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宿渊源(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灾害遥感。Email: suyuanyuanrs@hotamil.com。
为评价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DEM数据在地质领域的应用效果,结合ZY-3卫星的在轨测试工作,选择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从数据精度和可用性2个方面对ZY-3 DEM数据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参考1:5万比例尺DEM和实验区野外实测高精度GPS数据,对比ASTER传感器立体像对生产的30 m分辨率GDEM数据,采用检查点法和剖面法对ZY-3立体像对生产的5 m分辨率DEM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 ZY-3 DEM的高程精度略优于ASTER GDEM; ZY-3 DEM受地表形态因素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的地貌特征进行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与微地貌研究发现,该区域以中、低陡坡为主(约占该段山体的92%),发育有4级夷平面和1级山前沉积台地,越靠近东部断裂末段,断裂的活动性越弱; 断裂呈线性展布,其活动性以张性为主,兼具左行水平滑移。研究结果表明,ZY-3提供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多光谱影像和DEM可有效地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ata usability of ZY-3 in geology, the authors chose piedmont fault of the Daqing Mountain as the study area, and assessed the effect of applying the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of ZY-3 to quantitative study of active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on-orbit testing work. Consulting 1: 50 000 DEM and high-precision GPS data, the authors assessed the DEM of ZY-3 which has 5m resolution by the check-point method and profile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GDEM of ASTER which has 30 m resolu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vation accuracy of ZY-3 DEM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of ASTER GDEM,and ZY-3 DEM is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factors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ASTER GDEM. Statistic analysis and micro-topographic research were carried out on piedmont fault of the Daqing Mountain,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mountain areas account for about 92% of this region, and most of them are low or medium mountains. This region has four planation surfaces and a piedmont deposition platform, the closer to the last part of the eastern fault, the weaker the activity is. Fractures are distributed in linear form and their activities are mainly in tension with left-level slip. The high resolution optical images, multispectral resolution images and DEM can be widely used in quantitative study of active structures.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是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 主要用于全国1:5万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生产和1:2.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修测与更新, 同时为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服务和保障。ZY-3搭载了1台多光谱相机和1台三线阵相机, 多光谱相机在可见光至近红外谱区有4个波段, 空间分辨率为5.8 m; 三线阵相机可以获取3.6 m分辨率的前、后视全色影像和2.1 m分辨率的正视全色影像, 可生成立体像对。在轨测试表明: 单景ZY-3影像的有控制点平面精度优于3 m, 高程精度优于2 m; 无控制点平面精度优于25 m; 满足1:5万比例尺的立体测图要求和1:25万比例尺的地图修测与更新要求[1]。ZY-3发射成功后, 迅速由卫星应用系统牵头开展了在轨测试工作。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在第一时间分发到了ZY-3测试数据, 对实验区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进行了活动断层信息提取, 完成了震害领域ZY-3数据的应用评价[2, 3, 4]。
ZY-3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通过立体成像获得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al, DEM)。DEM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拟合, 或者说是地形表面形态的数字化表示[5]。应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DEM数据始于1986年SPOT卫星的成功发射, 现在许多卫星传感器如QuickBird, IKONOS, ALOS等都可以立体成像。遥感技术已成为提取DEM的重要技术手段[6]。
DEM在地质学与地貌学中的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地球科学逐渐与其他学科融合, 提出了“ 数字地球” 的概念。利用DEM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地貌与新构造研究, 不但可以突破区域条件的限制, 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及应用, 例如Hooper等[7]应用雷达干涉技术生成高分辨率DEM, 研究了美国内达华州— 加利福尼亚州的鱼湖谷断层崖地貌; 张会平等[8]利用DEM对我国岷江断裂带的构造地貌进行了模拟与分析; 陈正位等[9]利用DEM制作地形剖面, 分析了亚东— 谷露构造带的第四纪活动构造习性; 洪顺英等[10]则利用SRTM DEM结合地质资料, 对阿尔泰山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上述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多为国外卫星的中、低分辨率DEM。ZY-3的成功发射弥补了国产卫星在这一领域的数据空白, 高分辨率的成像精度将极大地提高其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水平。基于此, 本文应用国产ZY-3 DEM数据, 对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微地貌研究。
实验区为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位于鄂尔多斯断块的北缘, 是河套活动断裂系的主要断裂之一, 为典型的张性正断裂。它西起流经包头市的黄河以南, 东至呼和浩特市东, 长约240 km, 总体沿NEE方向呈线状展布, 控制着大青山隆起和呼— 包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大青山山前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依据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古地震分布, 可将其划分为5段: 黄河南— 雪海沟段、雪海沟— 威俊段、水涧沟— 美岱桥段、美岱桥— 土左旗段和土左旗— 奎素段[11]。本文研究的呼和浩特段是指土左旗— 奎素段的东半段, 始于呼和浩特西北郊的乌素图— 元山子一带, 向东延伸至奎素以东4 km。相对而言, 呼和浩特段比大青山山前断裂中间几段自第四纪以来的累积位移量都要小, 其更新世以来的位移速率仅为中间4个段的一半[12]。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 该段的活动性增强, 冉永康等[13]使用位移量限定法和多探槽校验法对这一段揭示了7次古地震事件。
本文所用的ZY-3数据为2012年2月17日获取的1C级数据, 地理范围在E 111.01° ~ 111.90° , N 40.63° ~ 41.36° 之间。采用基于WGS84椭球的UTM投影, 共有前、后视影像各1景、正视影像1景和多光谱影像1景。数据质量较好, 没有云、雪等覆盖, 纹理信息和几何结构清晰。用于对比的ASTER GDEM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 由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提供; 用于验证DEM高程的基准数据是空间分辨率为25 m的1:5万比例尺DEM数据(TIN DEM), 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野外实测的GPS RTK数据, 在研究区内共有233个采样点。
对多光谱影像的前、后、正视影像分别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精纠正。对多光谱影像和正视影像进行色彩拉伸、影像增强等处理, 以提高其可解译程度。本次实验采用的立体像对覆盖了整个实验区, 重叠度接近100%。按照“ 立体像对相对定向— 立体相对绝对定向— 核线影像生成— DEM生成及编辑” 等步骤, 基于地面控制点和连接点进行DEM提取, 生成以卫星地势面-WGS 84基准面为基准的5 m分辨率ZY-3 DEM数据(图1)。
DEM数据的高程误差是评价DEM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DEM高程精度的主要方法有检查点法、剖面法及等高线回放法等[14]。本文主要采用检查点法和剖面法进行精度评价。
以野外实测GPS高程点(图2中红色虚线为GPS采样路线)作为检查点的真值, 沿大青山山前断裂北侧的沟谷进行采集。
从ZY-3 DEM和ASTER GDEM数据中提取对应点进行比较, 并建立高程中误差(RMSE)模型, 对ZY-3 DEM的高程精度进行评价。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 RMSE为均方根误差; H与H'分别为某个点在DEM上的高程值和GPS实测高程值; n为检查点个数。RMSE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DEM高程精度评价模型。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各尺度DEM中都以RMSE作为其垂直精度的衡量标准; 但并不反映单个点位高程误差的大小, 而是从整体意义上描述地形参数与其真值的离散度[15]。
将与采样点对应的ZY-3 DEM和ASTER GDEM数据高程值分别与野外GPS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图3)。
结果表明, 在实验区内, 2种DEM高程值与GPS实测结果都有显著的相关性, 趋势线的斜率均接近1。提取采样点位置在2种DEM数据中的高程值, 计算高程中误差(RMSE, 表1)。
![]() | 表1 ZY-3 DEM和ASTER GDEM采样点数据对比 Tab.1 Comparison between sampling point data of ZY-3 DEM and ASTER GDEM(m) |
在273个采样点中, ZY-3 DEM与ASTER GDEM数据的高程中误差(RMSE)分别为15.96 m和16.41m; 两者与GPS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平均值均大于15 m, 其产品的垂直精度都没达到官方提供的参考数值, 但前者的精度明显优于后者。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有3个原因: ①GPS数据本身有一定偏差; ②实验区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 地形因素可能对精度造成一定影响; ③由立体像对提取DEM时, 控制点的数量和分布也会对DEM提取精度造成较大影响。因此, 需要选取范围更大、地形更丰富的实验区以及更高精度的参考GPS数据做进一步实验。
为了验证2种DEM产品的水平位置精度, 选择1:5万比例尺的标准DEM数据(TIN DEM)为参照, 在DEM上沿X和Y方向各作4条剖面曲线(图1, 分别以Xa, Xb, Xc, Xd和Ya, Yb, Yc, Yd表示), 并在任意方向作2条剖面曲线(图1, 以Ra和Rb表示)。计算这些曲线与TIN DEM的RMSE(表2)。
![]() | 表2 剖面曲线与TIN DEM的RMSE Tab.2 RMSE between profiles and TIN DEM(m) |
这些剖面曲线如图4— 6所示。
从图4— 6可以看出, 每个剖面中的3条曲线都不完全吻合, 但其分布趋势相似。ZY-3 DEM与ASTER GDEM的相似度较大, 两者与TIN DEM(1:5万标准数字高程模型)有一定偏差, 这可能与卫星的飞行轨道方向有关[16]。不同方向剖面曲线与TIN DEM的RMSE具有不同的特征: ①X方向剖面曲线与TIN DEM的RMSE由Xa至Xd(即由北至南)先增大后减小, 在影像上表现为RMSE随地形而变化, Xa和Xd地形较平缓, 其值较小; Xb和Xc处为山地, 其值较大; ②ZY-3 DEM在X方向剖面曲线与TIN DEM的RMSE大于ASTER-DEM与TIN DEM的RMSE, 说明ZY-3的立体相对受地形的影响更显著; 而在Y方向, ZY-3 DEM较ASTER GDEM与TIN DEM的RMSE整体偏小, 说明其沿经度方向的精度较高; ③对于任意方向的2条剖面曲线, 其与TIN DEM的RMSE皆表现为ZY-3 DEM数据的精度较高。不同方向剖面曲线的RMSE与233个检查点的RMSE基本一致(其值大部分都优于一个像素), 说明ZY-3 DEM的精度略优于ASTER GDEM的精度, 两者高程精度都优于一个像素。从剖面曲线上可以看到, 用立体像对提取的DEM与标准DEM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位置偏移, 其位置精度较高。综上所述, ZY-3立体像对能生成高分辨率、高精度的DEM, 可应用于活动构造信息的定量提取中。
地表坡度能够对地貌成因、地貌发育阶段起指示作用, 对研究新构造运动有重要意义。使用ZY-3 DEM数据, 采取三阶反距离法生成坡度图, 然后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进行遥感解译与地貌分析。
从坡度图(图7)中可以看出, 断裂两侧的地表坡度存在着明显差异, 这与较强的构造活动造成断裂两侧地形和地貌的强烈反差相对应。
结合ZY-3 DEM(图1)可以发现, 该区域的坡度和高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高程较小的区域(如山前盆地)其地表坡度较小, 高程较大的山地区域对应的地表坡度较大。同时, 坡度变化明显区域的高程亦发生强烈变化, 表明这些区域受断层的控制, 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如在融合影像中显示为陡坎、陡崖的区域, 在坡度图上出现相应的高坡度值)。
GIS空间统计分析表明, 研究区内的最大坡度值可达88° , 平均坡度值8° , 这与研究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盆地和丘陵(坡度0° ~9° , 约占44.41%)有关。对缓坡(坡度0° ~9° )以外的区域进行坡度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3。
![]() | 表3 坡度统计 Tab.3 Slope statistics |
根据坡度倾角大小进行分类, 可划分为低陡坡(坡度倾角[9° , 21° ), 约占69%)、中陡坡(坡度倾角[21° , 33° ), 约占22%)、陡坡(坡度倾角[33° , 45° ), 约占5%)和陡崖(坡度倾角45° 以上, 约占3%)。由此可见, 大青山呼和浩特段多为中、低坡度, 存在少量悬崖峭壁, 反映了该区域受活动构造的控制作用地表存在较大起伏, 地势及地表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往往是断裂构造发育或活动强烈的区域。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分析大青山呼和浩特段的高程及坡度变化特点, 在某种意义上说明: ①内部因素作用。受大青山山前断裂的强烈控制, 山体不是简单的大面积拱起, 而是间歇性抬升; ②外部因素作用。因遭受剥蚀作用, 形成了大量的夷平面、剥蚀山地等地貌。在晚更新世, 山前构造活动强烈, 形成了山前台地和断崖, 对现代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地形剖面通常以线代面, 进而研究区域的地貌形态、轮廓形状、地势变化以及地表切割强度等。在研究区自西向东分别作4条剖面(剖面位置见图 1)。通过高程剖面分析(图8)可知, 大青山呼和浩特段存在明显的层状地貌, 大致发育5层(级)地貌单元, 山脉西北侧地势高于东南侧。第Ⅰ 级地貌单元主要分布于海拔2 200 m以上的高山, 由山脊线和峰顶面组成; 第Ⅱ 级主要分布于海拔2 100 m左右的高度; 第Ⅲ 级主要位于海拔2 000 m左右的亚高山带; 第Ⅳ 级主要位于海拔1 800 m左右; 第Ⅴ 级位于海拔1 400 m左右低山带。以上5级地貌单元与前人野外工作查明的该段发育有1级山前侵蚀盆地和4期夷平面共5级地貌单元的结果相符[17]。
大青山呼和浩特段5级地貌单元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在总体上: ①从地势来看, 山体西北侧同级夷平面的高度大于其东南侧, 山体西段同级夷平面的高度大于东段, 这与整个大青山西段构造活动强度大于东段有关, 且越向西构造活动强度越大; ②从成因来看, 各级夷平面代表着一个相对平静的构造时期, 不同级夷平面海拔的明显差异说明该段经历过多次隆升作用; ③从分布来看, 夷平面从分水岭向两侧逐渐降低, 呈阶梯状分布。从图8可以看出, 自西向东, “ V” 形谷发育逐渐减弱、夷平面保存逐渐完好, 说明越向东、流水活动性越缓, 深切作用越小, 侧蚀作用越强, 致使山前河谷越宽阔。综上所述, 越向东越靠近断裂末端, 断裂的构造活动性越明显减弱, 这符合断裂末段应有的规律[18], 这一结果与断层垂直位移幅度和平均倾滑速率的研究结果相符[19]。
关于大青山呼和浩特段阶梯状地貌的成因、时代及层数, 吴中海等[20]通过热释光年代分析法进行实验后认为: 该区域存在4期夷平面和1级山前侵蚀台地, 并与之对应具有4期大的沉积间断(分别是下白垩统与始新统之间、始新统与渐新统之间、渐新统与中新统之间和中新统与上新统之间的沉积间断), 根据夷平面与相关沉积的关系, 推断盆地堆积中的主要沉积间断期应对应于相邻隆升山地的地貌面形成时代; 因为最高1级夷平面夷平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和下白垩统固阳组, 所以大青山最高1级夷平面形成于大青山逆冲推覆运动[20], 即白垩世至早始新世之间[21]。
大青山山前断裂断层两盘的构造地貌差异性明显, 断层大致控制着山地与平原的边界。断层北盘为高耸的大青山山体, 主要由太古宇和元古宇变质岩系、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及砾岩组成; 南盘为平坦广阔的呼包盆地东部, 广为全新统冲洪积物所覆盖, 仅在东部零星出露少量上新统砖红色砂岩和泥岩。
活动断裂不仅在DEM数据和彩色影像中呈现出线性特征, 还对周围的地貌产生强烈的控制作用。沿活动构造发育有断层三角面、陡坎等地貌; 同时, 断裂控制了河流, 改变河流流向、影响阶地发育, 造成不同的局部微地貌特征。这些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得到清晰的表征。
利用ZY-3 DEM构造三维场景(图9), 并赋以ZY-3多光谱彩色影像的色彩和纹理特征, 可以看到清晰的断裂线性分布特征(图中红色箭头所示)。
断裂在山前发育有大量的断层三角面(图10(a)), 山前断层三角面坡度角向南倾, 并具有张性特征; 断层陡坎(图10(b))广泛分布。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较弱, 山间发育的河流普遍具有2级阶地(图10(c)(d)); 水系对山前断裂活动极为敏感, 因受断裂活动的影响, 水系要调整自身的比降以达到均衡状态。图10(e)表明山前水系有明显的左旋活动特征, 表征断层具有左行水平滑移运动。这种滑移导致大青山山前水系不是直接向南流动, 而是转向西流入黄河[22]。
1)资源三号测绘卫星(ZY-3)立体像对可以生产高分辨率DEM, DEM精度与地面控制点的数量、分布和精度有密切关系。ZY-3 DEM高程精度优于一个像素, 且优于30 m分辨率ASTER GDEM数据。DEM高程精度受卫星轨道和地形起伏的影响, 对高程精度与地形的相关性需选择更广泛的、地形更丰富的实验区作进一步分析。ZY-3 DEM无位置偏移。
2)整个研究区域包括盆地在内, 平均海拔达1 497 m, 说明与大青山呼和浩特段断裂对应的大青山山体海拔很高, 以中、低陡坡为主, 这种高海拔、中低坡度的现代地貌特征与断裂的强烈构造活动有关。该段山体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地貌特征, 发育有4级夷平面和1级山前台地, 且同级夷平面具有西北侧高度大于东南侧的特点。大青山山脉不是简单的拱起, 而是呈阶段性隆升; 山体的发育特点表明, 该断裂的水系越向东, 其流动性越弱, 侧蚀作用越强。控制水系的山前断裂也具有相同的特征, 与该段处于整个断裂末段的特征相吻合。
3)以ZY-3 DEM、多光谱和全色数据为基础, 解译大青山山前断裂的呼和浩特段为NEE走向, 主断面向山前盆地倾斜, 具有很强的线性特征和地形控制作用。在山前发育有大量的断层三角面、陡坎及河流阶地, 河流普遍具有左旋活动特征, 证明断裂以张性力学性质为主并兼具左行水平滑移。
4)ZY-3的立体像对和全色影像可有效地应用于活动断裂几何特征和活动特性的解译, 能为分析活动断裂的发育过程和控制作用提供遥感支撑, 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需要。ZY-3数据不仅填补了我国地图测绘卫星数据的空白, 而且可以预见其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过程研究、地震应急评估等其他地震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也将具有巨大潜力。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