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TerraSAR-X时序差分干涉沉降监测及精度验证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based on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using 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and monitoring precision verification
责任编辑: 陈理
收稿日期: 2020-12-1 修回日期: 2021-03-1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12-1 Revised: 2021-03-1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于 冰(1985-),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形变监测、高分辨率遥感自然和人文环境监测。Email:
城市地面沉降属于缓慢性地质灾害,其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具有持续性负面影响,对城市沉降进行广域高效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选取天津市为研究区域,以2009年4月7日—2010年12月14日获取的34幅高分辨率TerraSAR-X SAR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相干点目标分析(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 IPTA)的时序差分干涉处理方法进行沉降监测,使用精密水准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沉降时间序列验证方法,最后基于验证后的结果进行沉降分析和解释。与水准数据对比表明,IPTA解算沉降速率、时间序列最小二乘拟合沉降速率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15 mm/a和-3.25 mm/a。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实验区总体沉降呈不均匀性,最大沉降速率为-128.41 mm/a,沉降时空分布与研究区地表覆盖类型及地下水开采相关。
关键词:
Urban land subsidence is a kind of slowly developing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has sustaine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social economy and human lif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effective and wide-area urban subsidence monitoring. With 34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SAR images obtained from April 07, 2009 to December 14, 2010 as data sources, the land subsidence in Tianjin City was monitored using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of time series based on 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 (IPTA) in this study. Then the monitoring precision was verified using the precise leveling data, and a verification method of subsidence time series based on least-squares fitting was adopted. Finally, subsidenc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leveling data,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the subsidence rates obtained using IPTA and that using the least squares-fitting of time series were 3.15 mm/a and -3.25 mm/a,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bsidence results, the overall subsidence of the study area is significantly uneven, the maximum subsidence rate is -128.41 mm/a,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subsidence correlates highly with surface cover types and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于冰, 谭青雪, 刘国祥, 刘福臻, 周志伟, 何智勇.
YU Bing, TAN Qingxue, LIU Guoxiang, LIU Fuzhen, ZHOU Zhiwei, HE Zhiyong.
0 引言
传统的沉降监测方法,如精密水准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测量等,人工成本较大,作业时易受天气影响,且监测速度慢,监测范围较小[7,8]。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测量具有观测范围广,空间覆盖率和分辨率高、监测效率高等优势[9]。尤其是时序InSAR,如永久散射体干涉(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干涉和相干点目标分析(interferometric point target analysis, IPTA)等,在地面沉降、滑坡形变监测等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应用[10,11,12,13,14]。
IPTA是在PSInSAR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相对于PSInSAR技术来说,IPTA技术提高了相干点的空间采样率和解算效率[10]。时序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虽有较多应用,但其精度验证仍是目前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文献大多会采用GPS或水准数据评估其精度。随着高时空分辨率SAR数据的投入使用,往往存在检核数据的时间采样率不足而无法对时序DInSAR所获取的时序沉降进行验证。比如,实际中GPS和水准观测周期比SAR卫星重访周期长,尤其是很多区域只能获取极少甚至只有一期观测数据,如何对时序沉降进行验证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区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域,以高分辨率的TerraSAR-X SAR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IPTA技术进行沉降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并提出一种最小二乘拟合的沉降时间序列验证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进一步检验高分辨率时序DInSAR应用于城市沉降监测的精度,并为缺少时序地面测量数据的情况下验证时序DInSAR结果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思路。
1 研究区概况及其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图1
1.2 数据源
本文选取了2009年4月7日—2010年12月14日的34幅高分辨率TerraSAR-X降轨影像数据作为时序DInSAR处理的数据源,所有影像均为单视复数格式,波长为3.1 cm,图像成像空间分辨率约为3 m。在考虑影像获取时间(时间居中,时间最好在春冬季,且天气状况较好为最适宜)和基线长度(基线差较小为最好)的条件下,选取了2009年11月13日的影像为主影像,其他33幅影像为辅影像。确定一景影像为主影像后,要先对影像做预处理: 将其他33景辅影像配准重采样到主影像的几何空间。影像获取日期及辅影像相对于主影像的时空基线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干涉对及时空基线
Tab.1
序 号 | 影像获取 日期 | 垂直基 线/m | 时间基 线/d | 序 号 | 影像获取 日期 | 垂直基 线/m | 时间基 线/d | |
---|---|---|---|---|---|---|---|---|
1 | 20090407 | 67.95 | -220 | 18 | 20091124 | 46.37 | 11 | |
2 | 20090418 | -23.40 | -209 | 19 | 20091205 | 126.49 | 22 | |
3 | 20090429 | 13.05 | -198 | 20 | 20091227 | 133.29 | 44 | |
4 | 20090510 | 30.73 | -187 | 21 | 20100129 | -7.20 | 77 | |
5 | 20090521 | 64.55 | -176 | 22 | 20100220 | -154.94 | 99 | |
6 | 20090623 | -75.82 | -143 | 23 | 20100303 | -151.00 | 110 | |
7 | 20090704 | -17.13 | -132 | 24 | 20100314 | -104.42 | 121 | |
8 | 20090715 | -33.04 | -121 | 25 | 20100325 | 9.39 | 132 | |
9 | 20090726 | -112.48 | -110 | 26 | 20100405 | -93.11 | 143 | |
10 | 20090806 | 137.93 | -99 | 27 | 20100416 | -126.12 | 154 | |
11 | 20090828 | -101.72 | -77 | 28 | 20100427 | -36.25 | 165 | |
12 | 20090908 | 36.81 | -66 | 29 | 20100621 | 18.66 | 220 | |
13 | 20090919 | -64.36 | -55 | 30 | 20100702 | -78.20 | 231 | |
14 | 20091011 | -38.69 | -33 | 31 | 20100804 | 81.35 | 264 | |
15 | 20091022 | -65.56 | -22 | 32 | 20100906 | 1.45 | 297 | |
16 | 20091102 | 119.21 | -11 | 33 | 20101111 | -22.89 | 363 | |
17 | 20091113 | 主影像 | 34 | 20101214 | -92.45 | 396 |
2 IPTA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在本文中,基于所获取的34幅TerraSAR-X SAR影像,采用IPTA提供的时序振幅统计稳定性和光谱相关性2种方法选取相干点目标,并对二者进行合并,以此增加点目标的密度。然后,从34幅复数影像中提取相干点目标的原始相位进行干涉处理,本文采取公共主影像干涉组合模式,共获取33幅干涉相位图。此时,相干点上的干涉相位由参考椭球相位、地形相位、形变相位、大气延迟相位和失相干噪声等组成。接下来,基于所获取的外部DEM计算参考椭球相位和地形相位并从干涉相位中去除,得到33幅差分干涉图。此时,干涉图上第
式中:
在得到相干点上的差分干涉相位后,IPTA基于邻域差分的思路建立相邻相干点之间的相位增量(差异)模型,该模型是关于相邻2点间线性形变速率增量和地形残差增量的线性模型,并包含其他噪声或者误差项,具体可表达为:
式中:
在上面模型的基础上,IPTA方法数据处理的流程如图2所示。IPTA以相干点上所有的差分干涉相位为观测值,采用线性回归最优化求解线性形变速率增量和高程增量,并选定参考点求解所有相干点上相对于参考点的线性形变速率和高程改正。本文中IPTA解算的参考点经纬度为(E116.976 966 9°,N39.093 383 8°)。除此之外,IPTA提供迭代策略逐步精化这2个线性分量的解算结果。然后,从差分干涉相位中扣除线性形变和高程改正值,得到残余相位,主要由非线性形变、大气延迟、轨道误差和失相干噪声等分量组成。根据这些相位分量的时空频率特性不同,IPTA通过空间域和时间域滤波从残余相位中分离出非线性形变。将线性形变和非线性形变叠加即可得到形变时间序列,最后将形变时间序列转换到垂直向得到沉降时间序列。
图2
3 IPTA数据处理结果及精度验证
3.1 沉降速率精度验证
根据第2部分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步骤,本文提取了1 231 705个相干点,获取了研究区域内的年沉降速率,如图3所示。
图3
图3
相干点沉降速率及水准点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coherent point subsidence rate and leveling points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取沉降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度,根据水准实测沉降数据对所得结果进行检验(为保证后续结果分析的可靠性,先对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现有研究也多是采用这种验证形式对雷达DInSAR结果进行检验[2,5,8,10,12]。在水准沉降监测中,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获取不同时期的高程数据,通过高程作差得到相应的沉降量。高程测量过程中每km高差中误差为1 mm,满足沉降监测规范要求,因此可以作为验证IPTA结果精度的基准数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序DInSAR处理方法得到的沉降速率为相对沉降速率,而水准数据的沉降速率为绝对值,所以选用其中的一个水准点为校正点,来校正其他相干点,利用校正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水准点的空间分布如图3中黑色三角形所示,共计13个(1个基准点和12个检核点)。首先,从IPTA沉降结果中提取出与这13个水准点相近的相干点(如图3中红色圆点所示),并记录沉降结果,用基准点对IPTA结果进行校正后,采用12个检核点进行验证。
式中: k=12;
本文选取12号点为校正点,其余12个水准点作为检核点。如图4所示为13个水准点和相干点沉降速率值的差异对比(12号点为校正点,差异为0)。图4中红色折线表示相干点的沉降速率,黑色折线表示水准点的沉降速率,蓝色折线表示水准点和相干点沉降速率的差异。从图4中可看出,这13个点的沉降速率值大致在-45 mm/a和-20 mm/a之间,12个检核点中,有8个点差值在3 mm/a内,差异最大值为-6.62 mm/a,最小值为0.06 mm/a,从图4中蓝色折线的走势也可看出相干点的沉降速率与水准点处的沉降速率偏差较小[2]。根据式(3)—(4)计算得到水准点和相干点沉降速率差异的均值和RMSE分别为: 1.02 mm/a和±3.15 mm/a。上述对比分析表明结合高分辨率TerraSAR-X数据的IPTA技术所提取的沉降速率与精密水准沉降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度。
图4
图4
水准点与相干点沉降结果对比
Fig.4
Comparison of subsidence between leveling points and cohevent points
3.2 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沉降时间序列精度验证
前已述及,在缺少时序水准数据(尤其是仅能获取1期水准数据)时,如何对时序DInSAR所获取的时序沉降进行验证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为了进一步验证时序DInSAR处理方法的精度及可靠性,使用基于最小二乘的方法,根据沉降时间序列和观测时间段来拟合沉降速率,并分析拟合沉降速率与水准沉降速率的差异。对于每个相干点,可建立K个观测方程,即
式中:
据此可解得每个相干点的沉降速率为:
式中:
在得到相干点上的拟合沉降速率后,采用和3.1节中相同的方案进行验证。相干点上拟合沉降速率和水准沉降速率的折线图如图5所示。
图5
图5中蓝色折线表示水准沉降速率,绿色折线表示拟合的沉降速率,橙色折线表示水准沉降速率与拟合沉降速率差异值,差异绝对值的最大值为7.06 mm/a。根据式(3)—(4)计算得到水准沉降速率与拟合沉降速率差异的均值和RMSE分别为-3.4 mm/a和±3.25 mm/a,上述对比分析表明通过IPTA时序DInSAR处理方法所获取的时序沉降结果拟合所得的沉降速率与精密水准沉降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 研究区域沉降及成因分析
4.1 研究区域整体沉降分析
基于上述IPTA方法对2009年4月—2010年10月天津市西青区34景高分辨率TerraSAR-X SAR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了该段时间的年均沉降速率,结果如图6所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共获取了1 231 705个相干点,这些相干点大多分布于建筑物、构筑物和道路等具有较高散射特性的地物上。从沉降速率结果中可看出,在监测期间研究区域地面沉降总体呈现不均匀性,其中与西青区邻近的北辰区沉降速率较大。
图6
具体来说,由图6可看出研究区域不同地方的沉降情况,不同的颜色等级代表不同的沉降速率大小,从颜色分布情况来看,可将沉降速率分布大致分为3个级别。如图中暗红色、红色、橙色、黄色部分位于北辰区附近,沉降速率较大,在-128.41~-74.26 mm/a范围内,说明该地区沉降较为严重; 绿色、青色部分主要位于西青区附近,其沉降速率在-74.25~-33.65 mm/a范围内; 蓝色和深藏青色部分覆盖了北辰区部分地区、红桥区和南开区3个区域,沉降速率在-33.64~2.45 mm/a之间,该沉降区间覆盖的范围较大。由沉降结果及沉降分布情况可知,该研究区主要的沉降位于北辰区和西青区,结合相关资料可知该区域范围内存在较多的居民地、工业园区和高大建筑物聚集地等,工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建筑物外部荷载等都会造成地面沉降。
图7
图8
4.2 典型沉降区及交通要道沉降分析
图9
图9
2个地区的沉降速率及相应的用地类型
Fig.9
Subsidence rate and land use category analysis of the two selected areas
在图9(a)中选取了c、d、e这3个沉降速率较大的区域,在图9(b)中选取了沉降速率较大的f区域,图9(c),(d),(e),(f)为其相应地区的用地类型。图9(d)和(e)所在土地用地为居民地,(c)和(f)用地类型为工业园区。结合图6和图9,可知图6中红色和黄色区域(图9中(c),(d),(e),(f))在实地上是工业园区、厂房以及成片的居民地等,图9(a)中c和d区域的沉降速率最大达到了-128.41 mm/a,说明该区域每年的沉降量最多。c和d分别对应于图9(c)和(d),用地类型主要为工业区和居民地,该区域沉降如此明显,推测可能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地下水资源需求较大进而导致过度开采地下水相关。
图10
5 结论
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区及其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覆盖研究区的34幅X波段TerraSAR-X SAR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基于IPTA的时序差分干涉处理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信息,并基于精密水准数据进行验证,给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沉降速率拟合的沉降时间序列验证方法。最后基于验证后的沉降结果分析了研究区的区域沉降、主要道路沉降及其成因。研究表明:
1)经与水准数据对比,IPTA解算的沉降速率、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沉降速率与水准点的沉降速率均较为吻合,进一步验证了IPTA时序差分干涉处理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时序差分干涉沉降时间序列验证方法可在缺少时序地面测量数据的情况下对监测所得时序结果进行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缺少地面验证数据的问题,并完善时序差分干涉沉降监测结果验证的技术方案。
2)通过对整个研究区域沉降结果分析可知,在2009—2010年间,研究区域总体呈现出显著的不均匀性,区域内沉降最严重的区域在北辰区一带,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了-128.41 mm/a,这与现有研究较为吻合。结合该研究区的人口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情况和地物分布情况,并对研究区域进行局部沉降分析可知,造成区域沉降不均匀的原因是不同地物类型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而造成地下水开采程度有所差异,引发不均匀沉降。
综上所述,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X数据的IPTA时序差分干涉处理方法在城市沉降速率及时间序列监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以获取详细的地表沉降分布情况。同时,高分辨率SAR影像在监测道路等线状地物沉降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时序沉降验证方法可有效缓解地面验证数据不足的问题。由于地面测量数据较难获取,本文未能采用更多的水准监测点进行结果验证,为了进一步完善时序沉降验证方案,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对所提出的时序沉降验证方法进行更多的论证。此外,采用最新的SAR数据对该区域进行沉降监测并与历史沉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区域沉降的时空演变规律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Combined use of C-and X-band SAR data for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 an urban area
[J].DOI:10.3390/geosciences7010001 URL [本文引用: 2]
高分辨率相干散射体雷达干涉建模及形变信息提取方法
[D].
High resolution coherent scatterer Radar interferometric modeling and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D].
天津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及其影响因素
[J].
Land subsid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ianjin coastal area
[J].
城市地质工作——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代序)
[J].
Urban geological work: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J].
基于SBAS和IPTA技术的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J].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based on SBAS and IPTA technology
[J].
天津市地面沉降的特征及其危害
[J].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of land subsidence in Tianjin
[J].
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思考
[J].
Land subsidenc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inking in Beijing Tianji Hebei region
[J].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海口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及机理分析
[J].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analysis in Haikou area based on SBAS-InSAR technology
[J].
基于点目标分析的InSAR技术检测地表微小形变的研究
[J].
Study on InSAR technology for detecting surface micro deformation based on point target analysis
[J].
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的PSInSAR地表形变监测
[J].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by PSInSAR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
[J].
DInSAR-based detection of land subsidence and correlation with groundwater depletion in Konya Plain,Turkey
[J].
Assessment of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underground metal mining using integrated spaceborne repeat-pass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technique and ground based observations
[J].DOI:10.1007/s12524-018-0810-2 URL [本文引用: 2]
Monitoring of mining subsidence in a sector of central chile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a time series of Sentinel 1 images using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s (DInSAR)
[J].DOI:10.3390/proceedings2019019001 URL [本文引用: 1]
Integration of DInSAR and SBAS techniques to determine mining-related deformations using Sentinel-1 data:The case study of Rydułtowy mine in Poland
[J].DOI:10.3390/rs120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天津市公共租赁房住区生态环境设计研究
[D].
Study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in Tianjin
[D].
Land subsidence in Tianjin,China
[J].DOI:10.1007/s12665-010-0604-5 URL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