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扼要地介绍30a来世界卫星海洋遥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主要海洋卫星探测器的技术性能,重点介绍海洋遥感——海洋水色、海面地形、海面风场以及波浪、溢油和海冰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进展。
提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5个方面:①信息获取技术,②数据库管理技术,③时空分布技术,④信息传输技术,⑤虚拟现实技术;指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的4个特点为:①多学科的集成性,②空间特征,③动态特征,④基础开放性与实用性;最后,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为基础,以西藏羌塘盆地非地震资料油气地质早期综合评价为例,分析了物探、化探及遥感资料及其找油模式后,认为在盆地早期评价阶段,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以水量平衡理论为依据,采用不同时相的TM图像数据及多元信息复合技术对鲁南地区沂源、沂水、沂南三县(简称“三沂”)的地下水资源、地表水拦蓄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配置方案。
研究表明,SAR数据对水稻识别和作物长势监测很有潜力。本文研究了在GIS的支持下,用SAR数据对南方水稻分布图进行快速更新的方法。首先,对多时相的SAR数据进行GammapMap滤波、几何精纠正和辐射干扰校正等处理;然后,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有监分类,获得水稻分布图;最后,对新、旧水稻分布图作标识码的Overlay处理,即可将水稻分布图更新。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分类、制图精度高的特点。
介绍了遗传算法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原理。在连续植被热辐射方向性模型的基础上,从热红外多角度遥感数据中,同时反演混合像元组分温度、土壤比辐射率以及叶面积指数。大量试验表明,利用遗传算法反演组分温度效果非常好。在宽松的先验知识条件下,该方法可以解决不确定性反演问题
阐述了1998年5月2日至27日“东海重点试验区水下光谱观测”试验期间,利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PIS-B型光谱辐射计测得的现场光谱数据和用常规吊桶表面水质取样,经实验室泥沙样和光谱数据处理后,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光谱反射率与表层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表面的光谱反射率与表层悬浮泥沙浓度之间呈指数关系。实践证明,遥测东海海区表面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带为555nm和670nm。
介绍了模糊分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多时相ScanSAR的作物识别中。模糊分类技术比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结合雷达图像的自身特点,将模糊分类技术与上下文处理相结合,是雷达图像处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根据自组织网络和模糊逻辑推理,实现土地覆盖自适应模糊规则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网络的节点和权值提取出模糊规则,调整网络中节点个数(即相应增加规则节点数)和权值向量,使模糊规则自动生成,并利用模糊逻辑推理,完成TM土地覆盖分类。对拒分类的像元,自适应增加K值使其可分。该方法所得分类精度及Kapp系数与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结果相比分别提高了2.7%和2.9%;与自组织网络相比,总精度相差不大,而Kapp系数低1%。实验证明,如何提取和表示非光谱知识,从而解决类别混淆等问题,是提高自适应模糊规则分类性能的关键
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对农业土地资源动态评价体系建立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将“变权”的动态加权法〔1〕作为土地资源评价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是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动态评价的有效途径。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LRSDM-MIS)是土地动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图像信息系统设计为理论基础,对系统的设计与图像查询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遥感图像数据库、详查数据库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扩展关系数据库使系统功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