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山环境评价方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赵玉灵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n Hainan Island
Yuling ZHAO
表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一览表
Tab.1 Factor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评价系统A 评价因子P 分级
1级 2级 3级
自然地理C1 地形地貌P11 坡度为0°~20°的面积大于80% 其他 坡度为35°~90°的面积大于30%
降雨量P12 按年平均降雨量,划分为3级
植被覆盖度P13 植被覆盖度大于80% 植被覆盖度为30%~80% 植被覆盖度小于30%
区域重要程度P14 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进行3级划分
基础地质C2 构造P21 断层长度小于50 m,褶皱不发育 其他 断层长度大于500 m,或者断层长度大于50 m且褶皱极其发育
岩性组合P22 硬质岩为主 软质岩为主 松散堆积物
边坡结构P23 顺坡 横向坡 逆坡
资源损毁C3 开采矿山密度P31 无开采矿山 开采矿山数量小于3 开采矿山数量大于等于3
开采强度P32 小于10万t/a 10~50万t/a 大于10万t/a
主要开采方式P33 无矿山 露天开采 地下开采
主要矿种P34 非金属矿或无矿山占地地区 能源矿 金属矿
占用土地比例P35 占地比例小于1% 占地比例1%~15% 占地比例大于15%
地质环境C4 地质灾害P41 0个 数量1~2个 数量大于等于3个
水体污染P42 轻微污染 严重污染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P43 无矿山占地和地质灾害 ①矿山占地面积大于10%; ②有1个小型地质灾害 ①开采面、尾矿库面积大于10%; ②2个以上小型或1个以上大型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