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岩溶石漠化20年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李建存, 涂杰楠, 童立强, 郭兆成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第一作者简介: 李建存(197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航空物探与遥感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库建设、应用系统研发以及网络存储系统建设等。E-mail:13501026340@139.com

摘要

贵州是我国岩溶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分析其石漠化长期演变规律可为该省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及2008年3期、时间跨度达20 a的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经过几何纠正、图像配准、影像镶嵌、辐射校正和信息增强等处理,依据石漠化分类标准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 结合野外调查和解译修正,得到贵州省碳酸盐岩分布图、石漠化现状分布图、石漠化演化图和石漠化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认为: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贵州省岩溶石漠化呈严重恶化态势,年均恶化面积达744 km2;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8年前后岩溶石漠化有所改善,年均改善面积为1 153.3 km2。同时,结合贵州省石漠化演变特征,讨论了农业人口的减少、沼气的开发利用、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退耕还林国策与石漠化演化规律的相关关系,以期为石漠化的进一步改善和治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 石漠化; 遥感; 贵州; 演变
中图分类号:TP79S1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2013)04-0133-05 doi: 10.6046/gtzyyg.2013.04.21
20 year's evolution features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LI Jiancun, TU Jienan, TONG Liqiang, GUO Zhaocheng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Guizhou's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most serious in China.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features could provide the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tackl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survey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based on the three phase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spanning 20 years (at the end of the 1980's, the end of the 1990's and the year of 2008). On the basis of geometric correction, image registration, image mosaic, radiometric correction, and information enhancement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eld examin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rpretation, researchers obtained the limestone distribution map,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distribution map,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evolution map and the data bas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show that, from 1988 to 1999,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annual average degradation area increased by 744 km2; nevertheless, from 1999 to 2008, the area of degradation became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the degradation area was reduced by 1 153.3 km2 per yea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volution featur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decrease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sh gas, the increase of per head income and the policy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into forest to the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objective grounds for the further tackl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Keyword: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mote sensing; Guizhou; evolution
0 引言

贵州省位于岩溶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最广的东南亚岩溶区, 是我国岩溶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省份[1, 2]。2008年贵州省岩溶石漠化面积为20 943.76 km2, 约占全省岩溶出露面积的17%, 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第一大省[2]。 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该地区岩溶石漠化进行过大量探索, 研究成果主要有: ①贵州省石漠化分布典型区域的分析[3, 4, 5, 6]; ②贵州省整体岩溶石漠化的分布及发展规律分析[1, 7]; ③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的成因以及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因素研究 [8, 9, 10, 11]; ④岩溶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12]

上述研究对贵州省岩溶石漠化整体和区域的分布、演变特征以及石漠化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但对1988— 2009年时间跨度20 a的贵州省整体岩溶石漠化演变特征目前还未见学者进行过讨论。本文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2008年3期遥感数据(包括ETM, CBERS-02B, ALOS和ASTER数据), 通过室内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验证, 对贵州全省20 a间岩溶石漠化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选取

本次岩溶石漠化调查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以及2008年前后3期遥感数据。其中, 20世纪80年代末数据有1986年、1987年和1988年的TM数据; 90年代末数据有1999年和2000年的TM数据; 2008年数据以CBERS-02B数据为主, 辅以少量ALOS及ASTER数据(时相跨度为2007— 2009年, 但以2008年为主)。

上述原始遥感数据经过几何纠正、图像配准、影像镶嵌、辐射校正和信息增强后, 作为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的数据源。

1.2 信息提取方法

首先, 生成具备时空可比性的岩溶石漠化指数图像, 同时编制工作区岩溶分布图, 建立工作区岩溶数据库; 然后, 分析典型样区的石漠化指数图像分析, 确定石漠化分级阈值; 第三, 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取方法; 第四, 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化; 第五, 基于GIS提取石漠化信息, 形成石漠化信息的矢量化图斑; 第六, 采用人机交互解译进行修正。

1.3 石漠化分类标准

目前, 对石漠化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本次解译按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4级进行(具体分类信息详见文献[2])。经过野外调查验证和解译图斑修正, 最终得到贵州省岩溶石漠化分布图、贵州省岩溶分布图及石漠化遥感解译数据库。

2 岩溶石漠化区域分布特征
2.1 岩性和地貌特征

贵州省行政总面积约17.62万km2, 共84个县区有岩溶分布, 岩溶出露面积约12.12万km2, 占全省面积的68.82%。全省碳酸盐岩分布较为集中, 产出主要类型为灰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其中, 灰岩面积3.03万km2, 占全省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5%, 其次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占20%),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分布面积各占16%, 而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与灰岩互层以及白云岩夹灰岩等类型的出露面积则相对较少。

岩溶地貌的分布特点较为明显, 以丘陵谷地和峰丛洼地为主, 占岩溶总面积的95%。其中, 丘陵谷地出露面积最大, 约84 143.17 km2, 占贵州省岩溶地貌总面积的69%; 其次为峰丛洼地, 出露面积约31 055.85 km2, 占26%; 缓丘台地和峰林洼地出露面积相近, 分别为3 068.04 km2和2 938.92 km2, 仅占岩溶地貌总面积的3%和2%。

2.2 区域分布特征

2008年全省岩溶石漠化面积约20 943.75 km2, 占总面积的11.89%, 占岩溶总面积的17.27%, 是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第一大省, 其中, 重度石漠化面积约2 259.99 km2, 中度面积约7 337.59 km2, 轻度面积约11 346.18 km2

在全省有岩溶分布的县市中, 石漠化面积大于500 km2的有六盘水市、大方县、紫云苗族布依自治县、黔西县、长顺县、威宁县、织金县、惠水县、兴义市、平塘县、贵定县及安龙县等12个县市, 占石漠化总面积的38.6%。其中, 石漠化面积大于700 km2的有六盘水市、大方县、紫云县及黔西县。

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石漠化的分布差别较大(图1), 主要分布在灰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夹互层中, 占石漠化总面积的80.29%; 白云岩夹灰岩中则面积最小, 只有1.73%。

不同地貌类型石漠化的分布特点是: 丘陵谷地和峰丛洼地中石漠化所占面积最大, 达到93.41%; 峰林洼地和缓丘谷地中, 石漠化分布面积不到7%; 峰林平原中未见到石漠化分布。

图1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石漠化面积分布Fig.1 Rocky desertification distribution area in different carbonate rocks in Guizhou Province

3 贵州省石漠化演变特征分析

通过遥感调查发现,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8年前后20 a间, 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经历了先迅速恶化, 后快速改善的过程。

3.1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末的演变特征

图2所示, 从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末, 全省石漠化程度加剧, 面积从21 643.27 km2增至32 476.73 km2, 总面积净增10 833.46 km2, 平均每年以984.86 km2速度增加, 增长速率为3.76%, 而石漠化改善面积仅有675.54 km2, 石漠化加剧与改善面积之比为15:1。

图2 贵州省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石漠化面积对比Fig.2 Comparison abou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the end of 80's and the end of 90's in Guizhou Province

该期间石漠化严重加剧的县市主要有: 六盘水市、大方县、盘县特区、毕节市、贵阳市、晴隆县、赫章县、福泉县、安顺市、六枝特区、平坝县、金沙县及兴义市等, 其中六盘水市与大方县加剧最严重, 分别为1 331.71 km2和1 040.48 km2, 加剧面积大于100 km2的县有36个, 而完整县市改善明显的基本没有。

3.2 20世纪90年代末— 2008年的演变特征

图3所示, 从20世纪90年代末— 2008年前后, 全省石漠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 石漠化程度仅在局部地区加重; 石漠化面积从32 476.73 km2降至20 943.76 km2, 净减少11 532.97 km2, 平均每年以1 153.3 km2的速度减小, 减少速率为4.76%。全省石漠化程度改善总面积15 318.3 km2, 其中, “ 轻度” 级改善面积13 159.69 km2, “ 较好” 级改善面积2 158.61 km2; 石漠化恶化面积1 705.15 km2, 严重恶化面积303.85 km2, 轻度恶化面积1 401.30 km2; 石漠化程度基本未变区域15 483.06 km2

图3 贵州省90年代末和2008年石漠化面积对比Fig.3 Comparison about rocky dertification of the end of 90's and 2008 in Guizhou Province

该省石漠化改善程度较好的县市主要有六盘水市、安顺市、黔西县、威宁县、长顺县、福泉县、大方县、玉屏县及修文县等, 其中六盘水市、威宁县、黔西县及大方县改善面积均在700 km2以上, 改善程度在20%以上, 此外有11个县改善面积在300 km2以上; 而恶化程度普遍较小, 最严重的修文县为6.68%, 其次有5个县市在3%~5%之间, 其他县市均在3%以下。

3.3 两阶段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阶段岩溶石漠化演变数据分析发现, 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末, 贵州省岩溶石漠化以迅速加剧为主, 年均加剧面积达744 km2, 比80年代末增加了10 833.46 km2, 57%以上县市石漠化加剧程度大于5%, 5个县市大于20%, 其中六盘水市加剧程度最大, 达到41.63%; 20世纪90年代末— 2008年间, 石漠化呈快速改善趋势, 90%以上的区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比90年代末面积减小了11 532.97 km2, 69%的县市改善程度大于5%, 6个县市大于20%。其中, 黔西县改善程度最大, 达到29.67%; 六盘水市改善面积最大, 为 899.44 km2

4 石漠化改善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 而这种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农业人口的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贵州省1990年农业人口21 021 654人, 到2000年达到29 732 599人, 增加了8 710 945人; 2010年,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加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增加, 农业人口较2000年减少了6 733 911人。通过图4可以看出, 石漠化面积的变化和农业人口变化呈现较好的正相关, 均在200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 然后开始减小。人口数量的锐减, 降低了土地负荷, 缓解了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需求压力。因此, 本文推测贵州省农业人口的减少是该省岩溶石漠化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4 石漠化面积与人口变化趋势Fig.4 Tendency abou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population

4.2 沼气的开发利用

以沼气为重点的生态能源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贵州省1998年沼气池有29 290口, 到2009年沼气池达1.7× 106口。1个8 m3的沼气池年产气400 m3, 可满足1户5口农家的炊事和照明用能, 每年可节约薪柴2 t, 相当于每年保护森林资源1 600 m2。2009年贵州全省沼气池可节约薪柴3.4× 106 t, 相当于保护森林资源2 720 km2。1998年后沼气池数量大幅增加, 年均增涨1.6× 105个以上, 能源获取方式逐步改变, 大幅减少了砍柴伐木数量。石漠化开始改善的时间点在1999年附近。因此, 本文推测沼气池的大量使用对全省生态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图5)。

图5 石漠化面积与沼气池数量变化趋势Fig.5 Tendency abou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quantity of marsh gas tank

4.3 人均收入的增加

全省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397.74元增加到2000年的630.67元, 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年均增长不到20元; 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 200元, 从2000年到2011年, 年均增加324元, 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其增速改变的时间点和石漠化开始改善的时间点十分相近(图6)。因此, 本文认为, 全省众多地区发展的观光旅游业改变了当地人民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耗方式, 大幅度减少了乱砍乱伐、烧山造田、毁林开荒的现象, 使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跟石漠化治理紧密相连, 给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6 石漠化面积与农民人均收入变化趋势Fig.6 Tendency abou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peasant income per head

4.4 退耕还林国策

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是治理石漠化最直接的手段。退耕还林后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 辅以人工促进更新。封山1~2 a后可见草坡, 5 a左右可见灌木, 15~30 a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贵州省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到2010年累计投资116亿元, 完成任务11 914.74 km2, 其中退耕造林4 375.62 km2、荒山造林7 006.32 km2、封山育林1 132.2 km2, 对贵州省生态环境和岩溶石漠化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5 结论

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2008年前后3期遥感图像, 依据石漠化分类标准, 进行了遥感解译和石漠化信息提取, 结合野外调查与解译修正, 得到了贵州省岩溶石漠化及碳酸盐岩分布数据。通过对石漠化现状及演变特征的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现象总体较为严重, 总面积达20 943.75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1.89%。其中, 重度石漠化分布面积约2 259.99 km2, 中度面积约7 337.59 km2, 轻度面积约11 346.18 km2

2)1988— 2008年间, 贵州省的岩溶石漠化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最大值, 总面积达32 476.73 km2, 到2008年基本恢复和改善至1988年水平。

3)根据调查分析认为, 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的迅速改善与农业人口减少、沼气的开发利用、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退耕还林国策的实施等4个方面密切相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u X Q, Liu H M, Huang X L. Human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region in Guanl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5): 600-608. [本文引用:2] [JCR: 0.727] [CJCR: 0.698]
[2] 刘春玲, 童立强, 聂洪峰, . 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成果报告之二(石漠化遥感调查报告)[R]. 北京: 国土资源部, 2010.
Liu C L, Tong L Q, Nie H F, et al. Basic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nd inspection in China eastern economic zon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R]. Beijing: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10. [本文引用:3]
[3] Zhang P P, Hu Y M, Xiao D N, et 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in Karst plateau area: A case study in Pud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 20(1): 84-90. [本文引用:1] [JCR: 0.727] [CJCR: 0.698]
[4] Huang Q H, Cal Y L. Spatial pattern of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of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7, 52(7): 1325-1330. [本文引用:1] [JCR: 1.127]
[5] Li Y B, Shao J A, Hua Y, et 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 use and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a typical Karst area, Chin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 57(3): 621-627. [本文引用:1] [JCR: 1.127]
[6] 周常萍, 童立强, 雷蓉. 贵州省土地石漠化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 2005, 20(2): 269-273.
Zhou C P, Tong L Q, Lei R.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 20(2): 269-273. [本文引用:1] [CJCR: 1.055]
[7] 肖丹, 熊康宁, 兰安军, . 贵州省绥阳县喀斯特石漠化分布与岩性相关性分析[J]. 地球与环境, 2006, 34(2): 77-81.
Xiao D, Xiong K N, Lan A J, et al.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lithology in Suiy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J]. Earth and Environment, 2006, 34(2): 77-81. [本文引用:1] [CJCR: 0.858]
[8] 袁春, 周常萍, 童立强, .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 现代地质, 2003, 17(2): 181-185.
Yuan C, Chou C P, Tong L Q, et al. The causes and tackle countermeasures of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J]. Geo Science, 2003, 17(2): 181-185. [本文引用:1] [CJCR: 0.946]
[9] 李瑞玲, 王世杰, 周德全, .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 地理学报, 2003, 58(2): 314-320.
Li R L, Wang S J, Zhou D Q,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ock desertification and lithology in Karst area of Gui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2): 314-320. [本文引用:1] [CJCR: 3.304]
[10] 陈起伟, 熊康宁, 蓝安军. 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岩溶, 2007, 26(1): 37-42.
Chen Q W, Xiong K N, Lan A J. Analysis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based on“3S”[J]. Carsologica Sinica, 2007, 26(1): 37-42. [本文引用:1] [CJCR: 0.699]
[11] 钱铭杰, 吴芳芳, 童立强. 基于RS-GIS的贵州省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11): 16-18.
Qian M J, Wu F F, Tong L Q. The research of cauoriginse and treat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based on RS-GIS[J]. Soil and Water Consistent of China, 2008(11): 16-18. [本文引用:1]
[12] 李丽, 童立强, 李小慧.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 国土资源遥感, 2010, 22(2): 59-62.
Li L, Tong L Q, Li X H.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vegetation converage[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10, 22(2): 59-6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