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应用遥感技术估算植被覆盖率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植被覆盖率估算中的几个影响因素,给出了未来研究植被覆盖率的新方向。
在深入分析研究德兴铜矿矿区植被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美国EO-1卫星Hyperion高光谱数据,通过反演表征植物生理状态的光谱特征参数(红边位置和最大吸收深度)变异,提取与污染相关的信息,获取了矿山植被污染生态效应概况,为矿山污染的诊断和监测提供新技术和知识支撑。
以著名钨矿生产基地———江西省崇义县为实验区,对QUICKBIRD和SPOT-5数据在南方高植被覆盖山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的监测效果和与性能作了系统比较,为类似地区矿山监测时数据源的选择提供参考。
利用TM图像,结合区域实测、地质和区域能源分布资料,分析了煤田煤层自燃的光谱特征,对煤田地火燃烧区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拜城地区TM图像进行线性变换、边界增强、波段运算、多波段假彩色合成等增强处理,识别并提取影像中煤田煤层自燃引起的地表热信息、地表植被异常和岩石烧变信息等,通过分析达到探测煤田火区的目的。
喀喇昆仑地区康西瓦断裂以南被划为晚三叠世的变质杂岩,由两套影像特征迥然不同的岩石组成,其中一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晶基底非常相似,野外实勘证实这是一套深变质岩,其岩性组合及变形变质特征与塔里木板块的元古界一致;另一套为晚三叠世地层。两套地层间为一条在遥感图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但还未曾识别的大型断裂,根据对两侧地质环境的分析,认为它可能是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
穿山半岛北侧是杭州湾的外海滨部分,其水动力条件、泥沙运移、沉积过程和地貌演变复杂。根据区域遥感影像和地理地形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穿山半岛北侧岸线和潮滩的变迁过程。研究表明,上世纪50年代穿山半岛北侧岸线大部分仍处于自然演变状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岸线向海迁移基本上是由工业填海和围海造田所致。潮滩总体呈现淤长的趋势,37a来,西侧滩界外移3050m,外移速率达+82.4m/a;向东,滩界变动范围逐渐减小。潮滩的发展具有空间、时间上差异性,潮滩淤涨集中在1955~1963年和1977~1982年。
介绍了中德合作项目"江西山区可持续发展"小流域开发项目中"基于航片的小流域参与式土地利用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础底图航片的准备工作和野外调绘的基本步骤,整个过程都以江西省于都县罗江乡黄岭小流域为例。最后分析了此方法的优缺点,以期能为今后的类似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基于Arc/Info、ArcView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利用遥感和非遥感信息资料,对1995~2000年济南泉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求得泉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转值矩阵,据此分析了近几年济南泉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
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对2002年山东省秋季干旱进行监测和服务,其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热惯量法。为了提高土壤水分模式的计算精度,将全省分为4个区域,对利用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日较差进行植被指数等环境因素订正。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农田受旱面积,效果良好。
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本文就省级数字国土信息系统设计中的某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等内容。
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描述上海市滩涂地形,研究和设计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检索问题,由此建立了多年的滩涂数字地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滩涂地形分析方法,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开发了滩涂地形分析系统。试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数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行快速稳定,较好地满足了滩涂海塘管理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