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影像喀斯特石漠化状况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
2.
3.
Assessment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MODIS: Exemplified by Guizhou Province
1.
2.
3.
通讯作者: 官云兰(1975-),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和三维激光扫描等研究。Email:guan8098@163.com。
责任编辑: 陈理
收稿日期: 2018-10-26 修回日期: 2019-02-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1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8-10-26 Revised: 2019-02-26 Online: 2019-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吴林霖(199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等研究。Email:wull_500@126.com。 。
石漠化在喀斯特地貌发达的区域广泛存在,快速获取大范围的石漠化现状,监测石漠化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以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07年、2010年、2016年3个时期的MODIS影像估算植被覆盖度和基岩裸露度,加入坡度和人口密度共同作为评价因子,比较各个因子对石漠化的贡献量,建立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所计算的权值建立石漠化评价模型划分石漠化程度,提取贵州省近10 a间的石漠化信息,获得了研究区石漠化概况及转移特征,分析了石漠化的时空演化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石漠化在近10 a间有了显著改善,2010—2016年间石漠化治理效果尤为突出,由2010年轻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各占总面积的55.67%和40.53%,到2016年轻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各占总面积的79.71%和17.35%; ②在石漠化等级转化过程中,中度石漠化为重度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相互转化的过渡期,从石漠化治理角度可以先由重度石漠化改善为中度石漠化,再由中度石漠化改善为轻度石漠化; ③中度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具有跳跃性,重度石漠化改善难度大,转移比例小且较为稳定。
关键词:
Monitor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ynamic chang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Karst areas. In this study,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based on 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age and degree of exposed bedrock using multi-temporal MODIS data, slop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s evaluation factors. The contribution of four factors was compared to accomplish the judgment matrix and calculate the weight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evalu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consistency check. By this evaluation model,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rsion in different degree of desertification were acquired,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dynamic chang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ere analyzed in the period of 2007—2016.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①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improved dramatically from 2007 to 2016. The proportion of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55.67% and 40.53% respectively in 2010 but was 79.71% and 17.35% in 2016. ②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the intermediary process of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transform to ligh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t can firstly transform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to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n transform to light rocky desertification. ③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light rocky desertification were active, whereas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stable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was low.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吴林霖, 官云兰, 李嘉伟, 袁晨鑫, 李睿.
WU Linlin, GUAN Yunlan, LI Jiawei, YUAN Chenxin, LI Rui.
0 引言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为岩溶地貌,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形成的特有地貌现象[1]。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省份,比“喀斯特”名称起源地的前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占比还大,其石漠化问题也最为突出[2]。由袁道先院士首先提出了石漠化的概念,即含有植被、土地覆盖的喀斯特地区经各类因素使得岩石裸露的过程,并指出了石漠化是中国南方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严峻的生态问题[3]。我国对石漠化重视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治理进展,研究方法也由最初的人工调查转变为基于3S集成技术的石漠化时空演化与动态变化分析,以及石漠化信息提取和目标识别。李水明等[4]基于K2结构学习算法结合样本分类信息获取石漠化特征子集,并以此提取石漠化信息; 蓝安军等[5]分析了植被覆盖率与石漠化的负相关关系并引入石漠化动力指数来表征石漠化的分级和现状; 李松等[6]基于1992年、2001年2个时期的TM/ETM+影像,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后采用图像差值法对石漠化进行了变化检测,并提取了变化信息。当前对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漠化分布状况、动态监测、预警分析、演化机制和生态治理等方面[7],但大多是在小区域尺度范围内进行的,仅依据遥感提取的石漠化信息做单因素的石漠化特征反演,获得的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由于选取的指标各不相同,研究结果难以进行相互间的分析、比较。
为此,本文利用MODIS影像大空间尺度的特点,综合考虑人地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引入4类石漠化评价因子(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VFC)、基岩裸露度、坡度和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PD))建立石漠化评价模型,研究贵州省近10 a间的石漠化分布状况,提取石漠化信息并对石漠化进行变化检测,进而分析石漠化变化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快速、高效地了解大范围的石漠化现状,监测石漠化变化情况是提供石漠化治理方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在石漠化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1 研究区及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人口数据及地理矢量数据等。遥感影像采用EOS系列卫星上搭载的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传感器获取的陆地标准产品MOD09A1 500M 地表反射率8 d合成产品,提供了1—7波段的500 m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参数如表1所示。选取2007年、2010年和2016年获取时间相近的3期影像进行后续处理。
表1 MODIS 500 m地表反射率8 d合成产品参数
Tab.1
参数 | 参数数值 |
---|---|
覆盖范围(经度×纬度)/(°) | 约10× 10 |
文件大小/MB | 约64 |
投影 | 正弦曲线投影 |
数据格式 | HDF-EOS |
维数(行×列) | 24 00×2 400 |
空间分辨率/m | 500 |
时间范围 | 2007年、2010年和2016年 |
DEM数据为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90 m空间分辨率原始高程数据,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防部国家图像测绘局联合测量。DEM数据与MODIS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 //www.gscloud.cn)。人口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获取的2007年、2010年和2016年各市(州)年末常住人口。地理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省界和市界。
2 评价因子
2.1 VFC
式中
表2 NDVI最大和最小值
Tab.2
年份 | NDVImax | NDVImin |
---|---|---|
2007年 | 0.639 | 0.318 |
2010年 | 0.710 | 0.310 |
2016年 | 0.821 | 0.468 |
将表中的
2.2 基岩裸露度
基岩裸露度采用Rikimaru[20]提出的裸土指数(bare soil index,BSI)估算。由于裸土的光谱特征在中红外波段反射率最高,BSI通过高反射率波段减去低反射率波段从而突出裸土信息,并且加入了蓝光波段进行归一化,计算结果中裸土的亮度(DN值)最高,其次为建筑用地,易于区分出裸土、植被与水体。BSI公式为
式中r1,r2,r3和r6分别为MODIS数据红光、近红外、蓝光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值。
2.3 坡度
坡度是地面陡缓的程度,是衡量石漠化的重要因子[14]。采用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DEM数据切割模型对DEM裁剪,再使用ENVI软件对DEM拼接,最后生成坡度图。坡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Slope为坡度;
2.4 PD
PD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15]。本研究的人口信息从贵州省统计年鉴获得(2007年、2010年、2016年各市(州)年末常住人口),通过ArcGIS软件将信息添加入县市级矢量数据属性表中,再经由核密度分析计算研究区各市级单位的人口分布情况,获取研究区的PD。
2.5 评价因子归一化
不同的评价因子数值大小不在同一量级,量纲不统一,直接对石漠化程度进行评价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归一化,使其具有相同的量纲进而参与石漠化评价模型计算。将编码值设为1—10,统一各评价因子的量值,以数值大小表示对石漠化的影响程度,影响越大,编码值越大; 影响越小,编码值则越小。坡度、基岩裸露度和PD对石漠化起正向影响,数值从低到高分为1—10的等级。VFC值越高表示植被越茂密,对石漠化起反向影响; VFC值越高,石漠化程度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将VFC值从高到低分为1—10的等级。
3 石漠化评价模型建立
表3 比例标度
Tab.3
甲指标比乙指标 | 极重要 | 很重要 | 重要 | 略重要 | 同等 | 略次要 | 次要 | 很次要 | 极次要 |
---|---|---|---|---|---|---|---|---|---|
甲指标评价值 | 9① | 7 | 5 | 3 | 1 | 1/3 | 1/5 | 1/7 | 1/9 |
①8,6,4,2,1/2,1/4,1/6,1/8为以上重要性标度的中间值。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表4 判断矩阵及权值
Tab.4
评价因子 | VFC | BSI | 坡度 | PD | 权值 |
---|---|---|---|---|---|
VFC | 1 | 3 | 5 | 6 | 0.55 |
BSI | 1/3 | 1 | 3 | 6 | 0.28 |
坡度 | 1/5 | 1/3 | 1 | 3 | 0.12 |
PD | 1/6 | 1/6 | 1/3 | 1 | 0.05 |
2)计算判断矩阵各行的乘积,即
式中: i和j分别为判断矩阵的行和列号; n取值为4,因为选择了4个评价因子建立模型。
3)计算
4)设
式中
5)将上述结果代入公式(7)求出最大特征根,即
式中
6)计算一致性系数CR,检验一致性。其表达式为
式中RI通过查表可得,当n=4时,RI=0.89。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修改判断矩阵比例标度,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出CR=0.060 726 704,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判断矩阵比例标度合理,权值可行。根据计算的权值建立石漠化评价模型D,即
式中:
4 石漠化状况分析与评价
4.1 石漠化分级标准
表5 石漠化分级标准
Tab.5
石漠化评 价等级 | 综合评 价指数 | 石漠化程度分析 |
---|---|---|
无石漠化 | [1,3) | 植被生态环境良好,结构合理,坡度平缓,无明显水土流失和喀斯特石漠化现象 |
轻度石漠化 | [3,5) | 植被生态环境未受到破坏,结构较合理,坡度平缓,有些许水土流失和喀斯特石漠化现象 |
中度石漠化 | [5,7) | 植被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结构较不合理,坡度较陡峭,存在水土流失和喀斯特石漠化现象 |
重度石漠化 | [7,10] | 植被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结构不合理,坡度陡峭,有严重水土流失和喀斯特石漠化现象 |
4.2 3个时期石漠化状况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及分级标准,得到2007年、2010年及2016年3期贵州省不同等级的石漠化空间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1)2007年石漠化分布。2007年全省大部分区域为轻度石漠化,其次为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占全省总面积的50.80%; 中度石漠化与重度石漠化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2.16%和6.99%,其中凯里市和遵义市南部存在较少的石漠化现象,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遵义市东北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兴义市、贵阳市也有少量分布; 重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少数分布于安顺市与六盘水市的交界区、遵义市和贵阳市。
2)2010年石漠化分布。相较于2007年而言,全省范围的重度石漠化区域有所减少,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9%; 中度石漠化约占全省面积的40.53%; 而轻度石漠化则占全省面积55.67%。其中毕节市依旧表现为大面积的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相较2007年有部分减少; 六盘水市和兴义市西部中度、重度石漠化分布范围增加; 都匀市与遵义市主要为中度石漠化和极小片的重度石漠化; 安顺市与凯里市基本为轻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
3)2016年石漠化分布。2016年的石漠化情况明显改善了许多,轻度石漠化占全省面积的79.71%,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分别减少到了17.35%和2.87%。其中毕节市由重度石漠化大范围分布转变为轻度石漠化,使轻度石漠化所占比重明显增加,重度石漠化仍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遵义市、铜仁市和都匀市的石漠化情况较为相似,有少许中度石漠化,而大范围分布轻度石漠化; 贵阳市重度石漠化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贵阳市重度石漠化程度较稳定; 兴义市西北部中度石漠化分布较多; 凯里市主要为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有零散分布。
4.3 石漠化总体变化
通过图像差值法,将对应像元的灰度值相减,获取不同时相的差异以达到对2景不同时期影像进行石漠化变化检测的目的。对2007年、2010年和2016年3个时期的石漠化评价结果两两进行差值,将差值图像阈值设为: -1为石漠化减少、1为石漠化增加,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4.4 石漠化分级变化
通过比较分级区域的变化,可以检测出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相互间的转移变化情况,2007—2010年和2010—2016年期间石漠化转移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由图3可以看出,在2007—2010年间,轻度石漠化总体增加趋势最明显,由中度和重度石漠化转移为轻度石漠化的比例分别为8.15%和0.25%,但仍有6.14%的轻度石漠化转化为中度石漠化; 重度石漠化转为中度石漠化的比例仅有2.29%,表明这期间对石漠化的治理有一定成效,但还是存在石漠化程度加重的情况。在2010—2016年期间,石漠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中度石漠化向轻度石漠化的转移比例为14.61%,转换为重度石漠化的比例仅为0.58%; 轻度石漠化转化为中度石漠化的比例也只有2.59%。
5 讨论
在熊康宁等[26]的研究中先将研究区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本文考虑到贵州省碳酸盐岩几乎分布全境,石漠化区域也比较大,所以提取石漠化信息时没有先剔除非喀斯特区,而是将整个研究区作为喀斯特区域。由于选择的研究区范围较大,选择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产品较为适合,并且选用MODIS地表反射率8 d合成产品,避免复杂的数据预处理过程。但由于MODIS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不可避免的存在混合像元,加之研究区域范围较大,且没有实地考察来验证本文研究的提取精度。因此,模型计算结果只能宏观表示研究区石漠化概况与变化趋势。评价因子计算中,李霞等[27]曾基于SPOT影像,采用归一化土壤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oil index,NDSI)和不透水面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impervious surface index,NDISI)双指数法确定一定经验阈值区分裸土与建筑用地。但是,MODIS影像尚不具备区分建筑用地与裸土的空间分辨率,故本文只采用BSI单一指数估算了基岩裸露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结合其他方法提高估算精度。
6 结论
基于MODIS地表反射率8 d合成产品,选取植被覆盖度、基岩裸露度、坡度和人口密度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权值,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建立石漠化评价模型,确定分级标准划分石漠化程度,得到了不同时期的石漠化评价结果; 对2007年、2010年和2016年3个时期的石漠化评价结果两两进行变化检测,获得石漠化的总体变化以及石漠化分级变化状况; 完成了对贵州省石漠化状况的评价,并分析了石漠化变化趋势及时空演化特征。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区石漠化在近10 a间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0—2016年期间石漠化治理效果尤为突出。由2010年轻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55.67%和40.53%,到2016年轻度石漠化与中度石漠化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79.71%和17.35%,中度石漠化同比减少了23.18%,轻度石漠化增加了24.04%。重度石漠化有明显的改善,从2007年占全省总面积的6.99%降到了2016年的2.87%。
2)在石漠化等级转化过程中,中度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相互之间的转化率较高,说明这2种石漠化类型具有跳跃性; 中度石漠化为重度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相互转化的中间过程,从石漠化治理角度可以先由重度石漠化改善为中度石漠化,再由中度石漠化改善为轻度石漠化。
3)对比2007—2010年和2010—2016年期间的石漠化转移矩阵,重度石漠化转移面积最小,表明重度石漠化较为稳定,改善难度较大。2007—2010年间由重度石漠化转化为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所占比例分别为0.25%和2.29%,2010—2016年间由重度石漠化转化为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所占比例分别为0.59%和0.45%。
参考文献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J].
The causes and tackle countermeasures of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J].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
[J].
Concept deduc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J].
一种基于K2结构学习算法的石漠化数据特征选择方法
[J].
Rock desertification data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K2 structure learning algorithm
[J].
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J].
Analysis on driving factors of Karst rock-desertification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Guizhou Province
[J].
基于遥感变化检测的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
[J].<p>滇黔桂地区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后,石漠化的研究变得越来越热,而信息提取是这些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石漠化信息提取主要依据静态指标进行,鉴于静态方法的不足,在动态机理剖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石漠化的静态景观及其动态属性,以贵州和云南交界区域为实验区,1992年和2001年两个时相的TM/E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在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中的应用。在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的基础上对两个时相的影像实施差值变化检测,将实验区分为变化区和无变化区两类,根据石漠化机理进一步将变化区分为石漠化区和逆石漠化区,完成石漠化信息识别,经验证Kappa系数为0.854。结果表明:遥感变化检测方法对石漠化有较好的识别效率和精度,能够为石漠化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p>
Automated method based on change detection for extracting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J].
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
[D].
Research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Evolu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ypical Karst Area and Early Warning Analysis
[D].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J].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J].
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
[J].
DOI:10.11821/xb200905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p>构建了贵州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和21 世纪初等3 期历史石漠化数据, 利用其空 间变换和数学模型详细探讨和评价了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 研究发现: (1) 研究时段内贵州 省石漠化总面积变化不明显, 但石漠化内部类型之间的相互演变非常显著, 各类型之间的演 变具有转移、多变、“此消彼长” 的特点。(2) 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可分为单变方式、层变 方式、返变方式等3 种基本类型, 其中以层变方式为主, 单变方式为辅, 返变方式较少。(3) 石漠化正向演变与逆向演变并存, 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 两者的比值为82.29%, 局部治 理, 整体恶化。(4) 各石漠化类型总的演变速率是398.31 km<sup>2</sup>·a<sup>-1</sup>, 石漠化等级越高, 演变速 率越慢。(5) 石漠化演变频率最快的是中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 轻度石漠化的演变频率明显 低于中度石漠化。对石漠化的空间演变区域特征和影响因子做了宏观的定性分析、并根据石 漠化演变特点对综合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p>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its evaluation method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J].
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
[J].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to Karst mountain ecology in southwest China:A case in Guizhou Province
[J].
亚喀斯特地区景观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探讨研究——以贵州为例
[D].
Study on the Landscape Featur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of Semi-Karst Region:A Case Study of Guizhou Province
[D].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贵州省为例
[J].
DOI:10.3969/j.issn.1001-5221.2004.02.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从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指出喀斯特石漠化评价应从现状、危险性以及发展速率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选取所依据的原则,探讨了指标体系适用的时、空尺度范围;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喀斯特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量化界线确定的生态基准,初步建立了石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A study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dex system:A case of Guizhou Province
[J].
基于ETM影像的喀斯特石漠化调查研究——以重庆南川市为例
[J].<p>以遥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采用经验模型法确定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结合由地</p><p>形图派生的坡度图,由区域地质图派生的纯碳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区的岩性背景图,参考降水量、降雨强度等有关因</p><p>素,建立基于专家分类的石漠化定量分析模型,对南川市进行了石漠化强度分级制图,经实地检验,Kappa指数均超过最低允许的判</p><p>别精度要求,为石漠化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一个实用而高效的方法。</p>
Karst desertificatio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ETM image:A case study of Nanchuan City
[J].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植被变化分析
[J].
Vegetation changes analysis based on vegetation coverage
[J].
坡度因子对喀斯特石漠化的影响
[J].
Effects of slope factors o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J].
喀斯特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不确定性
[J].<p>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以石漠化为特征的生态环境退化严重,遥感是快速、大面积石漠化定性评价、关键指标定量提取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简述喀斯特生态地质背景复杂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喀斯特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在遥感数据源、提取方法、精度验证、不确定性源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石漠化遥感监测的重点研究内容。</p>
Uncertainty of remotely sensing extraction of inform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J].
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D].
The Method of Vegetation Fraction Estimating by Remote Sensing
[D].
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提取研究
[J].
DOI:10.11834/jrs.20110124
Magsci
[本文引用: 1]
通过地面光谱试验,验证了植被指数和线性光谱分解方法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的有效性,并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发展了石漠化综合指数(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ynthesis indices,KRDSI)。结果表明,植被指数能够比较有效地提取绿色植被盖度,土壤背景对基于植被指数的喀斯特地区绿色植被盖度提取影响很小;植被指数和线性光谱分解技术均不能有效提取表征石漠化信息的非绿色植被覆盖信息,而KRDSI能够直接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研究表明,利用Hyperion高光谱成像数据,基于植被指数和KRDSI能够比较有效地直接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
Remote sensing of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J].
Landsat TM data processing guide for forest canopy density mapping and monitoring model
[C]//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
[M].
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初步研究
[J].
DOI:10.11870/cjlyzyyhj201606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为更好地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石漠化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热红外遥感的石漠化等级划分的新方法。以广西平果县为研究区,利用2014年Landsat 8热红外遥感影像分别提取夏季和冬季的亮温值并计算亮温差,经过高分影像建立典型样本区并分析亮温差,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的亮温差阈值,最后对全县石漠化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平果县2014年重度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区域面积的比例为3.87%,中度石漠化占9.19%,轻度石漠化占22.26%,潜在石漠化占57.46%,非石漠化占7.22%。研究表明,通过确定适当的夏冬季亮温差阈值可以有效地对石漠化程度进行分级划分,该新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客观等优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Evalu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in Pingguo Country,Guangxi
[J].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J].<p> 以云南隆林各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利用中巴02B星多光谱遥感数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植被覆盖度的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剔除阴影、水体、裸地及耕地等影响因素,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无需估算叶面积指数等需要复杂推导的参数就可以有效、准确地提取研究区石漠化分布状况。</p>
Th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vegetation coverage
[J].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遥感调查
C]//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urrent survey in Southwest China
C]//
基于MODIS数据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D].
Study on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MODIS
[D].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