的扩张速度随着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变化, 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 带来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 促使城镇的加速扩展。研究区内在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农业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第二、三产业比重加大较快。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大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3)交通建设对城镇扩张有指向性作用。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空间扩张并改变城市外部形态, 是城镇空间扩展的牵动力、对城镇空间扩张具有指向性作用[8]。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都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公路项目投入, 新建和改善了一大批公路, 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国民经济迅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又大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 吸引了大量外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级地方政府又变单独作战为联合作战, 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 正在不断地改善研究区的投资环境。

(4)地理环境影响城镇的发展。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城镇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海拔低, 城镇密集; 西部内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 城镇分布稀疏。总的来看, 平原区城镇扩展速度高于山地城镇扩展速度, 其中高原区城镇发展速度较慢, 中、低山区和平原城镇发展速度较快。

4 结论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人口增加、有利的基础地质环境等是城镇扩张的主要原因。

(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镇用地扩展进程可能进一步加快。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合理规划、优先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益, 这是解决城镇扩展过快问题的重要途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Bock M, et al. Object-oriented Methods for Habitat Mapping at Multiple Scales-Case Studies from Northern Germany and Wye Downs[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05, 13(2-3): 75-89. [本文引用:1]
[2] 王琳, 徐涵秋, 李胜. 福州城市扩展的遥感动态监测[J]. 地球科学, 2006, 8(4): 129-135. [本文引用:1]
[3] 吴宏安, 蒋建军, 周杰, . 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1): 143-149. [本文引用:1]
[4] 吴铮争, 宋金平, 王晓霞. 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以大兴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2): 285-293. [本文引用:1]
[5] 徐梦洁, 於海美, 梅艳, . 近年我国城市土地扩展进展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25(1): 47-53. [本文引用:1]
[6] 徐涵秋. 基于谱间特征和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J]. 地理研究, 2005, 24(2): 311-322. [本文引用:1]
[7] 王劲峰. 空间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8] 周干峙. 西安市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C]∥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1]
[9] 李加林, 朱晓华, 张殿发. 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2): 275-28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