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遥感, 2018, 30(3): 113-119 doi: 10.6046/gtzyyg.2018.03.16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重庆市合川区狮滩镇聂家村为例

曾远文, 丁忆, 胡艳, 陈静, 段松江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 401121

An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A case study of Niejia Village in Shitan Town,Hechuan District,Chongqing

ZENG Yuanwen, DI Yi, HU Yan, CHEN Jing, DUAN Songjiang

Chongqing Geomatics Center, Chongqing 401121

责任编辑: 李瑜

收稿日期: 2017-01-13   修回日期: 2017-05-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9-15

基金资助: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经费资助项目“基于高分影像和基础地理信息的违法建筑动态监测研究”.  201304

Received: 2017-01-13   Revised: 2017-05-15   Online: 2018-09-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曾远文(1989-),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规划。Email:zyw@dl023.net。 。

摘要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指数方法,以合川区狮滩镇聂家村为研究对象,对村域内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ArcGIS平台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确定农村居民点适宜区域,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格局。该研究可为新农村建设、村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优化选址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 空间分析 ; 景观指数 ; 空间布局优化

Abs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 and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village regions with Niejia Village of Shitan County as a study case. ArcGIS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carry ou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so as to select the best loca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layout in this village.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village planning, and rural settlement optimal location selection of the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Keywords: rural settlement ; spatial analysis ; landscape index ; spatial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PDF (353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曾远文, 丁忆, 胡艳, 陈静, 段松江.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重庆市合川区狮滩镇聂家村为例. 国土资源遥感[J], 2018, 30(3): 113-119 doi:10.6046/gtzyyg.2018.03.16

ZENG Yuanwen, DI Yi, HU Yan, CHEN Jing, DUAN Songjiang. An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A case study of Niejia Village in Shitan Town,Hechuan District,Chongqing.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J], 2018, 30(3): 113-119 doi:10.6046/gtzyyg.2018.03.16

0 引言

农村居民点是农业劳动者居住和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其形成与发展、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1,2,3],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扩张长期处于自发选择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无序、散乱、规模小等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已经不能满足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4,5,6],亟需对其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作为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的重点[7],国内学者已对其布局优化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在省域、区县、乡镇等不同尺度,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8,9,10]、适宜性 [11]、空间发展变化的驱动力[12,13,14]等进行了定量描述,探讨了农村居民点间的相互影响[15,16,17]。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整体上国内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城市研究相对滞后,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与区域特色结合不够紧密[18]。国外学者[19,20,21]从自然、社会、经济角度对居民点选址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选址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农村居民点选址优化的基本研究区域仍以区县和乡镇等宏观尺度为主,以村域为对象的研究仍然较欠缺。特别是随着“规划全覆盖”提出以及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要“尽快修订完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 的要求,以村域为对象的规划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日益凸显,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规划作为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得到重视。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村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探索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布局优化方案,以期为村建设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1 研究区及数据源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聂家村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狮滩镇南部,东临白银村,南接双凤镇保合村、双凤镇塘湾村,西抵宗圣村,北达五通村、新屋村,村域面积7.22 km2,对外公路交通主要有省道合泸路(S208),村委会所在地距离狮滩镇人民政府路程约3.6 km,距合川区政府约40 km。聂家村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图1   研究区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study area


聂家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 ℃,最高气温40 ℃,极端最低气温-2 ℃,平均降雨量1 000~1 200 mm,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村内海拔介于234~564 m之间,最低点位于村北部河流岸边,最高点位于村南部山顶处。

截至2016年7月底,村内共有户籍人口2 796人,户数1 069户,户均2.62人,户籍人口男女比例为103: 100,常住人口1 560人,村内人口常年呈净流出状态,净流出人口为1 236人,约占户籍人口的44%。

201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约为10 000元,收入来源以打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村内主要有粮食、蔬菜、生猪、鸡鸭、水产等农产品。其中,粮食主要品种为水稻、玉米,种植面积2 000亩1( 1亩=666.67 m2。),年产值约198万元; 蔬菜品种主要包括豇豆、丝瓜等,种植面积约30亩; 饲养生猪约250头,年产值约4.5万元,均为农户散养; 饲养鸡鸭约3 000只,产值约22.5万元; 水产主要有白鲢、鲫鱼和草鱼,年产量约10 t,产值约10万元; 水果品种为柑橘、李子、桃子等,种植面积约15亩,产值约1.8万元; 村内种植油菜200亩,年产值约18万元; 林木种类以松树和桬树为主,种植面积约2 000亩,除此之外还有村外人员在村域南部流转150亩土地进行茶叶种植。总体来看聂家村经济以农业为主。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栅格资料是重庆市1: 5 000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经ArcGIS分析处理而来; 矢量资料主要自于合川区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和重庆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社会经济资料来自于村域现状调查成果和查阅相关统计资料。所有数据都经过了坐标转换、研究区域裁切、重分类等一系列预处理工作。

2 技术流程

以聂家村村域范围为研究区域,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提取耕地和居民点用地,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提取道路和水域,以一定距离梯度为标准分别对耕地、水域和道路进行缓冲区分析; 以1: 5 000 DEM为基础制作坡度图,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重分类。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个数、斑块总面积、距离指数、面积指数和居民点分散度来刻画聂家村在水域、耕地、道路各个缓冲区及各坡度等级中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对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各个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并在充分考虑集中布局、不占用耕地、方便生产与生活、避开管制要素区及尽量利用现有居民点用地的原则之后,最终确定聂家村农村居民点选址方案。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图2   技术路线

Fig.2   Technology sketch


3 居民点现状分析

聂家村居民点用地图斑共有141个,居民点总面积35.42 hm2,占村域面积的4.91%,整体分布较为分散,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126.68 ㎡。为更好地描述聂家村居民点分布特征,本文引用景观生态学中描述某种景观斑块分布状况的指标——景观分散度 Fi[22],来分析其分布特征,即

Fi=Di/Si

式中: Di为景观类型i的距离指数,Di=1/2 nA; Si为景观类型i的面积指数,Si=Ai/A; n为研究区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总个数; Ai为研究区域范围内居民点总面积; A为研究区域总面积。结果见表1

表1   村域居民点景观指数分析

Tab.1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指数A/hm2n/个Ai/hm2DiSiFi
数值722.0714135.420.220 90.049 14.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1中可以看出,聂家村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分散度达4.5,多呈点状分布,单个居民点规模较小;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集约节约程度较低; 现状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居民点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3.1 农村居民点与坡度的关系分析

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经验可知,坡度越小越适宜进行居住和农业耕种,为分析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分布之间的关系,将坡度数据按照[0°,5°),[5°,10°),[10°,15°)和[15°,25°]进行重分类,并分别定义为一、二、三、四等级(其他区域赋“nodate”,下同),与现状居民点叠加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并对每个等级内的居民点进行景观指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图3

图3   不同坡度等级居民点的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slope grades


表2   不同坡度等级居民点景观指数分析

Tab.2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slope grades

等级A/hm2n/个Ai/hm2DiSiFi
108.47367.330.288 10.067 64.26
41.46193.530.338 50.085 03.98
139.3857120.319 70.086 13.71
214.31198.30.148 90.038 73.8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分布在第三等级中的居民点面积最大、个数最多; 其次是第四等级,该等级分布的居民点图斑面积较其他等级的要大的多; 面积最小的是第二等级。

从居民点分散度上来分析,第一等级中居民点分散度最大,其次是第二等级,分散度最小的是第三等级,总体来看各个等级分散度差异不是很明显。

现状居民点多分布在坡度大于10°的区域,地形稍微平坦的区域反而分布较少,这不符合居民点布设的原则,同时也会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不利于村内今后的发展。

3.2 农村居民点与道路的关系分析

道路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形态有着很大的影响,距离道路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人们出行成本的高低,因此农村居民点越来越多的分布在道路交通可达性高的地区。本文以[0,100) m,[100,200) m,[200,300) m,[300,400] m建立村内主要道路的环状缓冲区,并将上述缓冲区分别定义为第一、二、三、四等级,与现状居民点叠加分析并计算景观指数,结果如图4表3所示。

图4

图4   不同道路缓冲区等级居民点的分布

Fig.4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road buffer grades


表3   不同道路缓冲区等级居民点景观指数分析

Tab.3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road buffer grades

等级A/hm2n/个Ai/hm2DiSiFi
225.358719.730.310 70.087 53.55
176.79256.780.188 00.038 34.91
128.72152.770.170 70.021 57.94
84.5531.800.094 20.021 34.4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居民点分布个数随着离道路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从面积上看也同样符合随离道路的距离增大而不断减少的规律,从分散度上来看也是第一等级中的农村居民点分散度最小。由此可见道路因素是人们自发选址居民点时,比较重视和最容易想到的因素之一,分布现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农村居民点与耕作距离的关系分析

耕地是村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之一,耕作距离是满足农民居住宜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潘娟等人[23]对重庆农村地区关于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调查研究,农户可接受的耕作半径平均值为613 m,为保证规划居民点与耕地距离符合农户可接受半径,因此,本文以耕地为中心,作缓冲区分析,向外延伸划分4个等级: [0,150)m为第一等级; [150,300)m为第二等级; [300,450)m为第三等级; [450,613]m为第四等级,分析结果如图5表4所示。

图5

图5   不同耕作距离缓冲区等级居民点的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farming distance


表4   不同耕作距离缓冲区等级居民点景观指数分析

Tab.4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farming distance

等级A/hm2n/个Ai/hm2DiSiFi
199.2914135.420.420 60.177 72.37
61.8800
38.1700
15.77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村域内所有141个居民点图斑均在第一等级中,居民点离最近耕地的距离均小于150 m,由此可见耕作距离也是人们自发居民点选址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

3.4 农村居民点与水域的关系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距离水域的距离也是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村域内主要河流、坑塘等水域为中心,分别以100 m,200 m,300 m和400 m为半径进行缓冲区分析,并分别将[0,100) m,[100,200) m,[200,300)m和[300,400] m定义为第一、二、三、四等级,与现状居民点叠加分析并计算景观指数,结果如图6表5所示。

图6

图6   不同水域缓冲区等级居民点的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waters buffer grades


表5   不同水域缓冲区等级居民点景观指数分析

Tab.5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waters buffer grades

等级A/hm2n/个Ai/hm2DiSiFi
239.947019.010.270 10.079 23.41
205.214010.190.220 70.049 64.45
121.32265.270.231 50.043 45.33
45.5630.950.128 30.020 96.1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农村居民点个数随着离水域距离的不断增加而呈递减规律,居民点面积同样也呈现出了上述规律。居民点布局分散度也随着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由此可见,村民选址居民点时倾向于往距离水域较近的区域聚集。

4 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4.1 农村居民点适建区域提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聂家村农村居民点已有一定的聚集性,但聚集程度不是很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够。在本文考虑的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的耕作距离、道路、水域、坡度4个因素中,耕作距离、道路因素、水域因素较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坡度因素往往不受重视,但从方便生产生活、节约基础建设成本上考虑,坡度却是在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方面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上述4种因素影响等级分类结果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赋予不同的值,将第一等级赋值为1,第二等级赋值为2,以此类推,将赋好值的成果在进行叠加分析,并重新进行分类,1~4定义为第一等级; 5~8定义为第二等级,以此类推,最后就形成了村域内适建区域等级图。考虑到村内涉及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林地保护区、高压电力走廊、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管制要素(图7)以及耕地保护的原则,因此在适建区域等级图中扣除上述区域,得到最终的适建区域等级图,如图8表6所示。

图7

图7   研究区主要管制要素图

Fig.7   Main control factor of study area


图8

图8   农村居民点适建等级图

Fig.8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grades of rural settlements


表6   不同适建等级居民点景观指数分析

Tab.6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grades

等级A/hm2n/个Ai/hm2DiSiFi
38.858518.500.739 60.476 21.55
56.81347.480.386 80.131 62.94
66.4093.590.184 10.054 03.41
10.32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分析可知,聂家村大部分村域不在本文定义的适建区域内。全村有128个居民点处于适建区域,其中第一等级有85个,第二等级34个,第三等级9个,第四等级没有居民点分布。有29.57 hm2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在适建区域内,占居民点图斑总面积的83.48%,其中第一等级有18.50 hm2,第二等级有7.48 hm2,第三等级有3.59 hm2

4.2 农村居民点选址方案确定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其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顺利实现。聂家村的农民居民点布局将尽量布置在适建等级相对较高的区域,并充分考虑整理、搬迁工程量,避免资源浪费,在满足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现有的居民点加以改造或扩建。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聂家村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如图9所示。

图9

图9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结果

Fig.9   Spatial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result of rural settlements


优化选址之后农村居民点图斑数由原来的141个下降到现在的21个,图斑总面积为35.36 hm2,与原来相差不大,但是居民点分散度从原来的4.5下降到1.74,大大增加了居民点聚集程度,且居民点都位于适建等级较高的区域,避让了基本农田保护区、林地保护区等管制要素,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助于降低今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造成本,有利于村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聂家村村域内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现状分布格局及与耕作距离、水域、坡度、道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取出村域内适建区域,并划分等级。在充分考虑了村内管制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村内农村居民点优化方案,结论如下:

1)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总体呈现布局零散集聚度低的分布格局; 单个居民点规模较小;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节约集约程度较低; 部分居民点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2)在居民点选址时,耕地、水域、道路、坡度4个因素中,前3个因素是人们比较重视和容易考虑到的,距离这3个因素越近的区域居民点分布越多,聚集度越高; 坡度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村域内还有不少居民点分布在坡度大于10°的区域内。

3)综合分析上述4个因素,并考虑到村内管制要素,最终筛选出村域内适建区域,并分等定级,结果表明村内只有接近1/4的区域属于适建区域,绝大部分现有居民点不在适建区域内。

4)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优化之后居民点个数下降到21个,分散度下降到1.74。

研究所讨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是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空间布局角度提出的,是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划、新农村建设、村规划相关的。本文基于聂家村统计数据仍然具有区域特殊性,对于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选址,选取合适的影响因素; 另外,目前经济社会数据大多是基于镇乡及以上层面的,对于行政村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比较缺乏,所以在对村域发展预测等方面缺乏强有力佐证,因此,后续研究应该加强村域尺度下社会经济数据的搜集与统计,为村级规划工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孙华生, 黄敬峰, 金艳 , .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33(3):348-354.

Magsci     [本文引用: 1]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利用1:5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分布图等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县域居民点体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仙居县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规划要求,确定城镇建成区发展方向,园地质灾害、高山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需要迁移的居民点,并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属性按一定的要求选取合适的居民点作为中心村,实现居民点优化布局,为居民点规划提供参考.

Sun H S, Huang J F, Jin Y ,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ounty-level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 2007,33(3):348-354.

Magsci     [本文引用: 1]

张小林 .

乡村概念辨析

[J]. 地理学报, 1998,53(4):365-371.

[本文引用: 1]

Zhang X L .

On discrimination of rural definition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53(4):365-371.

[本文引用: 1]

朱彬, 马晓冬 .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J]. 人文地理, 2011,26(4):66-72.

[本文引用: 1]

Zhu B, Ma X D .

A research o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 2011,26(4):66-72.

[本文引用: 1]

陈玉福, 孙虎, 刘彦随 .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

[J]. 地理学报, 2010,65(6):727-735.

[本文引用: 1]

Chen Y F, Sun H, Liu Y S .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hollowed villages in key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6):727-735.

[本文引用: 1]

宋伟, 陈百明, 张英 .

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 2013,32(1):20-28.

[本文引用: 1]

Song W, Chen B M, Zhang Y .

Typ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llage-hollowing of rural housing land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32(1):20-28.

[本文引用: 1]

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

[J]. 地理研究, 2012,31(9):1697-1706.

DOI:10.11821/yj2012090015      URL     [本文引用: 1]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Yang R, Liu Y S, Chen Y F .

Comprehensive measure and partition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9):1697-1706.

[本文引用: 1]

曲衍波, 姜广辉, 张凤荣 , .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23):232-2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坚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在村庄和农户2个尺度上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调查,共获调查问卷748份。在划分农户类型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及其决策因素解析,进而综合农户的自身状况及其对整治的需求与偏好,进行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甄别,为制定以人为本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民兼业行为已经成为京郊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其整治意愿的决策因素包括共同型和特定型两类;从生存-经济-社会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主导型农户以生存理性为主导,农工兼具型农户侧重于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农户则追求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不同类型农户适宜不同整治模式,农业主导型农户适于中心村整合模式,农工兼具型农户适于村内集约模式,非农主导型农户适于城镇转移模式和产业带动模式。

Qu Y B, Jiang G H, Zhang F R , et al.

Model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s’ willingness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28(23):232-2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J]. 地理学报, 2012,67(4):516-525.

[本文引用: 1]

Ma X D, Li Q L, Shen Y .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and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4):516-525.

[本文引用: 1]

肖飞, 杜耘, 凌峰 , .

江汉平原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关系探讨

[J]. 地理研究, 2012,31(10):1786-1792.

DOI:10.11821/yj2012100005      URL     [本文引用: 1]

主要对江汉平原村落点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其与平原微地形结构间的关系。本文采用GIS空间统计方法对研究样区村落点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平原微地形起伏特点,采用一种局部形态分析方法进行微地形结构提取;进而对村落点空间分布与微地形提取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表明: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约75.40%的村落点与所提取微地形凸起部位的空间位置重合,而83.94%的村落点在距离微地形凸起50m范围内,村落点整体表现出向所提取微地形凸起结构聚集的分布格局。江汉平原特有的村落空间结构主要受小尺度地形起伏的影响,村落格局与微地形结构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较好地体现了人类活动与洪涝等自然灾害间的相互作用。

Xiao F, Du Y, Ling F , et al.

Spatial pattern of villages in Jianghan Plain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icro-topography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10):1786-1792.

[本文引用: 1]

沈陈华 .

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22):261-268.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22.03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江苏省丹阳市即将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如何加快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项目面临的一个难题。该研究以丹阳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用Ripley's K函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研究了公路、河流、农村道路等交通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丹阳市各镇农村居民点在镇级尺度呈现均匀、随机和聚集3种分布模式,在村级尺度呈现聚集和均匀2种分布模式。公路、河流、农村道路等交通线路两侧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为平均用地比例的2~3倍。交通线路两侧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距离系数的大小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相关,在更小的尺度范围内,公路、河流和农村道路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程度不同。该研究为丹阳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Shen C H .

Spatial distribution 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anyang City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28(22):261-268.

Magsci     [本文引用: 1]

秦天天, 齐伟, 李云强 , .

基于生态位的山地农村居民点适宜度评价

[J]. 生态学报, 2012,32(16):5175-5183.

DOI:10.5846/stxb2011121419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了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运用复合生态位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栖霞市山地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选取地形位、坡向、水源影响度、地质灾害作为生态条件的评价指标;生产条件选取工商业用地比例、工商业用地可达性、耕地和园地面积、耕地和园地可达性作为评价指标;生活条件选取农村居民点规模、城镇中心可达性和道路通达度作为生活条件评价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聚类分析、适宜性评价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适宜性等级,并与提取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叠加,将农村居民点分为重点发展型、适度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优先整治型4种类型,分别占总规模的35.19%、35.10%、20.29%和9.42%。重点发展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完善,建议有序调整内部结构促进集约利用;适度发展型村庄处于起步阶段,受闲散地较多、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限制,建议盘活存量用地,循环利用旧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限制扩建型受地形复杂、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限制,建议维持现状,引导人口外迁,推动宅基地腾退;优先整治型受地势较高、生态环境脆弱、离水源较远,交通不便,易发灾害限制,建议村庄搬迁。最后结合研究区山地农村居民点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居民点相应的调控模式。研究能够揭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和适宜性,为当前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生态位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对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Qin T T, Qi W, Li Y Q , et 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niche theory in mountainous are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16):5175-518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房艳刚, 梅林, 刘继生 , .

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

[J]. 地理研究, 2012,31(2):220-233.

[本文引用: 1]

Fang Y G, Mei L, Liu J S , et al.

Vernacular dwellings evolution in agricultural villages of Hebei-Shandong-Henan provinces in the past 30 year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2):220-233.

[本文引用: 1]

张娟锋, 任超群, 刘洪玉 , .

基于四维驱动力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J]. 地理研究, 2012,31(10):1815-1824.

DOI:10.11821/yj2012100008      URL     [本文引用: 1]

利用北京市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和GIS工具,描述通州区农村居民的用地现状、空间分布和特征。(1)依据规划边界将通州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圈内、环内、环外三类,圈内农村居民点面积50.30km2(121个行政村),占总面积的30.62%;环内居民点面积19.35km2(57个行政村),占11.78%;环外农村居民点面积94.63km2(277个行政村),占57.60%。(2)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驱动力不同,圈内农村居民点主要是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环内农村居民点主要是制度驱动力和环境驱动力,环外的农村居民点主要是社会驱动力和生态驱动力。(3)圈内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实现城镇化,应采用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发展城市二三产业;环内居民点整理方向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适宜采取城乡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环外居民点整理方向是增加农业用地,减少耕地占用,适宜采用乡村整治模式。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以驱动力为基础,结合空间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

Zhang J F, Ren C Q, Liu H Y , et al.

Analysis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s model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4-D dynamics:A case study of Tongzhou District in Beijing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10):1815-1824.

[本文引用: 1]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 2013,32(12):2257-2269.

DOI: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本文引用: 1]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Hai B B, Li X J, Xu J W .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ongyi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32(12):2257-2269.

[本文引用: 1]

谢保鹏, 朱道林, 陈英 , .

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30(1):219-2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居民点区位条件的优劣是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居民点与县城、建制镇、聚居区、县级以上公路和河流的距离及引力值、居民点所处地形条件等区位因素构建了区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区,运用ArcGis9.3的NERA工具和统计功能,评价了该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的区位条件并进行分级。在不打破村界的基础上,对居民点区位条件总分值进行面积加权求和,求取各行政村的区位条件总分值,并根据频率突变点将区位总分值划分成5个等级,根据区位等级的高低并结合不同区位条件下各居民点现状特征以及区位限制因素提出了与区位等级相对应的整治模式。研究结果强调区位条件主导下的整治模式同时综合考虑了不同区位条件农村居民点的优势和劣势,不同整理模式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提供有效参考。

Xie B P, Zhu D L, Chen Y , et al.

Mode selec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location condition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30(1):219-22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杨立, 郝晋珉, 王绍磊 , .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27(10):308-3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潜能的测算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在得到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Yang L, Hao J M, Wang S L ,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27(10):308-31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朱雪欣, 王红梅, 袁秀杰 , .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26(6):326-333.

Magsci     [本文引用: 1]

在用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广东清远地区,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迁、并、撤等进行整理。该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适宜分值,利用最小限制因子方法,将佛冈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城乡联合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5种整理类型。同时,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将其临近区分成可转为建设用地的优先等级区。最后,根据优先等级区的位置和面积,结合2020年佛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值,对不同整理类型的农村居民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空间格局优化。优化结果为:城镇转化型和迁弃型农居全部转化为其他用地类型,扩大城乡联合型农居至 1 108.04 hm2,缩小限制发展型农居至753.1 hm2。该研究为农居整理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Zhu X X, Wang H M, Yuan X J , et al.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0,26(6):326-333.

Magsci     [本文引用: 1]

闵婕, 杨庆媛, 唐璇 .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以库区重要区万州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6,36(2):149-158.

[本文引用: 1]

Min J, Yang Q Y, Tang X .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 case in Wanzhou County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36(2):149-158.

[本文引用: 1]

李君, 李小建 .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

[J]. 人文地理, 2008,23(4):23-27.

[本文引用: 1]

Li J, Li X J .

A review on loca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J]. Human Geography, 2008,23(4):23-27.

[本文引用: 1]

Hill M . 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Urban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M]. London:Hodder & Stoughton, 2003: 20-36.

[本文引用: 1]

Thorsen I, Ubøe J .

Modeling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 in an area with spatial barriers

[J]. Regional Society, 2002,36(6):13-64.

DOI:10.1007/s001680200094      URL     [本文引用: 1]

A model is presented for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 in rural areas with spatial barriers. We address the problem through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focusing on how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s are affected by a new road link across the spatial barrier. We proceed through a probabil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choose a family of utility functions representing every possible location, and equip this family with a probability measure. Then choose a representative within an equivalence class of utility functions, and represent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by a parametrized family of distributions.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investments in new road links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an adequate instrument for achieving ambitions in regional policy. We identify reasonable situations where a new road link could just as easily generate net migration from the area in which the investments are directed. In general,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s how agglomeration and centralisation tendencies can be considerably affected b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s.

陈利顶, 傅伯杰 .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J]. 生态学报, 1996,16(4):337-344.

Magsci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类活动对景观多样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多样性降低。2)人类活动的强度与景观的破碎度成正比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越破碎,其破碎度的值越大,人类活动越弱,景观破碎度的值越小。3)景观分离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两个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如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景观的分离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比关系,对于那些受人类影响遗留下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类型,如:草地、水域、盐碱地及荒地,景观的分离度和人类活动成正比关系。

Chen L D, Fu B J .

Analysis of impact of human activity on landscape structure in yellow river delta:A case study of Dongying region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6,16(4):337-344.

Magsci    

潘娟, 邱道持, 尹娟 .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调查研究——以重庆潼南县桂林街道八角村为例

[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3):189-192.

[本文引用: 1]

Pan J, Qiu D C, Yin J .

Investigation of liv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households’ willingness:A case study of Bajiao village,Guilin town,Tongnan country,Chongqing city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1,27(23):189-192.

[本文引用: 1]

/

京ICP备05055290号-2
版权所有 © 2015 《自然资源遥感》编辑部
地址:北京学院路31号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291/62060292 E-mail:zrzyyg@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