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SAR影像相位和幅度信息的多形变量级滑坡监测——以金沙江白格滑坡为例
Monitoring a landslide with a multi-deformation magnitude based on the phase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 of SAR images: A case study of the Baige landslide in Jinsha River
通讯作者: 董 杰(1988-),男,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时间序列InSAR算法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Email:dongjie@whu.edu.cn。
责任编辑: 李瑜
收稿日期: 2022-12-5 修回日期: 2023-08-20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2-12-5 Revised: 2023-08-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杨 帆(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雷达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Email:
近年来,雷达遥感被广泛用于提取滑坡表面的高精度形变信息,所用技术包括基于相位的干涉测量和基于幅度的像素偏移量追踪; 然而,大型复杂滑坡的形变量在时间演化以及空间分布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单一雷达遥感手段难以实现滑坡形变的全面监测。该文在雷达遥感形变探测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联合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影像的相位和幅度信息进行滑坡的全过程监测。以2018年发生的金沙江白格滑坡为例,基于2014—2021年Sentinel-1数据和2014—2018年ALOS-2数据,联合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AR)分析和时序像素偏移量追踪(pixel offset tracking, POT),获取滑坡灾前灾后时序形变。结果显示白格滑坡灾前后缘的年平均速率在20 mm/a,主滑坡区2014年12月—2018年7月形变量可达45 m左右; 灾后滑坡逐渐向后缘扩张,年平均形变速率可达200 mm/a,已经威胁到部分民房。2种方法的联合可以实现大型复杂滑坡的时空维多形变量级提取。
关键词:
In recent years, radar remote sensing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to extract high-precision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of landslide surfaces. The techniques used include phase-based interferometry and amplitude-based pixel offset tracking (POT). However, large complex landslides exhib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eformation magnitudes over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omplicating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via single radar remote sensing. Hence, by analyzing the deformation detection capability of radar remote sensing, this study proposed monito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a landslide combined with the phase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mag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ige landslide occurring in Jinsha River in 2018 based on Sentinel-1 data from 2014 to 2021 and ALOS-2 data from 2014 to 2018. Combined with time-series interferometric SAR (InSAR) analysis and POT, this study acquired the pre- and post-disaster time-series deformations of the landslid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Pre-disaster,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Baige landslide exhibited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20 mm/a, with deformation of the main landslide area up to about 45 m from December 2014 to July 2018. Post-disaster, the landslide gradually expanded to the trailing edge,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formation rate reaching 200 mm/a,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some civilian houses. Therefore, the combined method in this study can achieve the multi-deformation magnitude extraction of large complex landslides from spatio-temporal dimension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杨帆, 马志刚, 文艳, 董杰, 姜清辉.
YANG Fan, MA Zhigang, WEN Yan, Dong Jie, JIANG Qinghui.
0 引言
近年来发展的卫星雷达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毫米级形变信息[4],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成本低等优点[5],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6]。获取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包含相位和幅度信息,幅度反映电磁波后向散射能量,相位与卫星到地面的距离有关,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AR,InSAR)的关键[7]。利用相位信息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和利用幅度信息的像素偏移量追踪(pixel offset tracking,POT)技术,分别适用于缓慢和快速滑坡获取形变[8]。1996年,法国学者Fruneau等[9]首先证明了DInSAR可有效用于小范围滑坡形变监测。随后国际上许多研究团队陆续开展了DInSAR和时间序列InSAR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10-11]。
虽然InSAR和POT方法分别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很少联合二者进行滑坡监测。本文的研究对象大型滑坡形变格局复杂,在时间和空间维存在多形变量级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大型滑坡从初始变形到最后的失稳,会经历多个变形阶段——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阶段[15],每个阶段的形变速率不同。在空间维度上,大型滑坡不同位置的形变量级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滑坡主体比滑坡周围形变量级大得多。针对形变格局复杂的大型滑坡,仅采用某一种雷达遥感技术(InSAR或POT),无法有效提取全覆盖的滑坡表面形变信息。因此联合2种方法能更加全面地在时空维度对滑坡形变进行监测和分析。
1 联合SAR影像相位和幅度的多形变量级滑坡监测方法
大型滑坡的形变格局复杂,在时空维度上存在多形变量级的特点。联合利用SAR影像的相位和幅度信息,分别提取大型滑坡体的缓慢形变和快速形变,总结InSAR和POT技术的适用范围及技术细节,为大型复杂滑坡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图1
基于卫星雷达遥感技术的多形变量级滑坡监测方法流程
Fig.1
Flowchart of multi-deformation landslide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satellite radar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1.1 基于相位信息的SBAS-InSAR技术
1.1.1 SBAS-InSAR原理
基于相位信息获取形变主要利用相位的差分干涉,时序InSAR技术利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多幅影像通过最小二乘法解算形变。通过提取观测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散射特征的高相干点集合,并依据不同相位信号分量的时空分布特性来实现误差分离,从而获得经过地形改正以及轨道、大气误差去除的形变速率场,代表性技术主要有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 InSAR, PSI)技术和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s subset,SBAS)技术。
SBAS技术适用于山区中滑坡的形变监测预警,其借助于多主影像的方式,可以组合出一系列时空基线较短的干涉图。这种组合方法对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干性分布的点目标的提取十分有效,从而提升了点密度的提取。SBAS方法原理如下: 假如获取了对于同一个地表区域的N+1幅雷达影像,选取其中一幅作为主影像,接着把其余影像配准到主影像的成像空间中。给时空基线进行阈值上的设定,完成对全部SAR影像的组合,进而得到了M幅差分干涉图,M满足如下计算公式:
Berardino等[18]提出的SBAS算法先对差分干涉图解缠。针对在
式中:
设定在相邻2个不同时间间隔中形变是线性变化的。则完整的时间段里整体的形变也是分段线性。依据此原理得到了第j幅干涉图的形变相位,其表达式为:
式中:
对所有的差分干涉解缠,然后将相位组合成矩阵形式,即
式中: B为M×N的系数矩阵; V为形变相位速率矩阵。因为在差分干涉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在设定空间基线把干涉对做组合处理时,会出现不连续的干涉图,这种情形下矩阵B出现秩亏。为解决这个问题,凭借奇异值分解,在矩阵B出现秩亏的情形下做广义矩阵解析,而后计算得到了变形速率的大小。
1.1.2 InSAR可探测形变能力
表面运动引起的变形由InSAR干涉图中的一系列干涉条纹表示。SAR影像差分干涉图中一个周期的条纹(2π)变化代表地表视线向发生
形变梯度和速率的转换关系为:
式中: R为2个相邻相干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T为InSAR影像对的平均时间间隔。
InSAR监测到的是实际地表形变在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 LOS)的投影。仅当地表形变完全沿着LOS向移动时,InSAR监测的LOS向形变才能完全反映地表真实变形。假设滑坡体沿着最大地形梯度方向发生位移,得到滑坡LOS向形变
式中
1.2 基于幅度信息的时序POT技术
1.2.1 时序POT原理
该算法的核心是对SAR幅度图像进行互相关匹配,并通过搜索互相关系数最大值的位置来估计2个图像之间的相对偏移[7]。POT技术首先利用幅度信息对SAR影像进行粗匹配,利用精密轨道信息计算影像间的初始偏移量; 然后基于粗匹配偏移进行局部精细匹配。
实际计算中,首先从主影像中选择一个窗口作为参考,利用卫星轨道信息计算出主从影像之间的大致偏移量。然后以主影像的窗口作为模板,根据初始偏移量信息,在从影像中对应位置附近选择一个较大的窗口,作为搜索窗口。在搜索窗口内逐点计算辅影像窗口内像素与主影像的参考模板之间的归一化互相关系数(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NCC),评价主从影像窗口之间的相似性指标
式中: P
时序POT的主要思路是设置时空基线的阈值筛选影像对进行组合计算偏移量,而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影像间的累积形变量,包含距离向和方位向形变。
1.2.2 POT可探测形变能力
POT技术利用幅度信息进行形变测量,其形变测量精度可近似表达为[22]:
式中: δ为像素单元中偏移量估算误差的标准差; n为估算窗口中的样本数目;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金沙江白格滑坡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交界处的金沙江上游西岸,地理坐标为E98°42'7″,N31°4'57″,平均海拔约3 600 m。图2(a)给出了白格滑坡发生的具体位置(红色五角星)及周边区域地形,黑框显示实验所用SAR影像覆盖范围。图2(b)和(c)分别是2017年12月21日获取的垮塌前高分二号光学影像及2018年11月3日获取的垮塌后哨兵二号光学影像。2018年10月11日凌晨发生大规模高位滑坡,堵塞了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如图3(a)。沿江滑坡坝长约2 km,宽约450~700 m,高约61~100 m,估计容积约2 000万m3,坝体整体呈左高右低的格局。2018年11月3日,经过第一次垮塌的滑坡体后缘山体失稳,发生二次滑坡,第二次截断了金沙江。由于垮塌的岩土体刮铲山体,第二次垮塌的方量更大,形成更高的堰塞坝。2018年11月12日,开挖泄洪槽,如图3(b),金沙江白格特大型滑坡受灾范围堰塞湖上游达20多km,造成房屋损坏,道路、桥梁冲毁,耕地被淹没,千余人被转移,如图3(c)—(d)。白格滑坡因地处边远,且应急处置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据统计,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图2
图3
2.2 实验数据
表1 SAR影像数据集参数
Tab.1
数据集 | Sentinel-1卫星 | ALOS-2 PALSAR-2卫星 | |
---|---|---|---|
轨道方向 | 升轨 | 降轨 | 升轨 |
航向角/(°) | -13 | 193 | -15 |
分辨率/m (距离向×方位向) | 5×20 | 5×20 | 7×4 |
时间范围 | 2014年10月—2021年12月 | 2014年12月—2018年7月 | |
影像数量/景 | 327 | 10 |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格滑坡变形监测结果
3.1.1 SBAS-InSAR方法结果
采用StaMPS-SBAS[24]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将影像序列分为灾前2014年10月—2018年10月、灾后2018年11月—2021年12月以及全过程2014年10月—2021年12月。从Sentinel-1升降轨数据集中组合生成干涉图,从中提取了相干点的LOS向形变速率,如图4所示。图4中红色表示远离卫星方向的形变,蓝色表示朝向卫星的形变。从图4中可以看出白格滑坡周围的形变量级,灾前可探测到的滑坡边缘约10~30 mm/a,灾后可选到的相干点更多,升轨最大值超过180 mm/a,降轨最大值约80 mm/a,滑坡周围其他区域相对稳定。升降轨结果不同是因为升轨和降轨雷达LOS向本身就代表不同方向,可以根据雷达LOS向和滑坡形变方向的几何关系把LOS向转化到滑坡真实形变方向的速率进而比较。由于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的西岸,主要沿着东偏南的方向滑动,滑坡体不在其阴影区内。升轨影像相比于降轨影像不受叠掩和顶底倒置的几何畸变影响,更适合提取滑坡体形变。图4观察到主滑区没有探测到相干点,是由于形变量级较大,超出InSAR探测能力,因此该空间区域的形变监测不再适用InSAR方法,需要采用POT方法。
图4
图4
Sentinel-1数据SBAS-InSAR方法获得白格滑坡形变速率图
Fig.4
Deformation rate diagram of Baige landslide obtained by Sentinel-1 data and SBAS-InSAR method
3.1.2 POT方法结果
2014—2018年间,白格滑坡处于快速滑移状态,为了监测该时段主滑区的形变,即对超出InSAR方法探测能力的区域进行补充,本文对2014年12月15日—2018年7月24日期间的10景升轨ALOS-2 PALSAR-2影像进行了时序POT处理。得到距离向(LOS向)和方位向的形变量分别如图5所示,最大累积形变量能达到45 m左右,远远超过同期Sentinel-1升轨数据探测到的后缘几百毫米形变量。累积形变量结果及选取典型点位置(白色五角星)如图5(a)所示,典型点S1—S4的时序形变量结果如图5(b)所示,以每景ALOS-2影像获取时间作为横坐标,形变量(单位为m)作为纵坐标。从图5(b)中虚线可以发现,2016年10月之前形变整体比较缓慢,而之后就发生明显的加速现象,2017年7月、2018年5月之后加速更快,需要引起极度关注。
图5
图5
ALOS-2数据时序POT方法获得白格滑坡灾前累积形变量
Fig.5
ALOS-2 data time series POT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cumulative deformation of Baige landslide before disaster
3.2 时空维度联合分析
从图4结果可以发现,使用时序InSAR技术能够探测到滑坡周围的形变信息,在快速形变区域无法探测到相干点; 使用POT技术可提取滑坡体上的快速形变,但是,在滑坡顶部接近后缘形变较小的区域,POT技术无法得到准确的形变信息。联合2种方法能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形变信息。
在时间维度上,白格滑坡区岩土体经历了50 a以上的长期蠕滑变形过程[11],而近年来对应形变三阶段曲线发现其应该处于加速变形阶段。本实验从灾前的2014年始使用Sentinel-1数据进行时序InSAR方法监测,灾后2018年12月之后仍可以继续用该方法持续监测。而灾前使用POT方法进行时序POT方法计算形变,灾后由于形变量级较小则不能用POT方法得到准确的形变量; 在空间维度上,主滑区形变速率快、量级大,适合POT方法,而在滑坡周围形变缓慢且量级小的区域则适合用时序InSAR方法监测其滑移过程。所以,在时间维度上的联合,采用相位方法和幅度方法交替使用策略。
图6
图6
灾前空间维联合2种方法累积形变结果
Fig.6
Pre-disaster spatial dimens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two methods to accumulate the deformation results
另外,对2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并利用本实验应用的数据进行验证。针对Sentinel-1传感器,波长为5.6 cm,运用5∶1的多视,像素大小按20 m计算,相干系数近似为0.5带入式(8),得到Dmax=0.000 323 5。以灾后升轨为例,R=20 m,T=1 128/86≈13.1 d,由式(9)计算
3.3 滑坡灾后演变趋势
利用Sentinel-1数据进行白格滑坡灾后形变时空演化趋势分析。图7(a)—(b)为2018年11月8日—2021年12月10日共86景Sentinel-1升轨、2018年10月22日—2021年11月29日共91景降轨影像得到的累积形变量,形变在持续的向后侧扩张,最大形变量达到600 mm以上。对距滑坡后缘很近的居民区及寺庙有严重威胁。图7(a)展示了白格滑坡灾后形变速率。依次向后缘延伸选出4个典型点P1—P4,用紫色五角星标注了典型点位置。外围黑色多边形表示依据形变速率结果圈定的灾后形变区域,灾后空间扩张光学影像如图7(b),观察比较与图7(a)中时序InSAR方法圈定的扩张区域基本吻合。图7(a)中间较小的黑色多边形内区域是滑坡后缘扩张威胁到的村民和寺庙,图中箭头同样标注了对应的位置。图7(c)为P1—P4点的时间序列形变量图,最大形变量可达500 mm以上。从图中垂直的红色虚线可以看出2019年上半年之前整体形变量较小,速率平缓,之后速率明显加快且差异性大,距离滑坡中心越近的点,形变量越大。在图8中2019年3月的现场考察照片也发现了后缘逐渐向后扩张的现象,部分建筑物倒塌,墙面开裂严重。用升降轨Sentinel-1数据进行灾后白格滑坡二维形变反演,忽略南北向形变,分别得到白格滑坡垂直向、东西向的二维形变速率结果,如图9所示,垂直向形变速率可达100 mm/a,东西向形变速率可达200 mm/a。水平向下为负,水平向东为正。由于白格滑坡现场没有水准点或者架设GPS等监测仪器,无法对滑坡的形变量等进行准确估计得到野外验证结果和精度评价。
图7
图7
Sentinel-1数据时序InSAR方法获得白格滑坡灾后形变量及形变速率图
Fig.7
The Sentinel-1 time-series InSAR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post-disaster deformations and deformation rate maps of Baige landslide
图8
图9
图9
Sentinel-1升降轨数据灾后二维形变反演结果
Fig.9
2D deformation inversion results of Sentinel-1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data after disaster
4 结论
针对大型滑坡时空维度上的形变量级差异,联合使用SAR影像的相位和幅度信息对多形变量级大型滑坡进行监测。本文分析了雷达遥感可探测形变量级及精度,研究缓慢和快速滑坡形变提取方法,为大型滑坡监测提供指导。以金沙江白格滑坡为例,联合了基于相位信息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和基于幅度信息的像素偏移量追踪技术对其灾前灾后全过程进行监测,提取了SAR影像获取时间范围内整个滑坡区域的形变信息。实验验证了联合2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联合相位和幅度信息的SAR影像实验,发现白格滑坡周围灾前年平均形变速率在20 mm/a左右,主滑区形变量可达45 m,滑坡发生前有明显的滑移形变可以被监测。灾后仍对其持续监测,可发现形变逐渐向后缘扩张,LOS向形变量累积可达600 mm,对后缘村庄居民产生严重威胁。
通过研究发现白格滑坡经历2次滑坡溃滑后,周缘坡体受到扰动而产生了持续增长的变形体,具有孕育第三次大范围溃滑的风险。雷达遥感技术观测到的滑坡变形全面广泛,有利于对滑坡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建议以雷达遥感技术为导向,扩大滑坡后缘变形区裂缝的地面调查和现场监测的部署,可进行各种方法的检验和精度评定。同时利用无人机观测滑坡陡峭侧裂缝的贯通情况,为白格滑坡稳定性评判和风险预测提供更准确的技术支撑。
志谢
感谢四川省国土空间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的曾帅,协助实地考察,同时提供试验区地质资料!
参考文献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J].
Large-scale landslides and their sliding mechanisms in China since the 20th century
[J].
卫星雷达遥感在滑坡灾害探测和监测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
[J].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adar remote sensing to landslid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J].
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J].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metry SAR
[J].
Observation and modelling of the Saint-Étienne-de-Tinée landslide using SAR interferometry
[J].
Landslide monitoring with high-resolution SAR data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J].
InSAR变形监测方法与研究进展
[J].
DOI:10.11947/j.AGCS.2017.20170350
[本文引用: 2]
变形监测是星载InSAR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InSAR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卫星数据来源;然后对InSAR变形监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分析了D-InSAR、PS-InSAR、SBAS-InSAR、DS-InSAR和MAI等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而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InSAR技术在城市、矿山、地震、火山、基础设施、冰川、冻土和滑坡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总结出InSAR变形监测在多维形变和低相干区测量、大气和轨道误差去除和精度评定等方面的前沿问题。
Research progress and methods of InSAR for deformation monitoring
[J].
DOI:10.11947/j.AGCS.2017.20170350
[本文引用: 2]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s one of the most mature applications of space-borne InSAR technique. Firstly, we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SAR in the monitoring of deformation and the current SAR satellites.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methods of InSAR are then classified into the groups of D-InSAR, PS-InSAR, SBAS-InSAR, DS-InSAR and MAI, which are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technical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scopes. Subsequently, we analy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ficiencies of InSAR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urban, mining area, earthquake, volcano, infrastructure, glacier, permafrost and landslide. Finally, some advanced academic problems such a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 multi-demension and low coherence area, atmospheric and orbital errors mitigation, and accuracy assessment are concluded.
Measuring ground displacements from SAR amplitude images:Application to the Landers Earthquake
[J].
Brief communication:Rapid mapping of landslide events:The 3 December 2013 Montescaglioso landslide,Italy
[J].
An adaptive offset tracking method with SAR images for landslid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J].
Forecasting time of slope failure by tertiary creep
[C]//
2018年10月和11月金沙江白格两次滑坡-堰塞堵江事件分析研究
[J].
Study on successive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of Jinsha River in Baige Village on Octorber 11 and November 3,2018
[J].
Successive landsliding and damming of the Jinsha River in eastern Tibet,China:Prime investigation,early warning,and emergency response
[J].
A new algorithm for surfac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based on small baseline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grams
[J].
Radar interfer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anges in the Earth’s surface
[J].
A new functional model for determining minimum and maximum detectable deformation gradient resolved by satellite radar interferometry
[J].
Modeling minimum and maximum detectable deformation gradients of interferometric SAR measurements
[J].
Accuracy of differential shift estimation by correlation and split-bandwidth interferometry for wideband and delta-k SAR systems
[J].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deformation on volcanoes and other natural terrains using InSAR persistent scatterers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