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应用航空摄影与遥感技术进行城市调查较早的城市之一。自1988年至今,已连续开展两轮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先后组织过33架(次)的遥感飞行,提交成果报告61份,并已初步建立了城市遥感信息系统,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一体化方面前进了一步。今后,本市拟每隔3年组织一次遥感调查,使遥感技术成为追踪城市建设现状,监控生态环境与评估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并拟建立一个包括RS、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专家智能系统(ES)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遥感信息系统工程。
地学领域是我国最早开展遥感工作的领域之一,尤其自航天遥感技术投入应用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遥感技术在地学方面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技术日趋成熟。
我国制图技术发展现状何志文(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北京,100812)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赋予了地图学新的活力。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的蓬勃发展,更使地图学的理论获得新的发展,且制图新技术、新系统、新方法、新工艺、新图种层出不穷。
本文从遥感影像图的应用潜力、发展趋势和传统专业图件的局限性两个方面论述遥感影像与专业图件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遥感专题影像图制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并以“海南省旅游规划卫星影像图”为例,介绍了专题影像图的制作方法。
介绍遥感技术在高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优势。
本文主要简介华北平原地区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在卫星图像上的显示特征,并结合断裂通过处地面水系、地球化学特征及钻孔地质资料等方面的证据。进一步论证了遥感图像指示的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
本文分析了训练样本对遥感数据监督分类结果的影响,提出了训练样本纯化的理论与方法,即根据样本像元的光谱和空间信息来剔除训练样本中不合要求的样本像元。一个例子的试验研究表明,训练样本纯化后,各类型间的发散度、样本像元的概率密度函数与高斯分布的拟合度以及分类结果的精度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洪涝灾害遥感研究的辅助信息源可以提供两类信息,一是地面点的高程和所处地形部位以及与邻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背景数据,二是研究区高程-面积关系、高程-容积关系及面积-容积关系等基本关系信息。利用这些背景数据和基本关系信息,结合洪水期遥感图像的解译,可以获取洪水淹没范围、淹没区积水量、水深、淹没历时以及作物受灾程度等灾情信息。本文阐述了这种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稻田光谱与水稻长势和产量结构的相关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稻田光谱与水稻长势的相关性较好,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后期;(2)抽穗期,稻田光谱与决定水稻产量的各结构要素之间相关系数较高;(3)在水稻灌浆期,稻田光谱与水稻理论产量的相关性较好,特别是800nm的反射光谱值:(4)水稻估产模型是:Y=6.65PVID+8.19PVIH+4.48PVIMt+4.36PVIMs-0.3,其中:Y-水稻产量;PVI-垂直植被指数,D,H,Mt,Ms,分别代表分化期、抽搐期、灌浆期及乳熟期。
本文介绍水稻产量与其反射波谱数据的相关性试验结果,研究表明,水稻齐穗期以前,植被指数RVI与水稻的生长状况(叶面积指数及干物重)间相关系数很高,它们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齐穗期以,RVI与水稻于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也很显著;同时还发现垂直植被指数PVI与水稻产量结构各要素(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以及理论产量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