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AS-InSAR的长治矿区地表形变监测
刘志敏, 李永生, 张景发, 罗毅, 刘斌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第一作者简介: 刘志敏(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的研究。Email:smilelzm@126.com

摘要

小基线集InSAR(SBAS-InSAR)时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InSAR时空失相干限制,抑制地形和大气影响,增加时间采样率,在监测地表形变随时间演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为了有效监测山西省长治矿区地表形变,利用DInSAR方法监测开采矿区的快速大形变,得到形变区30 d的最大沉降量为11 cm; 利用SBAS方法监测矿区边缘微小缓慢形变,得到2003年7月—2010年7月期间区内地面沉降的空间展布及时间序列相对形变量。对于矿区周围相干性保持较好的居民区,SBAS方法监测结果表明其整体形变表现为沉降趋势,沉降面积较大,沉降速率为5~15 mm/a,最大累计沉降为90 mm。矿区因开采时间、开采方式、采储量以及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沉降结果。

关键词: 小基线集(SBAS); 形变监测; 矿区沉降; DInSAR; 长治矿区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2014)03-0037-06 doi: 10.6046/gtzyyg.2014.03.06
An analysis of surface deformation in the Changzhi mining area using small baseline InSAR
LIU Zhimin, LI Yongsheng, ZHANG Jingfa, LUO Yi, LIU Bin
Key Laboratory of Crustal Dynamics,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 algorithm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 measuring surface deformation by overcoming InSAR limitations caused by temporal decorrelation, spatial decorrelation and atmospheric inhomogeneity. To monitor the ground deformation in Changzhi area effectively, the authors applied DInSAR method to study large deformation that happened in one month or even a shorter time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maximum subsidence was 11cm during 30 days. Then the authors obtained the time series deformation results from July 2003 to July 2010 in Changzhi area by using SBAS algorithm, and made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with large deformation rate which kept high coherence around the mining area by SBAS monitoring results. From the deformation map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subsidence was obviou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subsidence rate was 5~15mm/a, with the maximum accumulated subsidence being 90 mm. Different ore districts presented different deformation results due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such factors as production time, production way, reserves and topography.

Keyword: 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mining area subsidence; DInSAR; Changzhi mining area
0 引言

开采煤矿所造成的地面塌陷、裂缝以及滑坡等地质环境灾害, 不仅降低了土地的使用价值, 而且会造成沉降区建筑物、道路及相关基础建设的损坏, 从而制约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采空区地面将快速、非线性沉陷; 老采空区则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相对缓慢的残余沉降。为了有效地控制矿区沉降, 减少损失, 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监测手段及时掌握沉降情况。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DInSAR)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监测地表形变的有效技术手段, 能够获取研究区域短周期内空间连续的地表形变信息, 监测精度可达mm级[1]。国内外相关学者陆续开展了应用DInSAR技术监测矿区沉降的研究: 1996年Carnec等[2]首先用DlnSAR技术监测了法国Gardanne附近煤矿的沉降, 2003年Raucoules等[3]用DlnSAR技术对法国Vauvert地区的一个盐矿进行了地面沉陷监测; 国内研究者应用该技术分别在武安、济宁及平朔等煤矿的监测中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4]。为了克服时间、空间失相干和大气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又发展了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 PS)和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 SBAS)等时间序列形变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监测长时间范围内地表缓慢形变, 获得研究区域的沉降发展和演化情况。2008年Baek等[5]利用SBAS方法获取了1992— 1998年韩国Gangwon-do地区煤矿的形变结果; 2012年张学东等[6]选用2004— 2010年27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分析, 查明了唐山城区的地面沉降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山西省长治地区分布着潞安矿区众多不同规模的煤矿。由于几十年的煤矿开采, 已有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表明该地区的沉降区面积大、分布集中、潜在塌陷区大。小基线集InSAR时序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地表缓慢形变监测问题, 但在矿区监测中难以获取快速大形变以及总体变形。为此, 本文针对开挖矿区变形区域, 应用DInSAR方法进行快速大形变监测分析; 用SBAS方法监测微小缓慢形变信息, 研究该区沉降形变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化规律, 并对具体地区沉降情况进行相关分析。

1 SBAS-InSAR地表形变监测原理及流程

2001年, Berardino等[7]提出了小基线集(SBAS)方法。该方法将所有获得的SAR数据组合成若干个集合, 集合内SAR影像对要求的时间和空间基线距较小。利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每个小集合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为了增大时间采样率, 可以通过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方法将多个小基线集联合起来求解[7, 8]。此后, 随着各种相干点目标提取算法、3D相位解缠算法和各误差项去除算法的提出, 以及时间序列形变模型的改善等关键技术的进步[9, 10], SBAS-InSAR方法也越来越完善, 测量精度也越来越高。

假设同一地区有按照时间顺序(t0, …, tN)排列的N+1幅雷达影像。主影像(IE)和从影像(IS)按时间顺序排列。则

δ ϕ j( tIEj)( tISj), ∀ j=1, …, M(1)

写成矩阵形式为

Aϕ =δ ϕ , (2)

式中: ϕ 为各SAR影像中高相干点对应的相位组成向量; δ ϕ 为各干涉图解缠后相位组成向量; AM× N阶矩阵, ∀ j=1, …, M, 若ISj≠ 0, A(j, ISj)=-1; 若ISj=0, A(j, ISj)=0; A(j, IEj)=+1, 其他值为0。由式(2)可见, 矩阵A依赖于数据集生成的干涉图, 如果所有的数据属于单一的小基线子集, 那么MN, A是一个N秩矩阵。可由最小二乘法来求解, 计算式为

ϕ˙=A#δ ϕ , A#=(ATA)-1AT 。 (3)

然而, 所有的数据属于一个单一的子集是不常见的。所以, 为了提高形变信号的时间采样率, 必须要面对数据属于不同子集的情况。对于式(2)中A表现出秩亏时, 式(3)中的ATA是奇异矩阵。假设有L个不同的小基线子集, A的秩则为N-L+1, 那么这个系统将有无穷多个解。引入奇异值分解算法, 可以估算矩阵A的伪逆, 得到式(2)的最小二乘解( ϕ˙)。

采用SVD方法直接对相位进行求解, 得到的累积形变在时间上表现出不连续性, 不符合沉降的物理规律。为了获得具有物理意义的沉降序列, 将相位表示为2幅SAR影像获取时间之间的平均相位速度和时间的乘积。利用SVD分解可以得到速度矢量的广义逆解。根据各个时间区间的沉降速度, 对各时段速度在时间域上进行积分即可得到各个时间段的形变量。

SAR影像相位中除了形变相位外, 还有由区域地形误差带来的相位、由获取影像时大气不均质带来的大气相位及由基线、时间失相干现象和热噪声等引起的相位。所以,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分离出各误差项, 最终获取形变相位信息, 具体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SBAS-InSAR技术流程Fig.1 SBAS-InSAR processing flow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长治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两侧有太行山、太岳山围绕, 其北、西面为低山丘陵, 东、南面多为河谷平原, 地势平缓, 且大部分被较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区内分布着潞安矿区众多不同规模的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矿区主采煤层厚、采深采厚比值小, 开采面积大、历史长, 采煤沉陷影响范围大、分布集中, 因此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其损害比较严重。本文研究区范围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区TM影像图(图中黑色框为各矿区范围)Fig.2 TM image in research area

2.2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用雷达影像为2003年7月— 2010年7月间22幅ENVISAT卫星ASAR传感器C波段track32数据; DEM数据为SRTM 90 m分辨率高程数据。实验数据形成的小基线组合如图3所示。

图3 SAR数据的小基线干涉集合Fig.3 Differential interferogram series of SAR images by SBAS method

组合中空间基线限制为300 m, 时间基线限制为400 d。由于影像时间跨度大, 影像间垂直基线也较大, 因此实验中人工增加一些干涉影像对。利用22幅影像共生成41幅差分干涉图。

2.2.1 候选点的选取

研究区域内多为农田, 居民地较少, 且数据时间跨度较长, 相干性保持具有一定难度, 这对于候选点的选取具有较大挑战[11]。经过多次试验, 本文利用相干系数法, 限制相干系数阈值0.25为预选候选点, 在后续形变反演时再经过筛选剔除噪声点。

2.2.2 轨道误差的估算

尽管在生成差分干涉图过程中, 通过卫星轨道精密文件去除了轨道误差影响, 然而目前常用的DEOS(delft institute for Earth-oriented space research)精密轨道数据有15 cm的标准差, 这会带来视线向上cm级的形变误差[12]。且本文研究数据垂直基线较大, 残余的轨道误差可能会对最终的形变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在形变反演之前先进行轨道误差去除处理。本文采用线性模型选取校正点, 估算出轨道误差相位并将之移除。

3 结果分析

受开采的影响, 研究区内一些矿区在30 d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较大形变, 以至于在SBAS方法中未能提取出相干点, 本文利用DInSAR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对于县(市)区以及矿区周围相干性保持较好的居民区, 本文利用SBAS方法监测形变结果, 并对其中形变速率较大的地区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3.1 DInSAR结果分析

由影像20050120与20050224干涉处理生成的差分干涉图, 得出研究区内分布着多个形变区。以图2中王庄矿区中部部分区域为例, 图4(a)为该区域差分干涉图, 图中每个形变区均表现出不同大小的干涉周期, 干涉周期最大达4个。由于所用数据为C波段, 波长约为5.6 cm, 故形变区最大沉降约为11 cm。图4(b)为对应区域Google Earth光学影像, 图中矿区位置与干涉图中形变区位置分布较一致。

图4 DInSAR监测的矿区形变结果(部分)Fig.4 Deformation results by DInSAR(part)

3.2 SBAS结果分析

研究区内整体表现为沉降趋势, 不同矿区沉降状况与其地形、开采时间及开采方式等有关。城区沉降状况与矿区影响有关, 也与城市建设、城市用水有关。由图5可知, 该研究区表现为沉降形变, 平均沉降速率在5~10 mm/a左右, 最大沉降速率达到15 mm/a。其中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在长治市西部(图5C区)、屯留县东部(图5B区)西北部(图5A区)以及襄垣县东部和南部地区。

图5 研究区平均形变速率图(A, B, C分别为余吾矿、常村矿及三元矿居民地形变区)Fig.5 Mean velocity map of research area

3.2.1 形变结果分析

实验处理过程中均以第一幅影像(20030710)为基准, 共生成22幅时序累积形变图, 图6为其中5幅。

图6 研究区视线向累积形变图Fig.6 Accumulated deformation maps in LOS direction of research area

图6可以看出, 自 2005年7月起, 屯留县东部和西北部地面开始产生较大的沉降形变, 且随着时间的增加, 形变量逐渐增大, 特别是2009年12月以后, 屯留县有些区域的沉降量达到60 mm。长治市自2007年以后沉降明显, 且西部和南部沉降量较大, 这可能与三元矿和司马矿的开采有关。潞城市在2007年5月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沉降趋势。襄垣县自2005年7月起开始沉降, 且随着时间的增加, 沉降量日益增大。

图7图5中A, B, C 3个区域的时间序列形变图。结合图2中各矿区范围分析可得, 余吾矿区在2003年7月— 2010年7月期间沉降量较大, 达到60 mm, 平均形变速率约10 mm/a, 最大可达13 mm/a。常村矿区在2003年7月— 2006年2月期间沉降量为10 mm, 平均形变速率为4 mm/a, 此后形变速率增大, 2006年4月— 2007年5月形变速率为15 mm/a, 至2010年7月累积形变量近40 mm。三元矿区2003年7月— 2006年4月期间平均形变速率约为10 mm/a, 2010年1月— 2010年7月期间平均形变速率达到12 mm/a。

图7 矿区居民地代表区域时间序列形变图Fig.7 Time series deformation maps of residential area around mining area with large deformation rate

野外调查发现, 常村煤矿和漳村矿采空区的塌陷使208国道屯留路段和襄垣县闫村段均匀下沉[13]。本次除了对居民区沉降进行监测外, 也对研究区内国道、省道形变进行了研究分析。图8为208国道南渔泽村— 上村镇段平均形变速率图, 研究发现, 该路段沉降较严重, 最大沉降速率达5~7 mm/a。

图8 道路形变监测结果Fig.8 Road deformation results

3.2.2 形变特征分析

矿区沉降一般不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 开采塌陷常常表现出非线性特征。矿区开采一定时间后,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造成地表发生移动的时间加长, 下沉速度减缓。残余沉降减少, 但会持续较长时间。由于王庄、五阳及漳村矿区开采时间较早, 残余形变逐渐减小。常村矿区、余吾矿区可采储量很大, 且开采时间不长, 故形变量比其他矿区的要大。司马矿区开采后, 也开始有了较大沉降形变。

对于王庄矿区, 根据已有的地表移动测量结果及山西煤矿开采的实践经验和观测资料分析结果, 可知区内采空塌陷地表移动正处于一个残余移动变形过程中, 最大残余移动变形期达44 a, 最晚残余移动变形终结年度预计至2040年; 2002年以后最大剩余下沉量为175~439 mm, 年平均极限下沉量为7~12 mm[14]。本文监测到的王庄矿区最大沉降速率为7~10 mm/a, 符合残余移动变形规律。

在地形平坦地区, 当开采深度大、黄土层厚时, 沉陷盆地内就会出现积水。潞安矿区内的积水主要有季节性积水和外来水, 前者积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如煤矿的季节性积水塌陷地; 后者则主要是排水管管道遭受破坏发生泄漏, 水流注入沉陷盆地所形成的积水。本文实验发现, 地表形变趋势有时出现周期性特点, 某些时刻矿区会出现少量抬升形变, 分析认为, 这可能与矿区积水有关。

4 结论

1)本文采用DInSAR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地区一些矿区发生的快速较大形变进行了监测分析, 矿区最大形变量在30 d内达11 cm; 利用SBAS-InSAR方法监测长治矿区微小缓慢形变, 获取了2003年7月— 2010年7月期间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展布及时间序列相对形变量。分析认为, 该区整体形变表现为沉降趋势, 沉降面积较大, 沉降速率为5~15 mm/a, 最大累计沉降为90 mm。

2)对发生形变较大的余吾矿、常村矿及三元矿3个矿区周围居民区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时间序列形变分析, 结果发现, 矿区沉降常表现出非线性特征, 地表形变趋势有时出现周期性特点。不同矿区因开采时间、开采方式、采储量及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沉降结果。

3)本文对王庄矿区残余沉降的监测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分析结果相一致; 对国道形变的监测也与野外调查报告和已有报道资料较为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研究区无2007年5月— 2009年12月期间的存档数据, 给时序形变监测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在此期间, 王庄、五阳及漳村等老矿区处于残余形变期, 司马、余吾等新矿区处于刚开始形变期, 所以, 应用SBAS方法依然可测整体时间序列形变, 只是未能获取2007年5月— 2009年12月期间时序形变值。另外, 矿区水准资料、GPS监测资料较少, 与InSAR时序监测结果未能进行同步比较验证。然而, 实地调查显示, 本文的结果较好地吻合了矿区开采范围和地表及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说明本文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老采空区残余沉降形变趋势, 其结果对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志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曹代勇老师和马施民老师为本研究提供了潞安矿区研究报告和野外调查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廖明生, 林晖. 雷达干涉测量: 原理与信号处理基础[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3: 132-136.
Liao M S, Lin H.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Principle and signal processing[M].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2003: 132-136. [本文引用:1]
[2] Carnec C, Delacourt C. Three years of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ed by SAR interferometry, near Gardanne, Fr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2000, 43(1): 43-54. [本文引用:1] [JCR: 1.327]
[3] Raucoules D, Maisons C, Carnec C, et al. Monitoring of slow ground deformation by ERS Radar interferometry on the Vauvert Salt Mine(France)-comparison with ground-based measurement[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8(4): 468-478. [本文引用:1] [JCR: 5.103]
[4] 张景发, 郭庆十, 龚利霞. 应用InSAR技术测量矿山沉降与变化分析——以河北武安矿区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 2008, 10(5): 651-657.
Zhang J F, Guo Q S, Gong L X. Measuring mining induced subsidence by using InSAR technique: Taking Wuan mining area in Hebei as an example[J].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8, 10(5): 651-657. [本文引用:1] [CJCR: 0.681]
[5] Baek J, Kim S W, Park H J, et al. Analysis of ground subsidence in coal mining area using SAR interferometry[J]. Geosciences Journal, 2008, 12(3): 277-284. [本文引用:1] [JCR: 0.618]
[6] 张学东, 葛大庆, 吴立新, . 基于相干目标短基线InSAR的矿业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J]. 煤炭学报, 2012, 37(10): 1606-1611.
Zhang X D, Ge D Q, Wu L X, et al. Study on monitoring land subsidence in mining city based on coherent target small-baseline InSAR[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2, 37(10): 1606-1611. [本文引用:1] [CJCR: 0.787]
[7] Berardino P, Fornaro G, Lanari R, et al. A new algorithm for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based on small baseline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gra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2, 40(11): 2375-2383. [本文引用:2] [JCR: 3.467]
[8] Usai S. A new approach for long term monitoring of deformations by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D]. 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 [本文引用:1]
[9] Mora O, Mallorqui J J, Broquetas A. Linear and nonlinear terrain deformation maps from a reduced set of interferometric SAR imag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3, 41(10): 2243-2253. [本文引用:1] [JCR: 3.467]
[10] Hooper A, Bekaert D, Spaans K,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 measuring crustal deformation[J]. Tectonophysics, 2012, (514-517): 1-13. [本文引用:1] [JCR: 2.684]
[11] Pepe A, Lanari R. On the extension of the minimum cost flow algorithm for phase unwrapping of multitemporal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gra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6, 44(9): 2374-2383. [本文引用:1] [JCR: 3.467]
[12] Gourmelen N, Amelung F, Lanari 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PS integration: Interseismic strain accumulation across the Hunter Mountain fault in the eastern California shear zon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0, 115(B09408). [本文引用:1]
[13] 黄岑丽. 山西省潞安国家规划矿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报告[R]. 长治: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2012.
Huang C L. Mining geo-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on Luan mining areas of country planning in Shanxi Province[R]. Changzhi: Shanxi province Coal Geology 114 Prospecting Institute, 2012. [本文引用:1]
[14] 曹金亮. 山西长治市崔蒙地区采煤地面塌陷初步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7, 34(3): 71-74.
Cao J L. Preliminary study on ground subsidence caused by coal mining in Cuimeng area of Changzhi City, Shanxi Province[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2007, 34(3): 71-7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