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遥感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中的各种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领域和应用情况,并作了简单评述,最后,展望了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研究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系统总结了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城市热岛研究的数据、方法与成果。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热岛的形态结构、过程变化及成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热岛遥感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的产物,正逐步实现利用智能化的手段开展对人、财、物、事的高效精细化管理。在此背景下研究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对于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入纵深阶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 然后,从城市规划、城市违章建筑监管、工程环境监测、废弃物管理、智慧交通、城市安全防控和智能媒体等方面阐述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简单多边形顶点凹凸性判断算法种类繁多,在模式识别及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为了研究不同种类算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分析了目前较为流行的角度法、左右点法、矢量面积法、向量积法、射线法、斜率法和极点顺序法等算法。经过详细的推导论证发现,这些算法都可以使用公式b=p*m来表示,且各种算法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但通过对算法计算量的对比,推荐在程序设计中使用向量积法、射线法和斜率法。
纹理在图像检索和分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的纹理特征提取算法大多只能提取灰度图像的纹理特征,用于彩色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取算法则很少。参照对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的分析方法,实验和分析了方向、距离、灰度级和窗口大小等参数对彩色图像GLCM纹理特征的影响,实现了基于GLCM的彩色图像纹理特征提取方法(color GLCM,CGLCM); 通过分析上述参数对角二阶矩、熵、对比度和相关性等4个纹理特征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合理的参数取值范围,优化了CGLCM方法。将CGLCM方法和GLCM方法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用CGLCM方法计算的角二阶矩、熵、对比度和相关性等4个纹理特征的稳健性更好、鉴别能力更强。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基于纹理信息的图像检索和分类提供参考。
通过图像显示系统,实现了铀资源多种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的综合处理,其内容包括资料的输入 处理、资料配准和插值处理以及多源地学信息的增强、分解、提取、分类、叠合、复合等处理。 以盛源盆地为样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利用图像的信息增强、叠合技术,研究了试验区的地质 构造环境;利用图像信息的分解、叠合技术,分析了铀、针、钾的分布格局及其地质意义;通过 矿床找矿判据的复合、提取,进行了找矿靶区的初选;来用信息的分类技术,进行了盛源盆地地区铀 资源的总体评价。通过上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这个研究程度较高的老矿区,在某些重要地 质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并经野外检验,预测了六片成矿远景地段。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铀资源多种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技术系统。
从矿山开发和矿山环境遥感探测目标出发,紧密结合矿山地物遥感图像特征,针对高空间分辨率、高光
谱、微波和热红外遥感等不同数据对多类型矿山目标的可探测程度,全面总结了矿山开发和矿山环境遥感探测
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研究重点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初步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大气校正是光学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将各种大气校正方法归纳为基于图像特征的相对校正法、基于地面线性回归模型法、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法和复合模型法4类,详细分析了每一类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或影响因素,并对大气校正的未来发展做了几点思考。
高光谱图像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图谱合一”特性的遥感图像,其连续的光谱曲线可更好地表达地表物质间的细微差异,在地表物质的分类、解混和目标探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深入发展,对不需要先验信息的异常目标检测的研究成为最活跃的方向之一,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具有较好效果的异常检测算法。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算法的综合归纳和分析,系统地论述了高光谱异常检测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阐述了高光谱异常目标检测的实质和基本理论;从算法思想、关键技术和优缺点等方面重点分析总结了较有代表性的异常目标检测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最后对异常检测算法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力图为高光谱异常目标检测算法研究找到新的突破点。
在研究卫星总体参数对TDICCD推扫成像调制传输函数MTF(Modula Transfer Function, MTF)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模拟卫星在轨成像MTF下降的技术方法。通过这套模拟方法,建立了卫星总体参数与在轨成像质量MTF下降之间的关系,为用户根据对遥感图像质量MTF指标的需求来确立对卫星主要总体参数的要求提供了分析手段。
遥感数据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相互制约,单一的卫星传感器不能获得既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又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技术是目前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此介绍了国内外在遥感数据时空融合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通过对当前主流融合模型构建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将时空融合模型分为基于变换的模型和基于像元重构的模型,并且进一步将基于像元重构的模型分为了基于线性混合模型和时空自适应融合模型2类,分别介绍了各类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时空融合模型的发展趋势从数据、应用和尺度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津巴布韦大岩墙(简称"大岩墙")由形成于25亿a前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构成,盛产铂、钯、金、铬、镍、铜等矿产资源,是我国境外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适应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为大岩墙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勘查快速提供基础资料,利用ETM+卫星数据对大岩墙的几何要素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解译,从遥感地质角度对大岩墙的岩浆房划分方案进行了验证; 利用ZY-1 02C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塞卢奎次岩浆房的形态、岩性、内部构造及矿业活动进行了详细解译和分析,提出其东西两侧围岩的不同是导致其变形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超镁铁质岩层应是寻找铬铁矿的主要岩层; 并探讨了遥感技术在境外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的"五尺度"工作方法,为遥感技术在境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基于野外实测光谱数据,分析岩石、土壤和植被的光谱反射特征,提出在光谱特征空间研究典型地物的几何结构与空间关系,分析总结中等
植被覆盖的矿物蚀变区典型地物在光谱特征空间中的分布形态与空间分布关系,为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提供科学依据。
介绍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道路的特征、模型和道路提取的基本思想,对已有的道路提取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道路提取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在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不同水体指数对MODIS数据进行水体信息识别,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水
体指数(CIWI)是较理想的水体识别指数。若以反射率计算,并以0为判别阈值,则该指数的提取常数C的最佳取值为-0.85。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MODIS数据还不太适合用于小型水体的识别。
总结了地表绝对发射率信息的提取方法; 综述了热红外遥感反演陆面温度的各种方法,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及应用情况; 分析了热红外遥感反演陆面温度面临的困难; 展望了热红外遥感反演陆面温度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遥感技术和遥感地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能源和地质信息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地质理论、地球系统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地质工作的地质矿产调查、地质灾害和环境监测、矿山开发和环境监测的三大战略任务,提出建设和发展地质矿产和能源遥感勘查和评价技术系统、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业务运行系统、矿山开发和矿山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业务运行系统三大应用技术系统和卫星数据采集和地质应用服务系统、全数字化综合航空遥感集成与信息服务系统两大信息服务系统的遥感地质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和实现遥感地质分析由定性向定量,遥感地质应用由单技术向技术集成,地质服务由数据向数据、技术和信息的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和转化。提出了近期和中期重点发展的技术和重点研究领域,讨论了它们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研究重点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基于2000年、2005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GIS技术为数据分析平台,构造了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编制了武汉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图,以分析解释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 2000年、200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水平分为3个层次,广大的植被和水域集中分布区域属于低生态风险区,城市建成区和靠近城市建成区边缘形成中度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域。5 a内各个等级分布的空间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回顾和总结了“九五”以来,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高光谱矿物识别和矿物填图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包括主要岩矿光谱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矿物的种类识别、丰度反演和成分识别; 中—热红外多/高光谱的数据处理和矿物识别; 高光谱矿物识别的地质应用模式、矿物填图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矿物填图的技术体系; 矿物填图在区域地质找矿、矿区勘查和成矿与找矿模型、植物地球化学探测、矿山环境监测以及月球和行星探测等方面的应用示范。最后,提出了高光谱矿物填图近期的研究方向。
不同类型的海岸具有不同的地物特征,单一算法无法保证海岸线提取精度。针对现有研究多为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瞬时水边线提取,从而缺少潮位校正和精度验证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海岸类型和潮位校正的海岸线遥感提取方法。以秦皇岛市海岸为例,采用高分辨率SPOT4卫星图像进行瞬时水边线提取,提取方法包括最小噪声分离变换、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数学形态学方法和改进的Canny边缘检测方法,并根据潮位数据计算潮滩坡降,从而准确获取海岸线。利用同时期海岸线实地GPS测量数据对遥感提取的海岸线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文方法提取的海岸线精度较高。
根据目前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对矿山环境监督管理的现状及需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遥感技术在矿山开发状况和矿山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指出大规模监测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了遥感技术在该领域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的结论。
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农田内不同单元小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并由此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准确化的农业微观经营管理。由于遥感技术能在不同的电磁谱段内周期性地采集地表信息,因此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其在精准农业领域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指导农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及收获等方面均已有很多成功的应用。为使人们对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有一总体了解,在概述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领域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还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技术方法的改进、新数据的应用、多源数据整合、遥感数据与农学/作物模型的整合以及监测技术的系统化是促进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国土资源应用出发,在“指标-模拟-评估-指标修改-模拟-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由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4部分组成的评估系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卫星数据应用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现在卫星研制初期就真正开展天地一体的我国卫星研制和应用的发展路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体系支撑。
以PROSPECT+SAIL模型为基础,从物理机理角度反演植被叶面积指数(LAI)。首先,通过FLAASH模型进行大气校正,使得图像像元值表达植被冠层反射率; 然后,根据LOPEX 93数据库和JHU光谱数据库选择植物生化参数和光谱数据,以PROSPECT模型模拟出的植物叶片反射率和透射率作为SAIL模型的输入参数,得到植被冠层反射率,将结果与遥感影像的植被冠层反射率对应,回归出植被LAI; 最后,以地面实测数据对遥感反演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了误差的可能来源。
分析了小波基的基本性质,简述了在遥感图像小波压缩中小波基选择的常用方法; 分别用4种常用的典型小波基对8幅含有
不同典型地物的遥感图像进行小波编码实验,并用5种方法全面评价了小波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遥感图像小波压缩中,D
(9,7)小波基的应用效果最好。据此,提出了一种小波基选择的改进方法。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已有十几年的时间,积累了很多存档数据。研究发现,小尺度范围一些典型蚀变信息及小节理、断裂(群)、岩脉(墙)及小岩株多期次侵入相等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具有独特反映,这些信息往往与矿床具有密切关系,以此信息进行遥感找矿分析,可为快速找矿提供一种重要方法。
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方法,介绍了反射率法、植被指数法、地表温度法、温度-植被指数法、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法、热惯量法和微波法,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比对;在总结国内外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目前该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价。认为:热惯量法和植被温度指数法是较为成熟的方法;微波遥感因其独特的优越性,将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森林生物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其估测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地面实测法、遥感监测法和综合模型法。随着生物量估测从样地研究发展到区域应用,空间尺度的增大导致宏观资料和参数的获取存在很多困难。在深入分析目前应用遥感技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及原理基础上,系统评述了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模型的估算方法以及综合模型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各种方法在不同森林植被及遥感数据源下的适用性及不确定性,探讨了此领域的研究方向。
渤海湾沿岸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该区土地利用和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选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完成了海岸线的提取和渤海湾沿岸部分区域的土地分类,全面分析了渤海湾海岸线变迁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揭示了该区域海岸线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 渤海湾海岸10 a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变化趋势是由陆向海推进,陆地面积增加了约322 km2,海岸线增长了约331.6 km; 从沿岸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看,人工建筑和建筑未利用地不断增加,天然裸地,湿地等资源大幅减少,滩涂损失最多的区域是天津港地区(89%),盐田坑塘养殖池被占用最多的是天津汉沽段(55%)。2000-2005年天津港地区的海岸线和陆地面积变化明显加快,2005-2010年曹妃甸港围填海速度最快,2005年以后渤海湾地区的变化速度快于前5 a。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过度开发。
主要讨论了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图像几何配准和阈值选取理论,利用MATLAB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实现了遥感图像变化检测。在拓展数学符号计算软件包MATLAB应用领域的同时,探索了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快速开发方式。
阐述了HDF 5数据格式的特点及其对遥感数据标准化的启示和借鉴作用。HDF 5格式层次式的逻辑结构、B树的物理存储方式,面向对象的特性、数据类型的广泛支持、自我描述以及内容与表达的分离等特点,使得它在记录和存储科学数据时具有强大的优势。遥感数据标准化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扩展性很好,同时支持不同平台的标准格式,可以从HDF 5的实现方法上得到借鉴。
传统的分水岭算法通常对梯度图像进行无标记分割,其结果是容易造成过度分割。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标记的分水岭算法,首先,利用Sobel边缘算子对原遥感图像进行梯度重建,获得梯度幅值图像,同时计算待分割区域的周长、面积和形态因子,并对其进行标记; 然后,利用距离函数图标定种子法和等值线跟踪法获得初始分割图像; 最后,利用改进的区域合并方法获得最终的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西双版纳橡胶分布格局、时空动态及其对热带森林景观的影响。研究表明: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既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和地带分布差异特征,也有很高的时空动态度; 橡胶种植对土壤侵蚀作用不明显,但是使周边环境破碎度加大,热带森林异质性自然景观向单一人工斑块化景观发展;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对热带森林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造成威胁。
HJ-1星座光学卫星作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首发卫星,其运行与应用状况对于后续星座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从HJ-1光学卫星的分辨率(时间、空间和光谱)、光谱及幅宽等数据特征入手,综合考虑遥感应用
数据要求,全面分析评价HJ-1光学卫星数据可用性。研究表明,两颗光学卫星可基本满足我国及周边国家环境监测与灾害管理方面
的主要应用需求,并在其它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分辨率ALOS卫星数据进行质量分析,结合ALOS数据特点,提出了ALOS原始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研究结果表明: ALOS数据预处理工作量较大,且预处理方法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在开展大规模、大范围、大区域、大精度、短周期的图件更新、动态监测等应用时,应考虑将ALOS卫星图像与其它卫星图像结合使用。
针对目前遥感图像镶嵌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接缝线去除效果差等问题,从有效区域出发对现有镶嵌技术进行改进。采用自动追踪法得到
图像的有效区域,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幅遥感图像镶嵌处理: 在几何拼接阶段,用有效区域代替原始矩形图像参与图像拼接; 在拼接缝消除阶段,
用有效区域确定两幅图像的拼接线,采取整体色调调整和重叠区加权两个步骤消除接缝线; 在多幅图像镶嵌时,对两幅待镶嵌图像的有效区域求并
集,即是结果图像的有效区域,参与下一次的镶嵌计算。通过两组多幅遥感图像的镶嵌实验表明,该技术流程可以实现全自动的多幅图像匀光,处
理后图像整体色调一致,不存在明显接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