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遥感, 2018, 30(3): 143-150 doi: 10.6046/gtzyyg.2018.03.20

矿山遥感监测在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杨显华1,2, 黄洁1,2, 田立1, 彭孛1, 肖礼晓1, 宋新龙1

1.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2. 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81

Application of min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o analysis of mine goaf stability

YANG Xianhua1,2, HUANG Jie1,2, TIAN Li1, PENG Bei1, XIAO Lixiao1, SONG Xinlong1

1. Sichu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Chengdu 610081, China

2.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trategic Rare Metals and Rare Earth Resource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81, China

责任编辑: 陈理

收稿日期: 2016-12-9   修回日期: 2017-01-10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9-15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  121201203000160009
“全国2017年新增的矿山恢复治理状况监测”.  121201003000172718
“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  12120115061801

Received: 2016-12-9   Revised: 2017-01-10   Online: 2018-09-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杨显华(198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地质、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等工作。Email:170219994@qq.com。 。

摘要

针对采空塌陷区形变稳定性问题,基于矿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解译、对比了四川省筠连煤矿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获取了采空塌陷、矿山开采点和矿山占地等动态变化信息; 分析了矿山开发环境状态变化与采空塌陷区变化趋势的相关因素,认为煤矿开采状态的变化能够影响采空区形变的趋势。基于遥感监测结果,采用塌陷区稳定性分析方法,推算出采空塌陷区持续形变和新增形变信息,编制了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分区预测图,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防治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遥感监测 ; 矿山开采 ; 采空塌陷区 ; 形变稳定性 ; 矿山环境

Abstract

Focused on deformation trends of mine goaf areas, th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interpret and compare the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 According to images acquired in 2009, 2012 and 2015 respectively, land cover change information including mine goaf areas, mine digging points and other land use types in the Junlian coal mining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were acquired.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ining exploitation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mine goaf area change trend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atus alteration of coal mining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mine goaf change tre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results, stability analysis of mine goaf areas was conducted, the continuous and newly increased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was calculated, and the categorized prediction maps of mine goaf deformation trends were presented, which can assist further specified measures for min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 mining exploitation ; mine goaf ; deformation stability ; mine environment

PDF (630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杨显华, 黄洁, 田立, 彭孛, 肖礼晓, 宋新龙. 矿山遥感监测在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J], 2018, 30(3): 143-150 doi:10.6046/gtzyyg.2018.03.20

YANG Xianhua, HUANG Jie, TIAN Li, PENG Bei, XIAO Lixiao, SONG Xinlong. Application of min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o analysis of mine goaf stability.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J], 2018, 30(3): 143-150 doi:10.6046/gtzyyg.2018.03.20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在煤矿的开采利用过程中,由于意识、方法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诸多的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2],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采空塌陷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是造成我国采空塌陷的一个主要因素,据全国21个主要采煤省区的统计,采煤地表塌陷的面积多达45亿m2[3],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威胁。吉林辽源煤矿采空塌陷坑积水成湖,严重破坏了道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和耕地[4]; 煤炭大省山西因采空塌陷造成了大量耕地被毁、水土流失加重、民房严重遭损、地下水源破坏、山体滑坡频发等严重问题[5]。因此,有效地开展采空塌陷区监测与防治研究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紧迫的内在需求[6,7]。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王钦军等[8]开展了矿山地面塌陷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识别与边界提取; 刘广等[9]进行了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实现了全国陆域范围矿山开发环境遥感监测,监测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矿产卫片执法、矿山环境管护和矿产资源规划等工作中[10,11,12,13,14,15,16]。本文基于矿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获取了四川省筠连煤矿区采空塌陷、矿山开采点和矿山占地等动态变化信息,分析了该矿山开发与采空塌陷相关性因素,对采空区形变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筠连煤矿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地理坐标为E104°34'12″~104°42'36″,N28°04'48″~28°10'12″,总面积约为190 km2。矿区地处云贵高原北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区,地形复杂,以中、低山为主。由于受河流和溪沟的切割,在近河溪两侧常形成悬崖峭壁; 在飞仙关组地层与煤系出露地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广为分布。该区地貌形态为构造侵蚀中、低山区,相对高差为400~500 m,山体坡度为30°~40°,坡角为15°~20°,坡顶植被发育,坡体多为旱地。研究区煤矿资源储量丰富,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7]

区内煤矿均属地下开采方式,根据四川省筠连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8],县域内煤矿采空塌陷已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776.6万元,主要造成了房屋开裂、土地损毁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仅鲁班山煤矿引发的采空塌陷就造成了16.675 hm2耕地和园地损毁,9个村143户居民紧急搬迁。

2 数据处理与遥感解译

2.1 影像预处理

为保证遥感影像质量和时相的连续性,本文使用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2009年获取的IKONOS影像、2012年ZY-3影像和2015年GF-2影像,均采用B1(R),B4(G),B3(B)假彩色合成显示(图1)。对各期影像数据均进行了正射校正、融合和配准等预处理,其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精度可满足1∶5万比例尺矿山开发环境信息提取的精度要求。

图1

图1   研究区遥感影像

Fig.1   Satellite images of study area


2.2 遥感解译

依据“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指南”[19]等相关技术标准,参考采矿权资料(用于判断开采矿山规模和开采年限),基于多期遥感影像,以ArcGIS为工作平台,开展煤矿开采硐口、矿山占地、崩塌和地裂缝等矿山开发环境信息解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采空塌陷区推测解译。

区内采空塌陷均位于地势陡峭的山区,岩体破碎,活动性断裂发育,致使采矿引发了采空塌陷; 同时极易引发地裂缝、崩塌等次生灾害,形成矿山地质灾害群。由于采空区地势陡峻,植被覆盖好,塌陷坑中通常无积水,一般难以直接从遥感影像中判定采空塌陷区的范围(图2)。

图2

图2   研究区煤矿采空塌陷区范围示意图

Fig.2   Coal mine goaf areas in study area


本文主要通过地裂缝、崩塌等灾害标志间接推测采空塌陷区可能存在部位,并参考煤矿采硐口位置、采矿权范围等信息,结合野外实地查证,对采空塌陷区范围进行了推测与圈定。

2.3 解译精度分析

按照矿山遥感监测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20],研究区矿山开发环境遥感解译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图3   矿山开发环境遥感解译与采空塌陷区推测

Fig.3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min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goaf subsidence speculation


在研究区内共解译出采空塌陷区及伴生灾害图斑30个,野外验证图斑27个,验证结果显示解译准确图斑26个,解译准确率为96.3%; 解译开采硐口、矿山占地图斑172个,野外抽查58个,验证结果显示解译准确图斑55个,解译准确率为94.8%。对所有误判图斑均进行了修正,以确保本文所提取采空塌陷区、崩塌、地裂缝、矿山开采点及矿山占地图斑信息准确可靠。

3 解译结果与分析

3.1 采空塌陷区(含伴生灾害)变化趋势分析

采空塌陷区、崩塌、地裂缝图斑数量和面积变化情况反映了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如图4所示。2009─2015年间,研究区内采空塌陷区图斑数量未发生变化,采空塌陷区图斑面积和次生崩塌、地裂缝灾害数量经历了先快后慢的增长态势。图5是经几何配准的2期遥感影像,反映了筠连典型煤矿采空塌陷区内崩塌体数量在2009─2012年间不断增多,也间接反映了采空塌陷区在不断扩展中。

图4

图4   采空塌陷区、崩塌、地裂缝图斑数量和面积变化趋势

Fig.4   Change trends of pattern spot amount and area of mine goaf, collapse and crack


图5

图5   采空塌陷区内崩塌灾害数量扩展

Fig.5   Collapse hazard expansion within mine goaf area


3.2 矿山开发环境与采空区相关性分析

3.2.1 矿山开采点与采空区变化趋势

煤矿正在利用的开采点数量变化情况统计如图6(a)所示。2009─2012年间,大型煤矿开采点数量呈增长趋势,中型煤矿开采点数量保持不变,小型煤矿开采点较快减少; 2012─2015年间,大型、中型煤矿开采点数量保持不变,小型煤矿开采点数量则迅速减少乃至全部停采。

图6

图6   矿山开采点数量和正在利用煤矿占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

Fig.6   Statistics for change conditions of mining digging point amount and current land use area


1)开采点数量变化因素分析。2009─2012年间,煤矿开采点数量多,以小型、中型开采规模为主。2012年之后,政府持续推进矿业秩序整顿治理和产业结构改革,加之市场对煤炭资源需求下降,大型和中型的国营煤矿开采点数量维持不变,小型规模煤矿均已关停整合。

2)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煤矿开采点数量、状态、规模与采空塌陷区变化趋势关系紧密。2009─2012年间,中型和小型煤矿开采点数量多,大型煤矿开采点数量迅速增长,反映了煤矿开采规模和开采强度的不断扩大,引起了采空塌陷区面积和次生崩塌、地裂缝灾害数量的快速增长; 2012─2015年间,大型和中型煤矿开采点数量未发生变化,反映了煤矿开采强度保持原状,影响了采空塌陷区面积和次生地质灾害数量缓慢增长。小型煤矿开采点数量快速减少至0,反映了该类矿山开采强度迅速减弱,也减少了对采空塌陷区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

3.2.2 正在利用煤矿占地与采空塌陷区变化趋势

正在利用煤矿占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如图6(b)所示。与矿山开采点数量变化趋势类似,2009─2012年间,正在利用的大型煤矿占地面积快速增长,2012年后缓慢增长; 正在利用的中型煤矿占地面积则缓慢增长; 正在利用的小型煤矿占地面积快速减少乃至全部停止使用。

分析变化趋势相关性可以看出,正在利用煤矿占地面积变化,反映了开采强度的变化,与采空塌陷区变化趋势也存在相关性。2009─2012年间,研究区内不同规模正在利用煤矿占地面积均快速扩展,反映了矿山开采强度高,对采空塌陷区面积和次生地质灾害数量的快速增长影响较大; 2012─2015年间,正在利用的大型和中型煤矿占地面积均缓慢增长,反映了该类矿山开采强度较高,使得采空塌陷区面积和次生地质灾害数量也缓慢增长。正在利用的小型煤矿占地面积迅速减少至0,基本全部关停,反映了该类矿山开采强度迅速减弱,对采空塌陷区形变的影响也逐渐减小。

综上所述,煤矿地下开采点数量、规模和状态的变化能够影响采空塌陷区发展趋势变化,正在利用煤矿占地面积变化反映了开采强度的不同,与采空塌陷区变化趋势也存在关联性,可通过煤矿开采状态的变化推测出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

4 采空区形变稳定性分析

受矿区内大型和中型煤矿继续开采影响,现有采空塌陷区形变将持续发生,并具有新引发采空塌陷形变的可能性。大型和中型煤矿地下开采区范围属于潜在不稳定区,可通过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深度(根据采矿权信息获取)计算采空塌陷区趋于稳定所需时间。小型煤矿均已停采,按照国家规划将不再延续或设置采矿权[21],根据所引发的采空塌陷区能够直接计算出形变稳定的时间。

4.1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4.1.1 稳定性分析方法

根据矿山开采沉陷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地表形变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开采深度和工作面推进深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开采深度与地表形变持续时间之间关系比较稳定,即深度越大形变时间越长,地表变形也越平缓。一般开采深度在100~200 m时,地表形变的总时间为1~2 a; 开采深度大于300 m时,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地表形变时间表达式为[22]

T=2.5H

式中: T为地表形变时间,d; H为矿区平均开采深度,m。

4.1.2 煤矿开采深度

根据研究区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空区数据等相关资料,对区内各煤矿企业开采规模进行分类,统计了不同规模煤矿的开采深度: 该区内大型煤矿开采深度一般在600~820 m,中型煤矿开采深度在300~600 m,小型煤矿开采深度在90~300 m。

4.1.3 采空塌陷持续形变时间推算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筠连煤矿区不同规模煤矿停采后采空塌陷区持续形变时间(表1)。

表1   不同规模煤矿停采后引发塌陷形变持续时间

Tab.1  Lasting time of collapse deformation caused by stopping mining of coal mine in different scales

序号开采规模开采深度/m形变时间/a
1大型600~8204.2~5.7
2中型300~6002.1~4.2
3小型90~3001.0~2.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根据不同规模煤矿开采点分布、开采状态和所属采矿权服务年限,估算出采空塌陷区趋于稳定的最低所需时间(表2)。

表2   不同规模煤矿停采引发采空塌陷最低持续形变时间推算

Tab.2  Calculation on lowest deformation lasting time of collapses caused by stopping mining of coal mines at different scales

序号开采
规模
开采点
数量/个
开采
状态
剩余服务
年限/a
停采后形
变时间/a
形变持续
时间/a
1大型2正在开采284.2~5.732.2~33.7
2中型4正在开采4~62.1~4.26.1~10.2
3小型18停止开采01.0~2.01.0~2.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4.2 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分区

4.2.1 稳定性分区范围

采空塌陷区稳定性分区范围是指已形成采空塌陷的区域和目前正在开采的大型和中型煤矿地下开采范围(根据采矿权所反映的煤矿地下开采范围),主要对该范围内未来采空塌陷形变趋势进行预测分区。对于目前未发生采空塌陷且未来不存在煤矿地下开采的区域则不作评价分区,直接划分为预测无形变威胁区。

4.2.2 稳定性分区标准

根据煤矿开采点分布情况及其所属采矿权范围(地下开采范围),基于最新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情况,综合判断并划分为近期趋于稳定区、中期持续形变区、远期持续形变区、预测新增形变区和预测无形变威胁区5类,判断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采空塌陷区稳定性预测分区类型及标准

Tab.3  Categorization classes and standards for stability prediction of collapse in mine goaf areas

序号分区类型分区标准
1近期趋于稳定区小型煤矿开采引发的已有采空塌陷区范围。已停止开采,形变持续时间为1.0~2.0 a; 可根据已有塌陷区范围、开采点位置及开采范围判断
2中期持续形变区中型煤矿开采引发的已有采空塌陷区范围。目前采矿活动正在进行,持续形变时间为6.1~10.2 a之间,可根据已有塌陷区范围、开采点位置及开采范围判断
3远期持续形变区大型煤矿开采引发的已有采空塌陷区范围。目前采矿活动正在进行,持续形变时间为32.2~33.7 a之间,可根据已有塌陷区范围、开采点位置及开采范围判断
4预测新增形变区大中型煤矿新增开采区范围。目前未发生采空塌陷,但随着开采规模和开采程度的增加,预测容易发生新采空塌陷的范围,持续形变时间为32.2~33.7 a之间,可根据开采点位置及开采范围判断
5预测无形变威胁区目前未发生采空塌陷,且不属于煤矿地下开采的范围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4.2.3 稳定性分区结果

根据采矿塌陷区稳定性预测分区标准,综合分析遥感解译成果,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采矿塌陷形变预测区块,分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采空塌陷稳定性分区结果

Tab.4  Categorized results of stability of collapses in mine goaf areas

分区编码所属类型占地面积/km2开采利用状态开采规模形变持续时间/a
1近期趋于稳定区0.54停止开采小型1.0~2.0
2近期趋于稳定区1.24停止开采小型1.0~2.0
3近期趋于稳定区2.31停止开采小型1.0~2.0
4近期趋于稳定区0.77停止开采小型1.0~2.0
5近期趋于稳定区1.60停止开采小型1.0~2.0
1中期持续形变区8.85正在开采中型6.1~10.2
2中期持续形变区0.65正在开采中型6.1~10.2
1远期持续形变区0.81正在开采大型32.2~33.7
2远期持续形变区0.78正在开采大型32.2~33.7
预测新增形变区21.32正在开采大型32.2~33.7
预测无形变威胁区151.16无煤矿地下开采,未发生采空塌陷区域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分区预测如图7所示。

图7

图7   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分区预测

Fig.7   Categorized deformation trend prediction of collapses in mine goaf areas


4.3 采空区防治对策建议

4.3.1 预测新增形变区

1)有效的预测预报。矿区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与许多地质采矿因素有关,如煤层倾角、开采厚度、开采深度、顶板管理方法及松散层厚度等。不同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往往差异较大,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亦有区别。因此,在本次分区基础上,科学布设地表观测站,总结出矿区开采导致采空区形变的分布规律,从而有效预报地面塌陷趋势,判别地表设施是否受开采影响和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作为矿区恢复治理的依据 [23,24]

2)积极采用先进的采煤新技术。在已经取得的大量地表沉陷规律和绿色采煤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充填开采、协调开采技术和部分开采技术等新方法进行煤矿开采,从而减轻由于大量开采引起的地层形变与沉降。

4.3.2 持续形变区

主要包含近期趋于稳定区、中期持续形变区和远期持续形变区,即属于已发生的开采沉陷区。治理方法包括塌陷区填平和塌陷区合理利用。

1)塌陷区填平是将塌陷区进行回填,利用废石和泥土填充塌陷区,使地表基本恢复原形。

2)设立警示标志。在采空塌陷区、崩塌区域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和车辆,以减小灾害造成的危害。

5 结论与建议

1)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影像,使用矿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对采空塌陷区形变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塌陷区形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区,可为采空塌陷区地表观测点的设置和塌陷区防治工作等提供基础资料。

2)根据遥感监测结果,分析了四川省筠连煤矿区2009─2015年间煤矿开发环境状态变化与采空塌陷发展趋势的相关性,总结出煤矿地下开采点数量、规模、状态的变化能够影响采空塌陷区发展趋势变化。矿山占地面积的变化反映了开采强度的不同,与采空塌陷区变化趋势存在着关联性。

3)根据遥感监测结果和采矿权等资料,采用塌陷区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煤矿开采区范围、开采状态、开采深度和服务年限等信息,推算出采空塌陷区持续形变和新增形变信息,编制了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分区预测图,提出了下一步防治采空塌陷形变的对策和建议。

4)受国家矿业整顿治理政策和矿业市场需求减少因素影响,近年来大量小型煤矿均已停止开采,新建设了一批大型国营矿山,矿山开采状态的新变化也将对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造成新的影响。建议基于矿山遥感监测方法,持续开展和进一步深化采空塌陷区形变趋势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黄洁, 邵怀勇, 杨显华 , . 四川省矿山开发遥感监测方法与实践[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13: 31-36.

[本文引用: 1]

Huang J, Shao H Y, Yang X H , et al. Methods and Practice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Mine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M].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2013: 31-36.

[本文引用: 1]

查东平, 申展, 刘足根 , .

基于TM影像的德兴铜矿区生态环境变化

[J]. 国土资源遥感, 2015,27(4):109-114.doi: 10.6046/gtzyyg.2015.04.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分别选取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9年和2013年6个时期遥感影像,从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角度研究德兴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20 a间变化。结果表明: 德兴铜矿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导致森林和草地等自然景观面积持续减小,采矿场、尾矿库及排土场等人工景观面积持续增加; 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朝变差的方向发展,总体表现为生态系统斑块数增加,斑块密度增大,聚集度指数下降,生态系统破碎程度加重; 近20 a来矿产资源开采活动不断加强,生态系统破坏面积逐年增加,矿山生态恢复工程滞后。</p>

Zha D P, Shen Z, Liu Z G , et al.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Dexing copper mine based on TM images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15,27(4):109-114.doi: 10.6046/gtzyyg.2015.04.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柴华彬, 宋博, 刘瑞斌 , .

煤矿塌陷区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研究现状分析

[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3(2):173-176.

[本文引用: 1]

Chai H B, Song B, Liu R B , et al.

Research status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J].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4,33(2):173-176.

[本文引用: 1]

张德强, 张进德, 白光宇 , .

采煤塌陷区稳定性分析研究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2,39(5):93-97.

[本文引用: 1]

Zhang D Q, Zhang J D, Bai G Y , et al.

A study of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ground collapse in goaf of coal mine

[J].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12,39(5):93-97.

[本文引用: 1]

郝宪杰, 贺菲, 郝宪威 .

煤炭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问题与对策

[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9(2):86-88.

[本文引用: 1]

Hao X J, He F, Hao X W .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ning collapse on coal mining[J].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2):86-88.

[本文引用: 1]

王晓红, 聂洪峰, 李成尊 , .

不同遥感数据源在矿山开发状况及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J]. 国土资源遥感, 2006,18(2):69-71.doi: 10.6046/gtzyyg.2006.02.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以河北省唐山市矿区为试验区,通过对ETM、SPOT-4、SPOT-5和IKONOS等数据的使用效果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遥感数据源在矿山开发状况及环境调查中的应用特点,并定量分析了各数据源的最小可监测图斑和最佳成图比例尺,最后,提出矿山开发与环境遥感调查数据源的选择步骤。</p>

Wang X H, Nie H F, Li C Z ,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mote sensing data sources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ining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mines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06,18(2):69-71.doi: 10.6046/gtzyyg.2006.02.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王海庆, 聂洪峰, 陈玲 , .

采矿沉陷遥感调查与危害性研究

[J]. 国土资源遥感, 2016,28(1):114-121.doi: 10.6046/gtzyyg.2016.01.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为了研究采矿沉陷危害,选择山东省济宁市东部煤矿矿集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期光学遥感数据与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必要的现场调查和走访,进行采矿沉陷调查与危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采矿沉陷危害严重,截止到2013年,至少破坏了25.095 km<sup>2</sup>的土地,并造成24个村庄被迫搬迁; 2总体来说,研究区内采矿沉陷灾害发展迅速,从2009-2013年,采矿沉陷积水面积共增加4.747 km<sup>2</sup>,2013年相对于2009年的增长率为23.33%; 3就单个采矿沉陷来说,开始阶段来势猛、发展快、危害大;但快速发展之后,扩展的速度将逐步变缓,并逐渐过渡到自然平衡; 4光学遥感技术完全可以用于采矿沉陷调查和危害性研究,并且其宏观、廉价等特点较好地弥补了地面调查的不足。</p>

Wang H Q, Nie H F, Chen L , et al.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mining subsidence and harmfulness research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16,28(1):114-121.doi: 10.6046/gtzyyg.2016.01.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王钦军, 陈玉, 蔺启忠 .

矿山地面塌陷的高分辨率遥感识别与边界提取

[J]. 国土资源遥感, 2011,23(3):113-116.doi: 10.6046/gtzyyg.2011.03.2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为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上准确识别地面塌陷、圈定其边界、提取其面积,总结了地面塌陷遥感影像识别标志,提出了一种边界提取方法。该方法以GeoEye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在图像融合的基础上,首先用Robert算子和方向算子对融合图像进行边缘增强; 然后分别选择原始图像和上述2种边缘增强图像的第一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Original,Robert and Direction enhanced image,ORD); 最后利用ArcGIS软件圈定地面塌陷的边界并提取其相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突出地面塌陷边界,提高其面积提取的精度。</p>

Wang Q J, Chen Y, Lin Q Z .

Surface collapse identification and its boundary extraction using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J]. 2011,23(3):113-116.doi: 10.6046/gtzyyg.2011.03.20.

Magsci     [本文引用: 1]

刘广, 郭华东, Ramon H , .

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国土资源遥感, 2008,20(2):51-55.doi: 10.6046/gtzyyg.2008.02.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介绍了应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沉降以及地下开采活动的原理;利用重轨差分InSAR技术获得了峰峰矿区地表ENVISAT和JERS 1的雷达形变干涉相位图;分析了在矿区地表沉降过程中ENVISAT C波段和JERS 1 L波段形变干涉相位图的相干特性、相位特性以及干涉测量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C波段和L波段雷达数据可以实施对矿区地表沉降的监测,但是C波段雷达受到空间干涉基线的限制更加严格,如果要实现对矿区地表沉降的监测,需要充分利用每个卫星回访时期的雷达数据,建立长时序的星载雷达形变干涉相位图序列,才能较好地实现矿区地表沉降监测。</p>

Liu G, Guo H D, Ramon H ,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InSAR technology to mining area subsidence monitoring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08,20(2):51-55.doi: 10.6046/gtzyyg.2008.02.1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杨显华, 黄洁, 田立 , .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冕宁牦牛坪稀土矿为例

[J]. 国土资源遥感, 2015,27(4):115-121.doi: 10.6046/gtzyyg.2015.04.18.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针对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使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选择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区开展了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区划研究。采用SPOT6卫星图像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查明该矿区的矿山土地压占、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尾矿库分布、矿山恢复治理和矿山开采点等状况; 根据建立的矿山环境综合分析方法,对该矿区遥感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矿区恢复治理区划,提出治理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本次研究成果数据客观、及时、准确,可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矿山保护治理工作部署提供依据,同时对促进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p>

Yang X H, Huang J, Tian L , et al.

A discussion on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mine environment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A case of Maoniuping REE deposit, Mianning County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15,27(4):115-121.doi: 10.6046/gtzyyg.2015.04.1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杨显华, 黄洁, 田立 , .

四川省矿山遥感监测主要成果与进展

[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5):41-47.

[本文引用: 1]

Yang X H, Huang J, Tian L , et al.

Major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ines in Sichuan Province

[J].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2016,3(5):41-47.

[本文引用: 1]

李丽, 汪洁, 汪劲 , .

基于高分卫星遥感数据的金属矿开发现状及环境问题研究——以江西省德兴多金属矿集区为例

[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5):60-66.

URL     [本文引用: 1]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金属矿山的开发状况,有针对性地对金属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恢复治理,以ZY-3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对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多金属矿集区金属矿的开采状况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广泛收集矿区地质矿产资料、地形资料和遥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露天开采、地下开采、联合开采等不同开采方式的金属矿的影像特征和实地调查验证,建立了金属矿开发占地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根据各类矿山地物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对研究区金属矿山开采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解译,获取了研究区内各时相的矿山开发状况和环境状况信息;利用ArcGIS平台中空间分析模块功能对各类开发占地的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对研究区的金属矿开采状况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植被破坏、污染水体和固体废弃物等矿山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指明研究区矿山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矿山环境监测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Li L, Wang J, Wang J , et al.

Study of metal m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sing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A case of polymetallic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n Dexing,Jiangxi Province

[J].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2016,3(5):60-66.

[本文引用: 1]

路云阁, 王昊, 刘采 .

西藏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成果

[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5):35-40.

[本文引用: 1]

Lu Y G, Wang H, Liu C .

Review of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tus in eastern Tibet

[J].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2016,3(5):35-40.

[本文引用: 1]

强建华, 于浩 .

新疆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成果综述

[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5):28-34.

[本文引用: 1]

Qiang J H, Yu H .

Review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result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J].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2016,3(5):28-34.

[本文引用: 1]

薛庆, 吴蔚, 李名松 , .

遥感技术在辽宁省矿山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5):54-59.

[本文引用: 1]

Xue Q, Wu W, Li M S , et al.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m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Liaoning Province

[J].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2016,3(5):54-59.

[本文引用: 1]

董双发, 梁鑫, 吴蔚 , .

内蒙古西部地区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

[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5):48-53.

[本文引用: 1]

Dong S F, Liang X, Wu W , et al.

Min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J].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2016,3(5):48-53.

[本文引用: 1]

尚娟芳, 唐益林, 刘朝明 , .

宜宾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J]. 中国矿业, 2014,23(S2):41-43,46.

DOI:10.3969/j.issn.1004-4051.2014.z2.011      URL     [本文引用: 1]

宜宾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宜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宜宾矿产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针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Shang J F, Tang Y L, Liu C M , et al.

Countermeasures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Yibin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4,23(S2):41-43,46.

[本文引用: 1]

张君, 黑广民, 沈锐 , . 筠连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 绵阳:四川省地矿局九O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2006.

[本文引用: 1]

Zhang J, Hei G M, Shen R , et al. Geological Hazard Investig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Report in Junlian[R]. Mianyang: 909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Team of Sichu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2006.

[本文引用: 1]

杨金中, 秦绪文, 聂洪峰 , . 矿山遥感监测工作指南[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1]

Yang J Z, Qin X W, Nie H F , et al. A Guide to Min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M]. Beijing: China Land Press, 2011.

[本文引用: 1]

中国地质调查局. DD2011-06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S]. 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1.

[本文引用: 1]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DD2011-06 Regulation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Mining Exploration[S]. Beijing:China Geological Survey, 2011.

[本文引用: 1]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S]. 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0.

[本文引用: 1]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The Overall Mineral Resources Planning in Sichuan Province(2008─2015)[S]. Chengdu: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2010.

[本文引用: 1]

孙文华 .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M]. 北京: 中国煤炭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1]

Sun W H. Practical Manual of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of Coal Mining and Coal Pillar Design and Coal Mining Practice[M]. Beijing: China Coal Press, 2013.

[本文引用: 1]

于晶玲 .

雷家井采空塌陷的沉降量预测及防治措施

[J].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9,24(2):38-41.

[本文引用: 1]

Yu J L .

Predictions and preventions of Leijiajing subsidence areas

[J]. Railway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2009,24(2):38-41.

[本文引用: 1]

从常奎, 陈娜, 朱磊 .

煤矿开采沉陷及其治理对策

[J]. 陕西煤炭, 2008,27(3):7-9.

DOI:10.3969/j.issn.1671-749X.2008.03.003      URL     [本文引用: 1]

阐述了我国开采沉陷的现状,通过对开采沉陷原因的分析,分别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确定了治理对策,为矿区开采沉陷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Cong C K, Chen N, Zhu L .

Mining subsidence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J]. Shanxi Coal Industry, 2008,27(3):7-9.

[本文引用: 1]

/

京ICP备05055290号-2
版权所有 © 2015 《自然资源遥感》编辑部
地址:北京学院路31号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291/62060292 E-mail:zrzyyg@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