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遥感, 2019, 31(1): 247-254 doi: 10.6046/gtzyyg.2019.01.32

技术应用

基于遥感和航磁多源数据研究莲花山深大断裂在广东及相邻海域的延伸

夏玲燕1,2, 林畅松1, 李筱2, 胡悦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A study of extension of Lianhuashan fault in Guangdong to adjacent marine spa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aeromagnetic data

XIA Lingyan1,2, LIN Changsong1, LI Xiao2, HU Yue2

1.School of Ocean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责任编辑: 李瑜

收稿日期: 2018-05-10   修回日期: 2018-07-27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3-15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局地质调查项目"海南岛及周边航空物探调查".  121201203000160014

Received: 2018-05-10   Revised: 2018-07-27   Online: 2019-03-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夏玲燕(1982-),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探及海洋地质。Email:68340428@qq.com。 。

摘要

以莲花山断裂在广东及相邻海域的延伸为研究对象,在陆域收集ETM+数据对断裂带的地形地貌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在海域使用实测航磁数据推断断裂构造特征,分析了莲花山断裂对珠江口盆地的沉积控制作用。遥感解译结果显示,莲花山断裂带呈NE向束状线性特征,南北两支主干断裂沿西南向入海。断裂带主体为东陡西缓的山脉,两侧为低丘和平原,沿断裂带常发育NE向直线型河,东部山脉多发育深切的"V"型沟谷、直立陡崖或断层三角面; 磁场特征显示,北支主断裂延伸至珠江口盆地北侧,南支主断裂穿过珠江口盆地直至海南岛东南侧,沿断裂带岩浆活动明显。莲花山断裂带为不同磁场特征的分区界线,控制了珠江口盆地的基底结构、NEE向断裂和深源岩浆活动,是珠江口盆地一级控盆深断裂。

关键词: 遥感影像 ; 磁场 ; 莲花山断裂 ; 珠江口盆地

Abstract

Studies suggest that Lianhuashan fault has extended to marine spa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using terrestrial ETM+ data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magnetic deduced faults in marine space, the authors analyzed sedimentary control of the Lianhuashan fault o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On the one hand, the result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shows that Lianhuashan fault zone presents a NE-trending fascicular linear feature with two branches extending into the sea in SW direction. The main fault belt is a mountain with low hills and plains on both sides characterized by steepness in the east and gentleness in the west.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NE-trending straight line river is developed along the fault zone, and the eastern side of mountains develops deep "V" ravines, vertical cliffs or fault triangl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gnetic field feature reveals that the branch has extended to the north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the south branch has passed through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o the south of Hainan Island. Magmatic activity is developed obviously along the fault belt. The Lianhuashan fault zone is the dividing line of different magnetic fields, which dominate the NEE-trending basement structure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ith deep source magma activity. It is the first stage deep fault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 magnetic field ; Lianhuashan fault ;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DF (1134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夏玲燕, 林畅松, 李筱, 胡悦. 基于遥感和航磁多源数据研究莲花山深大断裂在广东及相邻海域的延伸. 国土资源遥感[J], 2019, 31(1): 247-254 doi:10.6046/gtzyyg.2019.01.32

XIA Lingyan, LIN Changsong, LI Xiao, HU Yue. A study of extension of Lianhuashan fault in Guangdong to adjacent marine spa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aeromagnetic data.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J], 2019, 31(1): 247-254 doi:10.6046/gtzyyg.2019.01.32

0 引言

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境内发育的一条NE向断裂带,为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又称丽水—海丰断裂)南段,是华南陆域重要的地质构造分界线,普遍认为是印支期的板块缝合带,代表古洋壳俯冲消亡的位置,同时也是古基底隆起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分界线[1,2,3]。自燕山期以来该断裂带活动强烈,对广东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地貌、地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年来学者们采用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其展布和性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在南海海域的延伸进行了探讨。基于研究资料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于莲花山断裂在广东及在相邻海域的延伸位置等存在不同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莲花山断裂向西南方向的延伸终止于入海口,并未延伸至海域[4,5,6]。部分学者认为该断裂延伸至南海北部,但是对于具体的延伸位置有不同的看法,郭令智等[7]将莲花山断裂带由万山群岛经珠江口盆地至海南岛东南海域; 张莉等[8]认为此带大致沿万山群岛东南侧经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延伸至琼东南盆地,直至越南东部海岸; 王霄飞等[9]将此断裂作为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与琼东南盆地的分界; 熊盛青等[10]认为该断裂带经阳江入海延伸至海南岛北侧。

作为海洋地质专项重点研究海域,近年来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华南沿海陆域及南海地区开展了大面积高精度航磁调查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这为研究深大断裂带在陆域展布、是否在海域延伸以及具体延伸位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充分发挥遥感和航磁多源数据优势,以莲花山断裂带作为研究对象,在陆域主要利用遥感影像对断裂的构造特征进行解译和分析,并结合重、磁和地质资料进行验证; 在海域主要采用1: 10万高精度航磁数据分析地壳深部结构,结合重力、地震等资料判断莲花山断裂带在海域的延伸。最终综合遥感、磁力多源数据揭示莲花山断裂在广东及相邻海域的空间展布特点,为广东地质灾害预防和南海北部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1 区域构造背景特征

莲花山断裂带是政和—大埔断裂带南段,长约350 km,是华南著名的深大断裂带,地貌上表现为地垒山系,具有多旋回活动的基本特征。燕山运动和早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在莲花山断裂带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应力,该断裂带在陆域表现为一条强烈的挤压破碎带,地表见由120多条NE,NEE,NW和EW向断裂组成。早期沿断裂带发生的块断运动使莲花山块断上升,后期燕山运动使该断裂带发生强烈的热动力变质,喜山期运动进一步叠加了新生代变形和动力变质,并塑造了挽近时期的山貌[11]。断裂带内广泛发育糜棱岩带、糜棱岩化带、压碎角砾岩带和片理带等。该断裂还是一条重要的岩浆岩活动带(图1),中生代以来,尤其是中侏罗世以来,中酸性岩浆发生了多次裂隙式多中心的间歇性喷发及岩浆侵位,沿断裂带有100多个侵入岩体。沿断裂带有温泉成群成带分布,也有地震活动[12]

图1

图1   广东省莲花山断裂带区域地质构造简图(据参考文献[11]修改)

Fig.1   Simplified regional tectonic map of the Lianhuashan fault zo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2 遥感地质解译

2.1 数据源及其预处理

宏观的地表信息可间接反映深部地质特征,遥感影像因可直观解读地表地形、地貌而成为解读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ETM+数据进行断裂构造特征的解译,ETM+影像单景面积大,分辨率适中,其波段组合的假彩色影像适合中小比例尺遥感地质解译。其波长覆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等多个波谱范围,具体参数见表1。 本文对所收集的ETM+数据进行配准、镶嵌、增强、融合等处理,其中的增强采用B7(R),B4(G),B2(B)波段组合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最终得到15 m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彩色ETM+影像。

表1   Landsat7卫星的ETM+波段特征

Tab.1  Data features of Landsat ETM+

波段波段名称波长范围/μm空间分辨率/m
B1蓝绿色0.450.5230
B2绿色0.530.6130
B3红色0.630.6930
B4近红外0.780.9030
B5短波红外1.551.7530
B6热红外10.4012.5060
B7短波红外2.092.3530
B8全色0.520.901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2 断裂构造解译标志

出露地表或隐伏的断裂,往往都会因为断裂延展形态、活动特征、两侧地貌等不同在遥感影像上显示出各种标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标志物的大小、几何形态、色调深浅(灰阶)、图斑纹理结构、微地貌类型等[13,14],因此建立断裂构造带的遥感解译标志是在遥感影像中识别断裂构造的重要环节。莲花山断裂带为区域深大断裂,对第三纪及第四纪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15],造成断裂带两侧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有明显差异。本文建立的解译标志包括色调标志、图斑纹理结构标志和微地貌类型标志。色调异常表现为色调线或带、色调分界线、不同色晕类型、环形色带等。图斑纹理特征一般为图斑纹理分界线,主要取决于地表发育的水系切割类型,而这些水系切割类型又往往取决于下覆基岩性质与断裂构造活动状况等。地貌上发育深切的"V"型、"U"型沟谷或弧形沟谷,中低山、平缓丘陵、锥状山体、馒头状山峰、平直山脊线以及断层三角面或断层崖等也是判断地质构造特征的标志。

2.3 遥感解译结果

莲花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图上束状线性特征清晰显著,主体呈NE向线性隆起,断裂带两侧色调差异明显,边界平直,是规模较大的断裂。总体地貌特征为南北两条主断裂夹持的顶部呈尖棱状山脉,沿断裂带常发育NE向直线型河流,两侧为低丘和平原,体现了燕山期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典型的块断造山。在广东省东南部发育着2支NE-SW向主干断裂,北支的主断裂沿五华、龙村、惠阳、深圳、珠江口没入南海,南支的主断裂自丰顺、揭西、海丰没入南海(图2(a)),2条主干断裂夹持多条NE,NEE向规模较小的次级断裂,常被NW向断裂错断,在揭西、丰顺、惠东几处规模较大的NW向走滑断裂错段山脊,断距达十几km,伴随有"L"型河流发育。由于植被覆盖稠密,莲花山脉呈绿色,地貌上东部发育深切"V"型沟谷,沿断裂发育有直立陡崖或断层三角面,西部地势略平坦,但至海域万山岛、伶仃岛等岛屿仍呈NE向条带状正地形,说明燕山期剧烈的地壳运动剧烈导致断裂带隆起,抬升幅度自东向西逐渐变缓。航磁异常图上,该束状线性隆起带对应近似平行的两条NE走向,宽约20 km的磁异常线性梯度带,沿西南方向向海域延伸。该断裂带为不同磁场特征的分界线,断裂带西北侧为正负变化磁场背景场中发育NE向串珠状磁异常,其东南侧为平静负背景场中发育团块状正磁异常带,往东部变成杂乱且磁性高的尖刺状磁异常。在重力场图上,断裂带西北侧主要为NE向重力异常,东南侧为NEE向重力异常,上延10 km这种界限特征依然很明显[8],反映断裂切割深度较大。东莞东部野外地质调查发现,NE向断层断至基底,后期挤压推覆使断层上盘前寒武变质块体直接覆盖在中生代沉积砂岩之上(图3),重、磁资料和野外调查验证了遥感解译的正确性。

图2

图2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ETM+影像及线环构造遥感解译简图

Fig.2   ETM+ image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linear and circular structures for the Lianhuashan fault zone in Guangdong Province


图3

图3   莲花山北部主干断裂野外照片

Fig.3   Field photo of the north main branch of Lianhuashan fault


莲花山断裂带在燕山期活动强烈,中生代发生多次的岩浆的侵入和间歇性的喷发,沿断裂带大规模发育中酸性岩浆岩和火山岩[16]。在遥感影像图上可见多个圆形或近似环形影像,其内发育放射状洼地,在地貌上表现为孤立的近似圆形凸起山峰或漏斗状凹坑,推断为火山机构。断裂带内大面积分布中酸性侵入岩和中性—中基性火山岩,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火山岩多为英安岩、安山岩[17,18]。在遥感影像上侵入岩体呈深褐色调,边界清晰,周围植被不发育。经野外查证惠东县黄埠镇周围出露大面积沿NE向断裂侵入的岩体(图4(a)),岩性为灰白色微粒—细粒角闪二长花岗岩(图4(b)),与遥感影像图上深红褐色色调影像位置完全吻合(图5),证明了解译的正确性。从影像图中发现沿莲花山断裂带,东部深红褐色调影像出现频率和面积大于西部,与野外地质调查花岗岩出露规律明显具有一致性,说明沿莲花山断裂带自西向东岩浆活动逐渐增强。粤东大面积出露为白垩纪花岗岩,形成年代晚于粤西,花岗岩岩性多为灰白色中粒—细粒二长花岗岩,岩石中暗色矿物含量明显增多,磁性比西部强,磁化率达1 0003 000×10-5 SI,在磁场图上表现为串珠状磁异常。

图4

图4   莲花山断裂带岩浆岩侵入野外照片

Fig.4   Field photo of Lianhuashan fault and rock instrusion


图5

图5   黄埠镇花岗岩遥感影像特征

Fig.5   Gran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features of Huangpu Town


3 磁场特征

3.1 数据与处理

实践证明磁测方法是有效识别断裂,特别是深大断裂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断裂构造一般发生在性质、结构不同的地质体边界线附近,此外地质体在经受断裂作用以后,在断裂两侧的地质体常发生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断裂带附近的物质结构也往往发生变化。这些地质体结构、物质和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较容易被磁法测量所记录,最常见的就是产生磁性的降低而形成的负异常带; 当具磁性物质(主要指岩浆活动)沿断裂侵入,则会形成带状或者串珠状正异常区; 在断裂两盘地质体发生水平位移时,经常会出现磁异常的错动。此外还有最为常见的磁场梯度带,也是断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海域磁力资料采用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历年实测航磁数据,经正常场改正、调平和网格拼接,最终形成网格间距为1 km×1 km磁力异常数据(图6)。为消除低纬度地区斜磁化影响,更好地突出磁性体和地质体间的对应关系,采用全变倾角化极方法对网格数据进行了化极处理(图7)。

图6

图6   南海北部及邻区原始磁异常图

Fig.6   Magnetic anomaly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neighboring areas


图7

图7   南海北部及邻区化极磁异常图

Fig.7   RTP magnetic anomaly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neighboring areas


莲花山断裂为深大断裂,为突出区域背景场特征,在对原始磁场数据进行化极的基础上,还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在频率域进行了向上延拓处理。经过试验发现,向上延拓10 km的磁场特征(图8)基本上能较更好地反映区域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有利于圈定深大断裂的构造位置。

图8

图8   南海北部及邻区化极上延10 km磁异常图

Fig.8   Upward continuation of RTP magnetic anomaly (height 10 km)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neighboring areas


3.2 磁场特征分析

从化极图上来看,莲花山断裂带自广东入海呈NE向展布,表现为一条明显的强磁异常梯度带,异常强度为100300 nT,上延10 km后依然显示清晰。对该异常带进行深度计算,异常源深度达23 km,钻井均见到花岗岩和火山岩,反映在海域该断裂带岩浆活动依然十分强烈。与陆域相比莲花山断裂带在海域磁异常梯度变化更加剧烈,达50 nT/km,且沿西南方向逐渐变缓。根据化极磁异常梯度带走向可以看出,沿陆域延伸至海域的南北两条主干断裂被多组NW向断裂错段,北部断裂自深圳、澳门南入海沿西南向延伸至珠江口盆地北部,截至于NW向神弧—一统暗沙断裂。南部断裂自海丰、香港南穿过珠江口盆地、西沙海槽延伸至海南岛东南部。从原始磁场图上看,断裂带两侧磁场面貌明显不同,西部为剧烈变化的正负磁异常区,发育有NE和NW向串珠状磁异常带,与雷琼地区正负交替杂乱的磁场面貌相同,东部为平静的负磁异常区,基本反映出珠江口盆地坳陷的展布形态。

3.3 莲花山断裂带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

珠江口盆地是在伸展性大陆边缘上发育的以新生代沉积为主的大型沉积盆地,莲花山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重要的断裂带,在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已具雏形,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均有活动,对盆地的构造格局有重要影响[16,17]。断裂两侧磁场特征的明显差异表明两侧的基底性质不同,断裂西北侧异常幅度较大,宽度较小,反映了磁性基底隆起的磁场特征。东南侧异常幅度较小,宽度相对较大表明磁性基底下降明显,尤其存在较多的区域负异常所反映的凹陷(恩平凹陷、西江凹陷)和次级凹陷。通过对磁性基底的深度计算,断裂两侧深度相差34 km(图9),从地震剖面图也可看出断裂两侧基底深度有巨大落差(图10)。断裂西北侧的隆起区侵入岩发育,多表现为较强的磁异常带,这些异常带在该断裂附近多被截止或明显减弱,表明断裂对深源岩浆活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对NE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在盆地北部多条NEE东向断裂在该断裂附近终止,表明该断裂切割较深,对深部构造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综合上述分析,莲花山断裂对盆地的构造格局有控制作用,是珠江口盆地一级控盆深断裂。

图9

图9   珠江口盆地磁性基底深度图

Fig.9   Magnetic basement distrib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图10

图10   珠江口盆地莲花山断裂构造特征图(位置见图9中测线A-A')

Fig.1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anhuashan fault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for the location,see Fig.9)


4 结论

本文利用遥感和航磁数据等多源数据对莲花山断裂在广东陆域及南海海域的延伸进行了研究,充分发挥遥感影像和航磁等资料不同研究资料的优势,对莲花山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控制和对深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展开分析。在陆域采用ETM+遥感影像解译了莲花山断裂带的几何分布、花岗岩侵入和地貌构造等特点,并结合重磁资料及野外调查加以验证。在海域使用最新高精度大比例尺航磁资料进行深部地质构造解析,厘定了莲花山断裂南北两条主干断裂在南海的延伸以及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影响。

1)ETM+遥感影像显示,莲花山断裂带在广东地区总体呈NE向束装线性影像带,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和色调差异,自大埔县经莲花山山脉分为南北两支几乎平行的主干断裂,并朝西南方向延伸入海,其间分布多条NE,NEE和NW向次级断裂。断裂带主体为呈尖棱状山脉,两侧为低丘和平原,沿断裂带常发育NE向直线型河,受NW向走滑断裂影响,山脊常被错断并伴随形成"L"型河流。东部多发育深切的"V"型沟谷、直立陡崖或断层三角面,西部地势略平坦,总体呈东陡西缓。

2)遥感ETM+B7(R),B4(G),B2(B)影像上,呈绿色隆起山脉中夹杂大小不一的深红褐色团块状斑状纹理,推断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岩体。深红褐色影像发育和出露面积明显东部大于西部,说明沿莲花山断裂带自西向东燕山期岩浆侵入逐渐增强。

3)磁场特征显示,莲花山断裂带自广东呈NE向入南海显示为强磁异常梯度带,北支断裂延伸至珠江口盆地北侧,南支断裂穿过珠江口盆地直至海南岛东南侧,其间被多条NW向断裂错段。断裂两侧磁场面貌差异明显,西北侧类似于雷琼地区正负交替杂乱的磁场特征,东南侧为基本反映珠江口盆地面貌的负背景场。与断裂带对应的磁异常梯度带变化剧烈,通过磁异常深度计算和钻井验证,莲花山断裂带在海域岩浆活动依然强烈,沿断裂带侵入岩和火山岩十分发育。

4)莲花山断裂对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有重要影响,其一表现在断裂两侧基底性质不同,从磁异常特征来看断裂西北侧反映了基底隆起,东南侧基底下降明显,断裂两侧磁性基底深度相差34 km,东南侧区域负异常可以看出所反映的凹陷展布形态; 其二表现在断裂西北侧的隆起区发育的侵入岩在莲花山断裂附近多被截止或明显减弱,表明断裂对深源岩浆活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该断裂对盆地北部NE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充分说明该断裂是切割较深,对深部构造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珠江口盆地一级控盆深断裂。

志谢: 感谢研究过程中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段朋教授、陈玲高工和付长亮高工给予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刘以宣 .

华南沿海的活动断裂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5,5(3):11-13.

URL     [本文引用: 1]

正 依据作者多年来在华南沿海地区调查研究断裂构造的一些资料,拟对晚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断裂若干特征进行讨论.一、活动断裂的分布和格局华南沿海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大致以东经109°至110°附近南北向桂北断裂和越东滨海断裂的联线为界,以东的地区以右旋北东向活动断裂为主,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以西的地区以右旋北西向活动断裂占优势,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Liu Y X .

The active fractures in South China Coast

[J]. Marin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1985,5(3):11-13.

[本文引用: 1]

郭令智, 舒良树, 卢华复 , .

中国地体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36(1):1-12.

DOI:10.3321/j.issn:0469-5097.2000.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地体构造理论被应用于中国地质的具体实践已经 1 5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 :1 .中国境内地体构造的划分 ,2 .地体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包括地体定义的完善 ;板块、微板块、地体、板片、推覆体五者之间的理论甄别 ;地体的古板块单元重建和古地体古大洋研究 ;地体拼帖增生和裂解离散的形式和过程 ;地体运动形成的沉积盆地和能源矿产 ,3.方法学上的进展 ,主要有古地磁学和综合地球物理学 ,微古生物及其对含放射虫硅质岩的新认识 ,地体边界运动学和动力学 ,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 .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要总结和述评

Guo L Z, Shu L S, Lu F H , et al.

A synthetical review on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in China

[J]. Journal of Nanjing Iniversity(Natrual Sciences), 2000,36(1):1-12.

[本文引用: 1]

舒良树 .

华南构造演化基本特征

[J]. 地质通报, 2012,31(7):1035-1050.

DOI:10.3969/j.issn.1671-2552.2012.07.003      URL     [本文引用: 1]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拼合事件使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再次缝合,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在震旦纪—早侏罗世期间,整个华南基本处于陆内滨海-浅海-斜坡环境,内部没有切穿岩石圈的断层,没有大规模幔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记录,多次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均在统一的华南岩石圈之上进行。经过早—中侏罗世的构造体制转换,才演化成为晚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早到晚,华南岩石圈经历了多期、幕式的生长,以侧向增生为主(块体拼合),垂向生长为辅(岩浆上侵)。到晚中生代,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陆内伸展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华南盆岭构造。长期的板内构造演化和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使华南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成为各种矿产与资源的富集区。新元古代南华纪和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南最有利的成矿期,尤以后者矿种最多、储量最大。

Shu L S .

An analysis of principal features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Block

[J]. Geology Bulletin of China, 2012,31(7):1035-1050.

[本文引用: 1]

刘以宣, 卓家仑 .

珠江口—红海湾沿海的活动断裂

[J]. 热带海洋, 1983,2(3):173-181

URL     [本文引用: 1]

正本文是笔者在珠江口至红海湾沿岸进行第四纪地质、地貌和新构造调查的基础上,对活动断裂所作的初步分析。 一、活动断裂的形成和演变 该区位于莲花山断褶带的西南段,南缘濒临南海(图版I),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它们是本区的主要构造成分,控制着本区的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演化。在漫长

Liu Y X, Zhuo J L .

The coastal active fracture along Zhujiangkou(Pearl River Mouth)to Honghai (Red Sea)Bay

[J]. Tropic Oceanology, 1983,2(3):173-181

[本文引用: 1]

宋海斌, 郝天珧, 江为为 , .

南海地球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17(1):24-33.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2.01.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南海海域主体可划分为南海北缘、中西沙、南沙、南海海盆四块,各块具有明显不同的重磁场特征.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总体趋势由陆向洋抬升,反映陆壳、拉伸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分布.东沙高磁异常含一定的高频成份,与新生代玄武岩及中生代岩浆岩有关,而其低频成份可能反映了发育的下地壳高速层.南海海域断裂极为发育,可分为北东向断裂组、东西向断裂组、北西向断裂组和南北向断裂组.南海北缘、南缘均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与北西向张剪性、剪性断裂为主要格架,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构造格局.

Song H B, Hao T Y, Jiang W W , et al.

Researches on geophysical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ment fault system of South China Sea

[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2,17(1):24-33.

Magsci     [本文引用: 1]

郝天珧, 刘建华, 宋海斌 , .

华南及其相邻边缘海域一些重要断裂的地球物理证据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17(1):13-23.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2.01.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华南及其相邻的边缘海域的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水平方向导数、小波变换及典型剖面反演的共同结果,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共39条.根据重磁异常特征并结合层析成像结果分析了研究区内断裂的分布与延伸,特别对红河断裂带等重要断裂进行了重点讨论,并探讨了它们的延伸及与周边各地质单元之间的关系.

Hao T Y, Liu J H, Song H B , et al.

Geophysical evidences of some important faults in South China and adjacent marginal seas region

[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2,17(1):13-23.

Magsci     [本文引用: 1]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 .

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

[M]//. 华南板块构造.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1-6.

[本文引用: 1]

Guo L Z, Shi Y S, Ma R S.

Tectonic framework and crustal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M]// South China Plate Tectonics.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1: 1-6.

[本文引用: 1]

张莉, 曾维军, 韦振权 , .

南海北部古构造格局对中、新生界发育的影响

[J]. 地学前缘, 2014,21(6):254-262.

DOI:10.13745/j.esf.2014.06.025      URL     [本文引用: 2]

南海北部中生界是南海海域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系。对于中生界的形成演化背景与分布特征一直广受关注,南海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揭示,该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分块明确,其边界是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和丽水—海丰—琼东南断裂带。由此划分的南海北缘—台湾地块与南华活动区有亲缘关系,即可视为南华活动区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华南加里东构造旋回密切相关。南海北部陆缘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在加里东造山期所遗留的古缝合带和地壳分块性仍不同程度影响区内中、新生界的发育特征,南海东北部出现大套海相-海陆交互相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始新统见证了这一现象。

Zhang L, Zeng W J, Wei Z Q , et al.

The impact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aletectonic framework on development of Mesozoic and Cenzoic

[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4,21(6):254-263

[本文引用: 2]

王霄飞, 余珊, 龚跃华 , .

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38(3):557-570.

URL     [本文引用: 1]

南海北部陆缘发育大量含油气盆地,且南海北部陆坡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厘清其总体构造格局,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地震灾害评估与资源开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重磁异常、二维地震资料解译,结合地震活动及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发现华南陆块和南海北部陆缘的NE向主干断裂延伸方向一致且特征可进行对比,即华南发育的滨海、长乐-南澳、政和-大埔及邵武-河源-阳江四条NE向主干断裂可自然延伸至南海北部陆缘。延伸至南海北部的四条主干断裂控制了相应盆地的发育,其中,滨海断裂为珠二凹陷的东界,长乐-南澳断裂横穿珠江口盆地的珠一和珠二凹陷,政和-大埔断裂位于珠一、珠二坳陷的西界以及北礁凹陷的东界,河源-阳江断裂为琼东南盆地的西界。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与华南陆缘盆地群在成因上具有相似性,皆为拉分盆地。南海北部陆缘分布的NE向右行断裂对盆地的发育以及展布起决定性作用,为控盆断裂。NEE向断裂控制盆地内部坳陷的充填样式,为控坳断裂。

Wang X F, Yu S, Gong Y H , et al.

Extension of NE-trending faults in South China to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J].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14,38(3):557-570.

[本文引用: 1]

熊盛青, 李占奎, 丁燕云 , . 中国陆域断裂及岩浆岩构造图(1:250万)说明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Xiong S Q, Li Z K Ding Y Y, , et al. Description of China’s continental fault and magmatic structure (1:250 000) [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5.

[本文引用: 1]

邱元禧, 邱津松, 李建超 , .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中、新生代多期复合变形变质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R].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991: 93-105.

[本文引用: 2]

Qiu Y X, Qiu J S, Li J C , et al.

Deformational and Metamorphic Features of Lianhuashan Fault Zone During Meso-Cenozoic Time and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R].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 1991: 93-105.

[本文引用: 2]

陈定国, 姚梅尹 .

莲花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和构造

[J]. 华南地震, 1984,4(1):42-51.

URL     [本文引用: 1]

正对莲花山断裂带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其西南端的活动性渐趋和缓,并被南海所淹没,故不为人们所注意。作者近年来对海丰、深圳等地进行地震基本烈度研究时发现,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之新构造活动并不比其它各段低落,只是表现形式不一,其活动性主要体现在地震比较活跃,是新构造活动上值得重视的地区。

Chen D G, Yao M Y .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Lianhushan zone in the South

[J].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 1984,4(1):42-51.

[本文引用: 1]

齐信, 刘广宁, 黄长生 .

麻城—团风断裂带分段活动特征遥感调查

[J]. 国土资源遥感, 2018,30(1):121-127.doi: 10.6046/gtzyyg.2018.01.17.

URL     [本文引用: 1]

遥感图像可以从宏观上反映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和构造特征。在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数据预处理、信息增强和数据融合等图像处理方法,提高了遥感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解译程度;根据遥感图像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建立断裂构造带解译标志,进行断裂构造带及其活动性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对麻城—团风断裂带进行了宏观分析和分段性活动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麻城—团风断裂带可按其控制力强弱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图像线性特征明显,断裂解译标志显著;中段断裂控制力减弱,图像线性特征较模糊;南段为隐伏断裂。遥感技术在麻城—团风断裂带活动性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快调查进度,还能为实地调查提供指导信息,从而显著提高调查效率与精度。

Qi X, Liu G N, Huang C S .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for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cheng-Tuanfeng fault zone segmentation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18,30(1):121-127.doi: 10.6046/gtzyyg.2018.01.17.

[本文引用: 1]

付萍杰, 张景发, 王鑫 .

基于遥感和重力多源数据研究沂沭断裂带南段及周边断裂的交切关系

[J]. 地震学报, 2017,39(5):708-724.

DOI:10.11939/jass.2017.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以沂沭断裂带南段(沂水县—郯城县)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地区的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布格重力数据,研究区域构造地貌和地壳深部构造特征,进一步对沂沭断裂带南段与周边断裂的交切关系予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遥感影像中,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断裂沿线发育水系转弯、河流错断、断层陡坎、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地貌现象,反映了两断裂正断兼左旋走滑的活动性质,其中蒙山山前断裂向东延伸至莒南县附近,苍尼断裂向东延至郯城一带,两条断裂在地貌上均截切了沂沭断裂带;在重力细节场中,两断裂形成了不同尺度上的重力梯度带,切割至下地壳深度,在地壳浅层至深层均交切于沂沭断裂带,且交切处出现扭曲、断折、串珠状等重力异常现象,证实其在地壳深部切穿沂沭断裂带.因此,两条断裂的遥感和重力场解译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在地貌及深部均截切沂沭断裂带南段,使其出现分段性特征.此外,在临沭县附近发现了一条新断裂,即相庄沙岭断裂,该断裂在地貌上呈北高南低,沿线水系发生左旋同步转弯,且在1-3阶重力细节场中形成线性梯度条带,故推测该断裂下切至中地壳深度,在临沭县附近截切沂沐断裂带交切于东地堑,并未延伸至西地堑.

Fu P J, Zhang J F, Wang X .

Interse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 segment of Yishu fault zone and surrounding faults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and gravity multisource data

[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17,39(5):708-724.

[本文引用: 1]

熊盛青, 李占奎, 丁燕云 , . 中国陆域磁场构造及岩浆岩特征[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5: 156-187.

[本文引用: 1]

Xiong S Q, Li Z K, Ding Y Y ,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errestrial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and Magmatic Rocks[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5: 156-187.

[本文引用: 1]

邢光福, 任建业, 高金耀 , . 中国火山岩分布图(1:250万)说明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5: 29-33.

[本文引用: 2]

Xing G F, Ren J Y, Gao J Y , et al. Chinese Volcanic Rock Distribution Mapmanual (1:250 000)[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5: 29-33.

[本文引用: 2]

王德滋, 沈渭洲 .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

[J]. 地学前缘, 2003,10(3):209-217.

DOI:10.3321/j.issn:1005-2321.2003.03.020      URL     [本文引用: 2]

中国东南部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分布十分广泛,各类花岗岩的出露面积达200 000km^2以上。其中,前侏罗纪花岗岩大部分具有较低的ε(Nd,t)、较高的N(^87Sr)/Ni(^86Sr)和较古老的Nd模式年龄,相似于周围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因此,它们的主体属壳源型,其成因可能主要同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多次碰撞拼贴有关,由当时被加厚的地壳在降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燕山期花岗岩在中国东南部分布最广。其中,呈东西向展布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南岭花岗岩)被认为是与印支运动有联系的后造山花岗岩组合,多数具壳源型特征。而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则不同,它们具有较高的ε(Nd,t)、较低的Ni(^87Sr)/Ni(^86Sr)和相对年轻的Nd模式年龄,反映其源区中含有较多的地幔组分。它们的形成可能同太平洋板块俯冲、玄武岩浆底侵以及由此引起的地壳深熔和壳幔混合有关。根据花岗岩的Nd模式年龄以及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Pb年龄,认为中国东南部地壳具幕式生长特征,古—中元古代为主要的生长期。

Wang D Z, Shen W Z .

Genesis of granitoids and crustal evolution in Southeast China

[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3,10(3):209-217.

[本文引用: 2]

李三忠, 臧艺博, 王鹏程 , .

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

[J]. 地学前缘, 2017,24(4):213-223.

DOI:10.13745/j.esf.yx.2017-4-13      URL     [本文引用: 1]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雪峰山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以及侏罗纪类磨拉石建造呈NE或NNE向展布,燕山期主要发育2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为NE NNE向,晚期为NNE或近南北向的隔槽式褶皱;而印支期也发育2期褶皱变形,D1期为EW NEE向,D2期为NNE向的紧闭褶皱.这些都说明晚三叠世雪峰山地区已经从EW向特提斯构造域向NE—NNE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方向转换.而南岭地区,以及更南部的南海北部海域,构造转换时间相对较晚,为早 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德兴斑岩型铜矿三个含矿斑岩体形成于大约172 Ma,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与地幔楔发生混染,推测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和俯冲后撤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同期,华南东南部发育了NE 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断裂,其中白垩纪(135~100 Ma)华南NE NNE向的走滑断裂强烈活动,从东向西依次为:滨海断裂、长乐 南澳断裂、政和 大埔、邵武 河源 阳江断裂、吴川 四会断裂和合浦 北流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拉分盆地,并非典型的“盆岭构造”.根据群速度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华南地块总体上从西向东地壳的厚度整体上逐渐减薄;华南地块东部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两次岩石圈拆沉,这两次拆沉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第一次拆沉为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时板片撕裂所致,第二次拆沉为俯冲板片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造成.

Li S Z, Zang Y B, Wang P C , et al.

Mes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nitiation of Palaeo-Pacific subduction

[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7,24(4):213-225

[本文引用: 1]

程世秀, 李三忠, 索艳慧 , .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32(6):79-90.

URL    

南海北部陆缘自西向东分布有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和台西南等新生代盆地。前人认为这些盆地是华南大陆东南缘裂解直至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大量地震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主控盆断裂倾向陆地,与典型的被动陆缘的主断裂倾向海盆的特征明显不符。因而,南海北部陆架盆地成因显然不是被动大陆边缘的Mckenzie伸展机制。为此,基于大量陆地调查和海域地震剖面资料的对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至少在34Ma之前不是被动大陆边缘,早期陆缘断裂十分发育,主控断层为NE—NNE走向,和陆地同期走滑断层具有连续性。这些NNE—NE向断裂右行右阶走滑控制了拉分盆地内的EW或NEE方向的次级断裂,并控制了盆地内部近EW向的次级构造单元展布。因此,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的一系列盆地是动力学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右行右阶拉分盆地群。这个拉分成因模式与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内部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构造跃迁、岩浆展布等特征非常一致。而南海北部真正成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时间是在15Ma之后,但此时南海却停止了扩张,而且大约在10~5Ma由于菲律宾海板块沿吕宋岛弧-台湾造山带逐步楔入欧亚板块导致最后的弥散性NWW向断裂切割南海北部所有构造。从盆地动力学考虑,南海北部陆架盆地的成因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的动力学联系较为紧密。

Cheng S X, Li S Z, Suo Y H , et al.

Cenozoic tectonics and dynamics of basin group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J]. Marin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2012,32(6):79-90.

/

京ICP备05055290号-2
版权所有 © 2015 《自然资源遥感》编辑部
地址:北京学院路31号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291/62060292 E-mail:zrzyyg@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