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Research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law of la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责任编辑: 张仙
收稿日期: 2019-11-29 修回日期: 2020-03-31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9-1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11-29 Revised: 2020-03-31 Online: 2020-09-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汪宝存(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基于InSAR的地表形变调查与监测工作。Email:
为查明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服务城市地面沉降防控工作,选用2007—2017年间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结合水准监测结果,获取了郑州市2007—2010年、2012—2013年、2013—2016年和2016—2017年4个时间段的地面沉降分布图,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分析了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0 a间地面沉降与城中村演变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中村是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的主导因素,即城中村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城中村拆迁,地下水抽取减少导致地面沉降变缓甚至出现地面沉降抬升; 因拆迁导致流动人口迁移到远郊的城中村,形成新的流动人口、产业聚集区,进而形成了新的地面沉降区。
关键词:
The monitoring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show that la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volution law of Zhengzhou’s land subsidence and ser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urban land subsidence, the authors selected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data in recent years (2007—2017), compiled the land subsidence distribution maps of Zhengzhou in four periods of 2007—2010, 2012—2013, 2013—2016 and 2016—2017 by combining with the bench-mark monitoring results,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law of Zhengzhou’s land subsidence from time and space. By the GIS room analysis method,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pace-time response relation between land subsidence and urban village evolution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village is the predominant factor in the land subsidence evolution of Zhengzhou, namely, the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in urban village causes land subsidence; the relocation of urban village and reduction of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cause slow land subsidence and even uplift of land subsidence; the relocation causes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move to outer suburbs, which forms a new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accumulation area, and further forms a new ground subsidence area.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汪宝存, 朱琳, 潘登, 郭凌飞, 彭鹏.
WANG Baocun, ZHU Lin, PAN Deng, GUO Lingfei, PENG Peng.
0 引言
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开展得比较晚。2007年郭新华等[6]根据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存在地面沉降现象,认为地面沉降已经造成市区及周边地区排水、防汛能力下降、管道爆裂、建(构)筑物下沉等不良后果,急需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工作; 汪宝存等[7]、王义梅等[8]和管力等[9]分别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e synthetic ape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了郑州市2004—2010年、2012—2013年和2015—2017年3个时间段的地面沉降状况,并初步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原因; 夏飞雪等[10]、詹学启等[11]、朱卫民等[12]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京广高铁郑州段存在地面沉降的原因。但是目前关于郑州市的地面沉降分析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时间段开展的,并未从较长时间序列的角度去动态地分析郑州市地面沉降的演变规律。在近年来的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中,发现地面沉降往往和城中村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在地面沉降发育的区域往往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城中村拆迁后,该区域的地面沉降往往快速变缓,甚至出现抬升现象。为此,本文利用2007—2017年间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地面沉降监测结果,结合城中村的演化数据,分析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进而服务城市地面沉降防控工作。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下游南岸,河南省中部偏北。位于E113°27'~113°51',N34°36'~35°00'之间,市区面积为1 010.3 km2。郑州市北临黄河,西南部有黄土丘陵与嵩山相接,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随着郑州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附近的村庄不断被纳入到城市建成区中,这些村庄虽坐落在城市建成区,但仍然保留着农村管理方式、制度、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因此一般被称为“城中村”。在近年的工作中发现,地面沉降这种不良地质问题与城中村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
1.2 数据源
采用2007—2017年10年间4个时相的SAR数据作为本次地面沉降信息提取的数据源,具体如表1所示。为方便研究将4个时间段分别定义为第Ⅰ、Ⅱ、Ⅲ、Ⅳ时间段。采用GAMMA软件中的IPTA模块提取4个时相的地面沉降速率图,为便于不同时相监测数据之间的对比,参考点统一选在研究区中部相对稳定的地方。将地面沉降划分为3个等级: [-30,-10) mm/a为轻微区、[-50,-30) mm/a为较重区、<-50 mm/a为严重区[13],制作地面沉降分区图(图1)。利用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图,制作地面沉降变幅图。首先利用地面沉降速率图生成地面沉降栅格图,然后利用后一时相的地面沉降栅格图减去前一时相地面沉降栅格图,将变幅分为急剧下降(<-30 mm/a)、缓慢下降([-30,-20) mm/a)、基本稳定([-20,20) mm/a)、缓慢变缓([20,30) mm/a)、急剧变缓(>30 mm/a)5个等级,生成Ⅱ-Ⅰ,Ⅲ-Ⅱ,Ⅳ-Ⅲ和Ⅳ-Ⅰ4幅地面沉降变幅图(图2)。分别统计地面沉降分区和地面沉降变幅分区的面积(表2和表3)。
表1 所采用的SAR图像
Tab.1
时段 | 卫星 | 图像数 量/景 | 空间分 辨率/m | 时间 |
---|---|---|---|---|
Ⅰ | ENVISAT-1 | 20 | 20 | 2007年9月—2010年10月 |
Ⅱ | TerraSAR-X | 17 | 3 | 2012年9月—2013年9月 |
Ⅲ | Radarsat-2 | 15 | 30 | 2013年9月—2016年2月 |
Ⅳ | Radarsat-2 | 12 | 5 | 2016年2月—2017年2月 |
图1
图1
郑州市地面沉降分区
(图中环线从内往外为二环、三环、四环)
Fig.1
Map of land subsidence division of Zhengzhou City
图2
图2
郑州市地面沉降变幅图
(图中环线从内往外为二环、三环、四环)
Fig.2
Map of land subsidence amplitude of Zhengzhou City
表2 地面沉降分区面积
Tab.2
时间段 | 轻微区 | 较重区 | 严重区 | 总面积 |
---|---|---|---|---|
Ⅰ | 302.5 | 52.8 | 5.9 | 361.2 |
Ⅱ | 540.5 | 70.1 | 34.9 | 645.5 |
Ⅲ | 336.2 | 67.8 | 32.3 | 436.3 |
Ⅳ | 498.8 | 25.8 | 0.3 | 524.9 |
表3 地面沉降变幅分区面积
Tab.3
时间段 | 急剧 下降 | 缓慢 下降 | 沉降加剧 总面积 | 缓慢 变缓 | 急剧 变缓 | 沉降变缓 总面积 |
---|---|---|---|---|---|---|
Ⅱ-Ⅰ | 32.9 | 65.0 | 97.9 | 15.0 | 8.1 | 23.1 |
Ⅲ-Ⅱ | 1.9 | 14.8 | 16.7 | 30.7 | 10.2 | 40.9 |
Ⅳ-Ⅲ | 1.2 | 18.6 | 19.8 | 36.7 | 58.0 | 94.7 |
Ⅳ-Ⅰ | 9.4 | 50.6 | 60.0 | 42.5 | 35.3 | 77.8 |
2 地面沉降演变规律
2.1 研究思路
调查表明,只有当城中村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并且超采地下水才能引发地面沉降; 如果城中村拆迁,外来人口迁移,不再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将停止发展。但是实际的调查显示不是每个城中村都一直聚集大量的人口,也不是每个城中村都抽取地下水,这就给研究城中村和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为了剔除干扰,首先利用InSAR技术获取郑州市地面沉降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制作地面沉降变幅图,分析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规律,然后提取郑州市城中村拆迁演变的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面和点相交功能,提取出不同时间段地面沉降区,以及地面沉降变幅加剧、变缓区的城中村,结合地下水开采的情况,分析城中村和地面沉降的之间的关系。
2.2 地面沉降演变规律
根据表2、表3可以看出,在时间维上,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可以划分成3个阶段,Ⅱ-Ⅰ为地面沉降快速发展期,沉降轻微区、较重区、严重区的面积均明显增大,沉降量<-10 mm/a的面积从361.2 km2增长到645.5 km2,增长了78.7%,沉降加剧总面积为97.9 km2; 沉降变缓总面积为23.1 km2,比沉降加剧总面积少74.8 km2。Ⅲ-Ⅱ为地面沉降相对稳定期,沉降较重区、严重区面积小幅下降,沉降轻微区面积减少204.3 km2,沉降量<-10 mm/a的面积从645.6 km2减少到436.3 km2,减少了32.4%; 沉降加剧总面积为16.7 km2,沉降变缓总面积为40.9 km2,比加剧面积多24.2 km2。Ⅳ-Ⅲ为地面沉降急剧变缓期,虽然沉降轻微区面积增加了162.6 km2,但是沉降较重区、严重区总面积从100.1 km2急剧减少到26.1 km2,减少了73.9%,沉降加剧总面积为19.8 km2; 沉降变缓总面积为94.7 km2,比沉降加剧总面积多74.9 km2。Ⅳ-Ⅰ也是地面沉降急剧变缓期,沉降较重区、严重区总面积从58.7 km2急剧减少到26.1 km2,减少了55.5%。
3 城中村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3.1 城中村的演变特点
图3-1
图3-1
郑州市城中村拆迁过程
(图中环线从内往外为二环、三环、四环)
Fig.3-1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removalin Zhengzhou City
图3-2
图3-2
郑州市城中村拆迁过程
(图中环线从内往外为二环、三环、四环)
Fig.3-2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removalin Zhengzhou City
3.2 城中村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Tab.4 Number of urban village in land subsidence division(个)
时间段 | 轻微区 | 较重区 | 严重区 |
---|---|---|---|
Ⅰ | 218 | 34 | 5 |
Ⅱ | 314 | 31 | 20 |
Ⅲ | 192 | 50 | 9 |
Ⅳ | 194 | 19 | 0 |
表5反映的是地面沉降变幅区内城中村的演变特点,在地面沉降急剧下降、缓慢下降区城中村的保有率均高于70%,且急剧下降区村庄保留率大多高于缓慢下降区; 在沉降减缓区城中村的保有率大多低于35%,且急剧变缓区村庄保有率全部不高于缓慢变缓区,在Ⅳ-Ⅲ时间段缓慢变缓区村庄保有率虽然高达75%,但是调查发现该区域内在第Ⅲ时间段内共有18个城中村完成拆迁,这些村庄对该时间段内的地面沉降仍然有较大的贡献,因此导致了该区域沉降变缓。
表5 地面沉降变幅区内城中村的数量
Tab.5
时间段 | 急剧下降区 | 缓慢下降区 | 缓慢变缓区 | 急剧变缓区 | ||||||||
---|---|---|---|---|---|---|---|---|---|---|---|---|
前一时 段/个 | 后一时 段/个 | 保有 率/% | 前一时 段/个 | 后一时 段/个 | 保有 率/% | 前一时 段/个 | 后一时 段/个 | 保有 率/% | 前一时 段/个 | 后一时 段/个 | 保有 率/% | |
Ⅱ-Ⅰ | 17 | 12 | 71 | 41 | 32 | 78 | 10 | 5 | 50 | 6 | 2 | 33 |
Ⅲ-Ⅱ | 3 | 3 | 100 | 13 | 11 | 85 | 5 | 0 | 0 | 4 | 0 | 0 |
Ⅳ-Ⅲ | 1 | 1 | 100 | 11 | 11 | 100 | 8 | 6 | 75 | 19 | 6 | 32 |
Ⅳ-Ⅰ | 10 | 9 | 90 | 54 | 38 | 70 | 26 | 2 | 8 | 25 | 2 | 8 |
上述分析表明,城中村和地面沉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面沉降区往往分布着大量的城中村,城中村拆迁后往往导致地面沉降变缓。
3.3 城中村、地下水以及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
表6 降落漏斗范围内2013—2017年间城中村的数量
Tab.6
年份 | 地下水位 埋深/m | 地下水降落 漏斗面积/km2 | 当年拆掉 的村庄/个 | 当年一直存 在的村庄/个 |
---|---|---|---|---|
2013年 | 75.9 | 152.9 | 15 | 56 |
2014年 | 64.1 | 133.6 | 17 | 39 |
2015年 | 60.1 | 88.0 | 24 | 15 |
2016年 | 55.7 | 85.1 | 9 | 6 |
2017年 | 53.3 | 76.5 | 2 | 4 |
表7 降落漏斗范围内地面沉降分区面积
Tab.7
时间段 | 轻微区 | 较重区 | 严重区 |
---|---|---|---|
Ⅲ | 57.8 | 36.0 | 29.8 |
Ⅳ | 44.7 | 1.8 | 0 |
4 结论
本文依据2007—2017年间SAR数据获取了郑州市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变规律,在研究城中村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了郑州市地面沉降的原因,获得了以下2点认识:
1)郑州市地面沉降在时间和空间维上均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时间维上分别为快速发展期、相对稳定期和急剧变缓期; 在空间维上分别为均匀分布期、南部变缓北部加剧期、急剧变缓向郊区扩展期。
2)城中村是郑州市地面沉降演变的主导因素,即城中村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城中村拆迁,地下水开采减少导致地面沉降变缓甚至出现地面沉降抬升; 因拆迁导致流动人口迁移到远郊的城中村,形成新的流动人口和产业聚集区,进而形成了新的地面沉降区。
参考文献
中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区划方法与实践
[J].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land subsidence disaster regionalization
[J].
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三阶段地面沉降InSAR监测
[J].
Ground subsidence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uring three periods of 1992 to 2014 monitored by interferometric SAR
[J].
北京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时空演变对比
[J].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between land subsidence and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Beijing
[J].
上海地铁10号线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地面沉降效应的高分辨率InSAR监测及分析
[J].
Monitoring subsidence on Shanghai metro line 10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using high-resolution InSAR
[J].
基于PSInSAR方法和ASAR数据监测天津地面沉降的试验研究
[J].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ubsidence in Tianjin area using ASAR images based on PSInSAR technique
[J].
开展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J],
The necessity of land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 Zhengzhou
[J].
PS-InSAR技术在郑州市地面沉降调查中的应用
[J].
Application of PS-InSAR technology in land subsidence investigation of Zhengzhou
[J].
郑州市地面沉降InSAR监测
[J].
Monitoring grou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with InSAR
[J].
采用SBAS-InSAR技术监测郑州城区地面沉降
[J].
Monitoring grou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City based on SBAS-InSAR technology
[J].
京广高铁郑州段地面沉降原因分析
[J].
Reason analysis of la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section of Beijing Guangzhou high speed railway
[J].
郑徐高速铁路郑州段区域地面沉降预测分析
[J].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section of Zheng Xu high speed railway
[J].
基于InSAR的京广高铁郑州段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J].
Investin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round subsidence in Zhengzhou se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between Beijing and Guangzhou
[J].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
[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land subsidence and mechanism discus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China
[D].
郑州市流动人口信息服务与管理研究
[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tudy
[D].
郑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困境与对策
[J].
The status quo,dilemma,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village in Zhengzhou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