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下载中心
· 《自然资源遥感》版权和保密协议
· 《自然资源遥感》版权转让声明
· 《自然资源遥感》对学术不端的认证和处理办法
· 《自然资源遥感》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 《自然资源遥感》撰稿须知
· 《自然资源遥感》稿件处理流程
· 《自然资源遥感》论文模板
更多>>  
         相关链接
· 维普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
·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更多>>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天津市南部平原地面沉降区新兴风险评估
于海若, 宫辉力, 陈蓓蓓, 周超凡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182-192.   DOI: 10.6046/zrzyyg.2022153
摘要141)   HTML17)    PDF (10550KB)(1556)   

新兴技术的发展在优化城市建设和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进而引发城市安全问题。天津市是中国的沿海城市,其沿海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南水进津改变水循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些因素与地面沉降进行叠加耦合都将成为天津市新兴风险评价的重要因素。文章首先对天津市南部平原沉降信息进行获取,叠加海平面上升速率预测天津市自然海岸线后退情况。基于此,利用机器学习方法(XGBoost)预测天津市相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高风险因素。此外,针对南水北调-地下空间开发的应用带来的新兴风险进行分析,揭示南水进津和地铁建设运行对天津市城市安全的响应规律。这些地面沉降与现代人类活动结合带来的新兴风险分析研究将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及应用综述
陈宜欣, 宁晓刚, 张翰超, 兰小强, 常中兵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3): 28-40.   DOI: 10.6046/zrzyyg.2023128
摘要813)   HTML5)    PDF (2192KB)(859)   

在“双碳”背景下,开展遥感生态评价与监测分析对于及时掌握生态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遥感生态评价指标单一、过程复杂。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实现了生态评价效率的提高,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RSEI,文章阐述了该指数的产生背景,介绍了RSEI的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归纳了指数存在的问题及区域适应性调整措施,并对RSEI主要应用方向,即区域生态评价和区域生态变化监测进一步分析,最后指出,未来RSEI虽有广阔发展空间,却仍需围绕影像时空尺度、存储和批处理能力、模型自适应、智能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光学遥感的内陆地表水体提取综述
冯思维, 杨清华, 贾伟洁, 王梦飞, 刘蕾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3): 41-56.   DOI: 10.6046/zrzyyg.2023123
摘要340)   HTML4)    PDF (1303KB)(852)   

内陆地表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是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淡水资源,其监测、管控具有重要意义。光学遥感技术为地表水资源监测提供了极大便利,是内陆地表水体提取与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文章从水体提取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源、提取方法和存在问题与展望4个方面进行评述。水体在遥感影像上具有独特的特征,通过遥感手段能够精确、科学、有效地提取内陆地表水体; 多种遥感数据源可用于水体提取; 光学遥感水体提取方法可分为阈值法、分类器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深度学习方法和其他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根据研究区情况,合理选择多源数据、结合多种方法往往能够提高水体提取的精度; 基于光学遥感的水体提取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的制衡、水体特征的挖掘、水体模型的泛化能力以及精度评价标准的统一性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遥感和行业调查数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估
王海雯, 贾俊青, 李北辰, 董永平, 哈斯尔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149-156.   DOI: 10.6046/zrzyyg.2022099
摘要132)   HTML24)    PDF (4814KB)(757)   

为科学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土地适宜性、精准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整合行业调查数据和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信息,建立指标体系; 以土地为本底进行量化和融合,评估城市功能区划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判别分析显示,93.0%的功能区有共同多元数量特征,表明功能定位和土地用途适宜。采用阴影面积占比、植被面积占比、影像主成分等遥感因子,碳储量、建筑密度、居住功能区地价、商业功能区地价等调查数据,建立高精度多元回归模型,推算容积率,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基于遥感和行业调查数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估方法可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遥感估算河道流量研究进展
李和谋, 白娟, 甘甫平, 李贤庆, 王泽坤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16-24.   DOI: 10.6046/zrzyyg.2022143
摘要437)   HTML281)    PDF (715KB)(719)   

鉴于全球径流数据的可获得性逐年下降,替代水文站点实测河道流量的反演算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卫星遥感技术不断发展,估算河道流量的方法亦逐渐丰富,为此,该文对遥感技术反演河道流量的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并归纳了与河道流量估算密切相关的水力遥感要素反演方法及其进展情况。首先,梳理基于水文模型和基于经验回归方程2 类算法的方法原理和应用现状; 然后,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存在不足; 最后,展望未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反演世界范围内河道流量的发展趋势: ①积极开发先进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技术; ②集成新的传感器产品; ③优化与创新算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植被光学厚度的全球植被动态监测进展
杨妮, 邓树林, 樊艳红, 谢国雪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2): 1-9.   DOI: 10.6046/zrzyyg.2023059
摘要421)   HTML15)    PDF (1206KB)(608)   

植被光学厚度(vegetation optical depth,VOD)为一种基于微波的植被含水量和生物量估算方法。与光学遥感相比,卫星VOD对大气扰动的敏感性较低,可测量植被不同方面的特征和信息,为全球植被监测提供了一个独立和互补的数据源,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了解目前VOD在全球植被动态监测的应用研究进展,对其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应用非常重要。鉴于此,文章首先重点介绍了被动微波和主动微波反演VOD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不同传感器VOD产品的主要特点; 然后,从植被特征监测(如植被含水量、生物量)、碳平衡分析、干旱监测、物候分析等方面总结当前VOD在植被动态监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最后,探讨了VOD产品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进一步展望了VOD技术在植被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积雪遥感监测产品研究与应用进展
孙禧勇, 刘稼丰, 范景辉, 张文凯, 石利娟, 邱玉宝, 朱发容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3): 13-27.   DOI: 10.6046/zrzyyg.2023065
摘要283)   HTML5)    PDF (1281KB)(561)   

积雪是表征地表冰冻圈的重要因子,也是重要的天气、水文现象的参数。借助遥感技术对积雪形态及变化进行长时序、大范围监测,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水文水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预防等领域有重要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外积雪遥感监测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积雪遥感监测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积雪反演的算法也在不断改进。文章对现有应用比较广泛的积雪产品按照积雪范围产品、积雪覆盖率产品和雪深/雪水当量产品3类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当前典型积雪范围及覆盖率产品和雪深/雪水当量产品的业务化遥感反演算法。文章指出,随着国内外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传感器的不断出现,在光学和微波新数据源、新技术支持下,研究人员逐渐针对区域特点优化积雪反演算法,使得反演精度不断提高,为未来积雪遥感监测产品的不断改进提供更多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遥感技术在苹果园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赵海岚, 蒙继华, 纪云鹏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1-15.   DOI: 10.6046/zrzyyg.2022145
摘要380)   HTML489)    PDF (903KB)(535)   

在果园种植管理向精准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下,苹果栽培对果园种植管理支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和重访频率不断突破,已经成为苹果园精准种植管理的主要支撑技术,然而目前鲜有综述文章进行这方面的现状梳理和展望,因此对这类研究进行总结很有必要。通过分析遥感技术在苹果园精准种植管理中的主要应用情况,将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归纳为果园基础信息调查、果林参数反演和果园种植管理支撑3大类,并综述遥感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方法、效果,探讨应用潜力。最后,总结出当前研究和应用存在机理性研究少且部分应用领域研究不足、多技术集成化程度不高、缺乏大范围的示范应用3类问题,并指出苹果树生长模拟机理模型、一体化苹果种植管理支撑系统、基于卫星数据的单木监测、遥感监测产品多元服务4个研究主题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露天开采矿区要素遥感提取研究进展及展望
张仙, 李伟, 陈理, 杨昭颖, 窦宝成, 李瑜, 陈昊旻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5-33.   DOI: 10.6046/zrzyyg.2022141
摘要362)   HTML280)    PDF (771KB)(512)   

露天开采矿区要素遥感提取是矿业活动监测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少有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为此,该文首先对露天开采矿区要素进行了界定,按要素种类将要素提取分为单要素提取和多要素提取,并简述了与一般地物提取和土地利用分类的区别; 其次,简要总结了目前相关研究的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平台; 然后,将露天开采矿区要素遥感提取方法分为目视解译方法、基于传统特征的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3类,分别总结其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况; 最后,对露天开采矿区要素遥感提取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有效地利用多源多时相数据、更强特征提取能力网络和复杂场景优化方法,进一步推动矿区要素智能化、精细化和鲁棒性提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露天开采矿区要素遥感提取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水体提取综述
温泉, 李璐, 熊立, 杜磊, 刘庆杰, 温奇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3): 57-71.   DOI: 10.6046/zrzyyg.2023106
摘要677)   HTML9)    PDF (8040KB)(468)   

对江河湖泊等水体目标的空间分布、时序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和统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已成为当前遥感地表观测研究的重要热点。传统水体提取方法依靠经验设计的指数模型进行水体阈值分割或分类,易受到植被、建筑物等地物的阴影以及水体自身泥沙含量、盐碱浓度等理化特性变化的影响,难以在不同时空尺度环境下保持鲁棒性。随着海量多源、多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的快速获取,深度学习算法在水体提取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得益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灵活的卷积结构设计方案,研究人员陆续提出了各种模型和学习策略用以提高水体提取的鲁棒性和精度,但目前缺少对该类研究进展的全面综述和问题剖析。因此,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重点归纳不同算法在遥感图像水体提取方面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水体提取方法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载激光测深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现状
崔子伟, 徐文学, 刘焱雄, 郭亚栋, 孟祥谦, 蒋正坤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1-9.   DOI: 10.6046/zrzyyg.2022436
摘要382)   HTML35)    PDF (2378KB)(462)   

水下地形测量是测绘科学的重要分支,与人类开展海洋、湖泊等作业密切相关。在探测浅水区水下地形时,传统声学方法面临船体搁浅风险,被动光学方式则存在测量精度低等缺陷。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浅水水深测量难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在近岸区域应用可填补浅水区水下地形数据空白。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其次,对激光测深数据的获取做了说明,并重点讨论了机载激光测深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波形数据处理、误差修正和点云数据处理等; 最后,总结了机载激光测深存在的技术难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结合阴影信息的建筑物层数识别方法
李志新, 王梦飞, 贾伟洁, 纪松, 王宇飞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97-106.   DOI: 10.6046/zrzyyg.2022226
摘要170)   HTML4)    PDF (7212KB)(447)   

建筑物层数获取可为城市安全和灾害隐患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服务。目前,建筑物层数往往是基于人工调研和统计为主; 基于遥感影像的建筑物高度自动反演,也存在算法效率低、提取不完整、自动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快速和大范围获取建筑物层数,基于GF-7卫星影像,设计、实现了一种楼层数识别的算法,在主成分分析等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渔网法阴影线自动提取算法,并利用阴影形成的几何关系计算楼高并转换为楼层数,最终为消除阴影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对算法提取结果进行误差改正。以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区,进行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以河南省郑州市为验证区的实验结果表明,建筑物层数总体识别精度为90.21%,6~50层的建筑物层数识别误差在3层以内。研究可为基于卫星数据快速和大范围自动获取建筑物层数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EE的杭州湾海岸线遥感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朱琳, 黄玉玲, 杨刚, 孙伟伟, 陈超, 黄可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50-60.   DOI: 10.6046/zrzyyg.2022214
摘要407)   HTML29)    PDF (6633KB)(444)   

持续海岸线动态变化监测对于掌握海岸线变迁规律和演变特征至关重要。长时间序列的海岸线数据集能够在时空维度上详细刻画海岸线的动态变化,进而反映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滨海区域的影响,有利于滨海湿地空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利用长时间序列Landsat TM/ETM+/OLI影像,研究了1990—2019年杭州湾海岸线的变化特征; 利用像元级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 (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时间序列重构技术方法,结合Otsu算法阈值分割和数字化海岸分析系统,实现长时间序列海岸线信息自动提取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9年间杭州湾海岸线总长度增加了约20.69 km,陆域面积增加了约764.81 km2,年均增加速率为0.35%,平均终点变化速率和平均线性回归变化速率分别为110.07 m/a和 119.06 m/a。文章通过对30 a间杭州湾海岸线进行时空演变分析,为实现杭州湾海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浙江省杨梅种植适宜性区划
钟乐, 曾燕, 邱新法, 施国萍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36-244.   DOI: 10.6046/zrzyyg.2022082
摘要226)   HTML17)    PDF (4302KB)(442)   

杨梅是浙江省的特色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居全国之首。为了对浙江省杨梅的种植适宜性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科学利用现代化气象观测数据,更好地为杨梅种植服务,基于气候因子分布式模拟,引入土壤、地形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因子权重,结合各影响因子适宜性等级指标,将浙江省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种植区。结果表明: 浙江省气候适宜性区域占绝大部分面积,气候资源优越; 土壤条件较为优异,基本处于杨梅种植较适宜和适宜区间; 地形差异较大,地形是精细化杨梅种植适宜性的关键因子,地形适宜区海拔在250~450 m,坡度在5°~25°之间; 除浙江省北部地区和绍兴市、宁波市交界处外,其他地区均适宜或较适宜杨梅种植。研究结果实现了对气象因子的空间模拟,可为浙江省的杨梅种植布局发展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对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水分多源卫星遥感联合反演研究进展
蒋瑞瑞, 甘甫平, 郭艺, 闫柏琨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1): 1-13.   DOI: 10.6046/zrzyyg.2022408
摘要436)   HTML15)    PDF (3160KB)(440)   

土壤水分与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水循环等过程,以及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修复等环节密切相关。土壤水分的探测经历了从地面测量到遥感探测的发展过程,实现了全球及区域尺度的调查监测。由于数据谱段不一、辐射传输机制不同、反演算法多样,需从算法机理、优势、局限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精度提升、算法改进提供基础。为此,该文从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光学微波协同3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光学遥感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特征、温度-地表短波净辐射时间特征反演土壤水分,被动、主动微波反演和主、被动微波遥感联合反演,以及基于精度改善和时空尺度转化的光学微波协同反演等技术方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源遥感数据联合反演土壤水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①数据存在缺失及时空尺度不匹配问题; ②不同数据源对地表穿透性不一致; ③联合反演模型依赖于经验参数和大量辅助参数。随着卫星监测网络的完善、数据源对地表探测深度研究的深入,以及联合反演物理机理的明确、辅助参数时空连续数据集的建立,上述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分遥感的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及典型案例分析
唐晖, 邹娟, 尹向红, 余姝辰, 贺秋华, 赵动, 邹聪, 罗建强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302-309.   DOI: 10.6046/zrzyyg.2023075
摘要225)   HTML4)    PDF (5897KB)(425)   

为研究高分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区河湖采砂监管中的应用,基于近20 a来航天航空高分遥感影像,采取人机交互解译与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河湖砂石开采的地表要素类型与涵义,建立河湖采砂遥感解译标志,剖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表明: 河湖砂石开采遥感解译标志不同于前人总结的陆域矿山开采的解译标志,其采矿设备为采砂船,“挖洲”开采面致使水涯线呈锯齿状,运矿设备为运砂船,中转场地有堆沙场和砂石码头,采场附近出现水体浑浊、洲滩萎缩等地表覆盖变化。通过华龙堆砂场的变迁、城陵矶砂石码头治理和东洞庭湖飘尾洲非法采砂等3个典型案例分析,表明高分遥感技术可为河湖砂石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典型海岸带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湛江市为例
王静, 王佳, 徐江琪, 黄邵东, 刘东云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43-52.   DOI: 10.6046/zrzyyg.2022398
摘要221)   HTML12)    PDF (3935KB)(424)   

随着湛江市城镇化的发展,湛江市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快速、全面及准确地定量监测湛江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用2000年、2005年、2009年、2015年、2020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选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6项指标,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定量分析湛江市2000—202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2000年、2005年、2009年、2015年与2020年I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18,0.18,0.35,0.42和0.38,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对2000—2020年间IRSEI进行差值处理,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明显变好”、“轻度变好”、“基本不变”、“轻度变差”、“明显变差”的面积占比分别为78.95%,8.70%,8.01%,1.35%和2.99%,以“明显变好”为主; IRSEI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出2000—2020年间海岸带城区环境较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海岸带区域的建筑用地IRSEI指数较低,研究结果将为湛江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方法综述
王岩, 汪利诚, 武晋雯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1-8.   DOI: 10.6046/zrzyyg.2022338
摘要243)   HTML129)    PDF (864KB)(418)   

日平均气温作为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在城市热岛效应、农业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气象站实测的日平均气温应用在大区域模型时,在空间上缺乏一定的代表性。相比之下,日平均气温遥感反演结果更能够满足大范围监测的需要,但同时也存在着精度和质量上的限制和挑战。首先,总结了几种目前广泛使用的日平均气温遥感估算算法,如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机器学习法和基于特征空间外推法; 其次,基于日平均气温遥感估算的原理和过程,系统分析了云、气溶胶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对日平均气温遥感估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不同过境时刻影像融合和多源数据融合是提升云干扰下日平均气温遥感估算精度的重要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LandTrendr算法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扰动研究
于森, 贾明明, 陈高, 鲁莹莹, 李毅, 张博淳, 路春燕, 李慧颖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42-49.   DOI: 10.6046/zrzyyg.2022235
摘要272)   HTML29)    PDF (3351KB)(4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重。在对于红树林扰动和恢复的监测当中,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遥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时间序列算法本身都十分复杂。文章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云平台的LandTrendr时间分割算法和Landsat影像时序数据,研究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90—2020年期间红树林的扰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1990—2020年间,共有42.39 hm2的红树林发生了扰动,其中2014年保护区内红树林扰动面积最大,为12.78 hm2; 1990—2020年间,轻微扰动和中度扰动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5.39%和30.78%,严重扰动所占比例最少,只有3.83%; 红树林变化像元的总体识别精度为89.50%,对扰动年份检测的总体精度为88%,Kappa系数为0.79。本研究基于LandTrendr算法解析了30 a间东寨港保护区内红树林发生扰动的年份和面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导致扰动的因素,认为人类活动是红树林扰动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如病虫害和极端天气等)是导致扰动的次要原因。研究结果能够为红树林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浙江省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方贺, 张育慧, 何月, 李正泉, 樊高峰, 徐栋, 张春阳, 贺忠华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45-254.   DOI: 10.6046/zrzyyg.2022070
摘要257)   HTML20)    PDF (6272KB)(409)   

浙江省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省,研究该区域植被生态质量状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浙江省2000—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2000—2020年,浙江省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呈上升趋势,植被“绿度”显著提升; ②2000—2020年,浙江省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山地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getation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VEQI)明显高于盆地和平原地区; ③浙江省2000—2020年间VEQI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仅在浙江省西南小部分区域气候因子占据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浙江省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对浙江省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时序InSAR技术在珠三角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的应用
姜德才, 郑向向, 王宁, 肖春蕾, 朱振洲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292-301.   DOI: 10.6046/zrzyyg.2022190
摘要174)   HTML8)    PDF (8483KB)(405)   

针对珠三角地区广泛分布的地表水、植被易造成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失相干和多云多雾多雨高湿的气候易造成严重的InSAR大气延迟“噪声”的问题,以珠三角东南部的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采用干涉相干性最优原则生成小基线集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 InSAR)干涉像对连接图,使用35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2019年9月—2020年11月龙岗区的地表形变信息,而后与永久散射体InSAR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 InSAR)反演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分析、推断了地表形变成因。结果表明: ①SBAS InSAR和PS InSAR反演的地表形变场基本一致,SBAS InSAR在大形变量区域的相干点密度远大于PS InSAR,说明干涉相干性最优原则的SBAS InSAR反演结果准确、可靠,反演完整形变场更具优势; ②龙岗区及周边的地表形变成因主要有持续强降雨触发的岩溶塌陷或斜坡失稳,工业采排水导致的地下水文地质环境变化,地下施工引发的采空沉降,新建高层建筑施加的地基静荷载等。研究技术路线可为珠三角地区地质灾害隐患InSAR早期识别的自动化、工程化应用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融合指数与主成分分量的随机森林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梁锦涛, 陈超, 张自力, 刘志松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35-42.   DOI: 10.6046/zrzyyg.2022493
摘要262)   HTML14)    PDF (5080KB)(399)   

准确获取土地利用/覆盖(land use/land cover,LULC)信息,对区域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地表形态的复杂性、地物类型的多样性、遥感图像特征的非线性给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带来了挑战,且传统方法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文章发展了一种随机森林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融合指数与主成分分量开展LULC信息提取。首先,选择研究区影像进行云量筛选、影像中值合成,得到年际遥感影像; 其次,计算多种指数,提取主成分分量,将其融入到遥感图像波段堆栈中; 然后,构建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分类器; 最后,基于混淆矩阵,使用总体精度与Kappa系数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估。在杭州湾区域的实验结果表明, 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建筑物指数与主成分分量的辅助决策能够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42%和0.894 2,高于传统随机森林、分类回归树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融合指数和主成分分量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能够准确地提取遥感图像中的地表覆盖特征,得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为地表精细分类提供方法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卫星遥感辅助的大型海藻养殖动态对比监测——以威海市为例
侯英卓, 纪灵, 邢前国, 盛德志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34-41.   DOI: 10.6046/zrzyyg.2022296
摘要274)   HTML26)    PDF (5620KB)(397)   

大型海藻养殖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对其环境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关于不同品种的大型海藻养殖的对比监测鲜有研究报道。文章基于Sentinel-2卫星影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南部海域紫菜养殖区与荣成市南部海域海带养殖区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 ①威海市文登区的紫菜养殖在2016年遥感影像上首次出现,与该市历史上首次出现紫菜养殖的年份相符; 基于文章方法提取的紫菜养殖区与海带养殖区的整体提取效果较好,总体精度可达84%以上; ②2017—2021年度紫菜养殖区的遥感监测面积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上养殖区呈现远离岸边的分布趋势; ③紫菜与海带养殖区监测面积总体呈冬高、夏低的冷水型藻类养殖季节变化特征,但紫菜养殖区监测面积最小值与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海带养殖区早1~2个月。卫星遥感较统计年鉴能提供更精确的时间与空间信息,研究可为中国北方海岸带大型海藻养殖管理提供监测技术与数据上的参考与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秦皇岛段明长城时序InSAR遥感动态监测
刘辉, 徐心月, 陈蜜, 陈富龙, 丁瑞力, 刘菲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02-211.   DOI: 10.6046/zrzyyg.2021163
摘要171)   HTML17)    PDF (12943KB)(395)   

地面沉降是京津冀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不均匀沉降对于明长城的保护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文章采用2016—2018年的53景Sentinel-1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和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技术获取秦皇岛段明长城地表形变信息。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基于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取的形变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检验监测结果的精度,得到两者数据线性相关性R2达到0.81。结合地下水水位变化、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高速公路铁路分布等辅助数据,对明长城沿线沉降进行成因分析。最后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对明长城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秦皇岛段明长城沿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北部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超过-12 mm/a;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关联不大; 明长城在与断裂带相遇前后沉降速率表现出微小差异; 沉降严重区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全新统黏土层; 交通道路运营暂时未对明长城沿线沉降造成较大影响。GRNN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明长城沿线沉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部分区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对位于山地地貌明长城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整体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控制点蒙特卡罗检验的无人机地形建模精度影响因素研究
陈凯, 王春, 代文, 盛业华, 刘爱利, 汤国安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107-115.   DOI: 10.6046/zrzyyg.2022300
摘要139)   HTML6)    PDF (7469KB)(390)   

针对消费级无人机相机单一、镜头畸变大,地形建模精度受航线设计和控制测量的影响等问题,设计了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案和控制点蒙特卡罗检验,分析了相机倾角、航高和控制点数量对地形建模精度的影响。在黄土高原3个典型小流域的实验结果表明: ①在进行无人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时,应先使用蒙特卡罗检验对控制点质量进行分析,排除控制点误差再进行数据处理。②相机倾角方面,在无地面控制点时,采用较大角度的倾斜摄影不仅有利于提高样区整体精度,还优化了误差的空间分布; 这与相机畸变模型的优化有关。在有地面控制点时,相机倾角对高程精度的影响不大,但是影响控制点饱和数量; 相对于垂直摄影,倾斜摄影需要略多的控制点才能达到最优精度。③航高方面,在有地面控制点时,使用倾斜摄影有利于降低高程精度对航高变化的敏感性。在有地面控制点时,航高在60~160 m范围内对高程精度的影响不明显,且航高变化不影响控制点饱和数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地质应用的ZY-1 02D高光谱数据大气校正方法对比
李娜, 董新丰, 王靖岚, 陈理, 甘甫平, 李彤彤, 张世凡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17-24.   DOI: 10.6046/zrzyyg.2022349
摘要147)   HTML78)    PDF (5375KB)(389)   

高光谱数据凭借其在光谱维的技术优势,在地物精细识别尤其是矿物信息精准识别方面应用广泛。高光谱反射率产品是开展矿物识别的基础数据依据,使用合适的大气校正方法获取能够满足应用需求的高精度的地表反射率产品至关重要。为此,采用ATCOR,FLAASH和QUAC这3种应用相对较广的大气校正模型,对资源一号02D(ZY-1 02D)卫星高光谱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处理,并从目视效果、典型地物波谱分析和矿物信息提取3个方面开展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目视效果上,3种大气校正模型均能有效提升影像清晰度,ATCOR模型略优于FLAASH和QUAC模型; 3种模型典型地物光谱与ASD实测光谱相关系数平均值R2达0.7以上,吻合度较好,精度较高,ATCOR模型反演结果的影像光谱更接近ASD实测光谱; 对绿泥石识别结果三者一致性较好,绢云母一致性则稍差,对比发现FLAASH和QUAC模型在地表绢云母含量较低区域漏识率较高。综上所知,3种模型大气校正效果均比较理想,但在矿物识别应用中ATCOR模型较FLAASH和QUAC模型总体上有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Sentinel-2数据多特征优选的农作物遥感识别研究
陈健, 李虎, 刘玉锋, 常竹, 韩伟杰, 刘赛赛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292-300.   DOI: 10.6046/zrzyyg.2022272
摘要310)   HTML12)    PDF (3736KB)(386)   

本研究以滁州市全椒县为研究区,借助GEE平台,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构建光谱特征、传统植被指数特征、红边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等90个特征,选用基于随机森林的递归特征消除算法(random forest-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_RFE)、基于Relief拓展的Relief F算法、基于相似性的特征优选算法(correlation-based feature selection,CFS)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对农作物种植类型进行识别,探究不同的特征优选算法在农作物遥感识别中的效果优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最佳特征优选算法在不同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中的分类效果。研究表明: ①光谱特征在农作物识别中最为重要,其次是红边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影响较小; ②基于RF_RFE特征优选方法的遥感识别结果精度最好,总体精度为92%,Kappa系数为0.89; ③在RF_RFE特征优选方法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Kappa系数比支持向量机分类(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最小距离分类(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cation,MDC)分别高0.01和0.41,说明基于多特征的RF_RFE特征优选方法结合RF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遥感识别精度和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任务学习孪生网络的遥感影像多类变化检测
马惠, 刘波, 杜世宏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1): 77-85.   DOI: 10.6046/zrzyyg.2022446
摘要251)   HTML1)    PDF (8701KB)(381)   

精确掌握土地覆盖/利用的变化及变化类型对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有大部分变化检测研究主要关注二值变化检测。为此,该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多任务学习深度孪生网络用于遥感影像的多类变化检测。首先提出面向对象的无监督变化检测方法,选择出新、旧时相影像中最有可能发生变化和最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区域,并作为多任务学习深度孪生网络的样本; 其次,采用多任务学习深度孪生网络模型同时对新、旧时相的土地利用图以及新、旧时相的二值变化图这3个任务模型进行学习和预测; 最后,基于模型预测的新、旧时相土地利用图及新、旧时相的二值变化图获取最终的多类变化检测结果。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影像数据和相应的土地利用图斑数据对多任务学习深度孪生网络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这种在没有变化、未变化样本而有历史专题图的变化检测场景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融合多源地理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尾矿库识别与监测——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
刘晓亮, 王志华, 邢江河, 周睿, 杨晓梅, 刘岳明, 张俊瑶, 孟丹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1): 103-109.   DOI: 10.6046/zrzyyg.2022480
摘要330)   HTML2)    PDF (7058KB)(380)   

尾矿库是具有高势能的重大危险源,对尾矿库空间范围开展快速识别与监测,及时掌握尾矿库数量及分布情况,对我国尾矿库的环境监管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单纯基于遥感影像识别提取的思路,因缺乏尾矿库潜在目标针对性,易将裸露地表等混淆为尾矿库,给实际的尾矿库监测应用带来较大误差。为此,提出一种融合企业名录与空间分布点位、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道路网等多源地理数据与高分遥感影像的尾矿库提取方法。以云南省个旧市为研究区的应用验证结果表明: 融合多源地理数据可有效排除不存在尾矿库的干扰区域,尾矿库提取结果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83.9%和72.4%。该技术方案在全国尺度的尾矿库高频次、自动化遥感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9—2021年中国大陆海岸带潮滩、海岸线、养殖水体遥感观测
闫柏琨, 甘甫平, 印萍, 葛晓立, 郭艺, 白娟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53-63.   DOI: 10.6046/zrzyyg.2022471
摘要285)   HTML8)    PDF (10262KB)(375)   

海岸带是世界上容纳人口最多的区域,其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潮滩、海岸线、养殖水体变化是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监测的重要要素。由于潮汐作用,海陆水边线处于动态变化状态,是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潮滩、海岸线检测的主要难点,故通过综合Landsat4/5/7/8和Sentinel-2A/B卫星遥感数据对1989—2021年间中国大陆海岸带潮滩、海岸线、养殖水体进行了7期监测,发挥了多源卫星观测频次高的优势,通过检测不同潮位的水边线实现潮滩、海岸线、养殖水体的识别。结果表明: 针对不同水色的海水应选用不同的水体指数组合,对于清澈或低浑浊度的海水,应分别采用修正的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与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检测高潮位、低潮位水边线,有效提高潮滩检测的可靠性,检测的潮滩面积比通常仅用mNDWI指数检测的潮滩面积大122%; 对于高浑浊度海水(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应采用mNDWI进行高潮位、低潮位水边线的检测,以避免NDWI将高浑浊度海水误识别为潮滩,对养殖水体应采用NDWI检测。1989—2021年,中国大陆海岸带发生了巨大变化,潮滩快速消失,养殖水体面积和海岸线长度增加,整个中国大陆海岸带的潮滩减少率、海岸线长度和养殖水体增加率平均分别为46.2%,34.4%和149.3%,潮滩面积减少了7 173.2 km2,海岸线长度增加5 320.5 km,养殖水体面积增加了9 046.5 km2。北方省份或城市遭受的潮滩损失比南方省份或城市更严重。以1989—2021年潮滩平均减少率计算,辽宁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山东省的潮滩将分别在27 a,10 a和22 a内完全消失。潮滩和养殖水体的面积变化高度负相关,表明养殖水体的扩展是潮滩减少的重要驱动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Landsat的巴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演化分析
吴冰洁, 文广超, 赵梅娟, 谢洪波, 冯雅杰, 贾琳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1): 227-234.   DOI: 10.6046/zrzyyg.2022369
摘要171)   HTML5)    PDF (9377KB)(373)   

为揭示巴音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演化特征,指导当地或类似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管理,选取2005—2020年12景遥感影像数据,基于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入地理探测器定量探究关键因子,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叠加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揭示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影响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化的关键因子为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高程和降雨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从0.455增至0.533,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差异明显,14.9%的区域呈现退化状态,主要分布于巴音河流域附近及德令哈市区周边区域; 33.6%的区域呈改善状态,分布于巴音河流域中下游湖泊以南区域。研究表明巴音河流域在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中应更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及其他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科学地进行空间格局规划,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林聃, 李秋岑, 陈志奎, 钟芳明, 李丽方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 (2): 10-20.   DOI: 10.6046/zrzyyg.2023027
摘要260)   HTML8)    PDF (5870KB)(368)   

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任务之一,解析给定的遥感图像并识别其中的类别语义,可以为下游计算机视觉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由于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不断提升,众多遥感对象以不同规模、颜色、形状分布于图像的各个区域,为遥感图像多标签分类任务带来了严峻挑战。该文聚焦于遥感领域的多标签图像分类研究,对该问题的前沿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首先,阐述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任务的问题定义,并对该研究问题中常用的多标签图像数据集和模型评估指标进行归纳介绍; 进而,对该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深入剖析多标签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的2个关键任务——遥感图像特征提取和标签特征提取; 最后,针对遥感图像特性,分析了该任务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遥感土地利用多分类研究
熊东阳, 张林, 李国庆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140-148.   DOI: 10.6046/zrzyyg.2022136
摘要277)   HTML16)    PDF (2352KB)(362)   

影像解译中对土地利用单分类的关注成为遥感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大熵模型(MaxEnt)被评价为最有潜力的单分类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的单分类研究。然而,单分类算法(包括MaxEnt)是否能够进行土地利用多分类尚不明晰。为了解决该问题,文章建立了利用MaxEnt进行遥感土地利用多分类的技术流程,并将该流程应用在云岩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多分类研究中。使用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评估MaxEnt的总体分类效果以及在各个地类上的预测表现; 同时使用Kappa值评估MaxEnt与随机森林(randem forest,RF)、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在土地利用预测上的一致性表现。结果表明: ①MaxEnt的分类表现最好,总体分类精度为84%,Kappa系数为0.8; ②MaxEnt在各个地类上没有最差的表现,甚至在某些地类上达到了最优的表现; ③MaxEnt与RF和SVM的分类一致性较高,这3种算法预测的土地利用之间一致性评估Kappa值均超过了0.6; ④MLC与其他3种分类算法预测土地利用的差异较大,Kappa值小于0.4,说明MLC不适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解译。文章建立的技术流程仅仅依赖于土地利用发生概率,而不依赖于阈值选择,从而使得以MaxEnt为代表的单分类算法在遥感土地多分类应用中能够发挥巨大潜力。对于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解译,加入并行计算将有利于提高利用MaxEnt解决多分类问题的时间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EE云平台与Landsat数据的山口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时空变化分析
石敏, 李慧颖, 贾明明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61-69.   DOI: 10.6046/zrzyyg.2022209
摘要235)   HTML25)    PDF (5556KB)(362)   

针对传统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速度慢、耗时长等缺点,基于GEE云平台和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广西山口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分布信息,结合景观分析方法监测研究区红树林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①2000—2020年,山口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增加约63 hm2,其中2010—2020年间面积增幅较大,约40 hm2; ②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互花米草和滩涂与红树林的面积转化最剧烈,20 a间共有152 hm2互花米草和滩涂转化为红树林,有122 hm2红树林转化为互花米草; ③2000—2020年,研究区红树林景观表现为破碎化程度减小、斑块聚集度增加、景观优势性不断扩大,且红树林质心呈现向陆迁移的趋势; ④在影响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变化的因素中,入侵植被治理与适度的水产养殖能促进红树林面积增加,而气候变化、外来植被入侵对红树林植物群落生长有消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山口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方法借鉴和数据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黔西南采煤塌陷区高分遥感动态监测——以六盘水市煤矿采空塌陷区为例
于航, 安娜, 汪洁, 邢宇, 许文佳, 步凡, 王晓红, 杨金中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310-318.   DOI: 10.6046/zrzyyg.2022170
摘要197)   HTML7)    PDF (2705KB)(360)   

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和相关次生灾害。为研究采煤塌陷区遥感动态监测技术,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煤矿开采集中区为研究区,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建立黔西南山原地区采煤塌陷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对六盘水地区2009—2018年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现状。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发现该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多年来明显加剧,相较于2009年,2018年地质灾害面积扩大167%,且新增地质灾害区域面积占40%、变差区域面积增加34%。根据研究区地质灾害程度划分出4个地质灾害集中区,发现地质灾害集中区和该地区采矿密集区域高度重合。根据遥感数据剖析了矿山地质灾害损毁地类类型,判断研究区矿山地质灾害可能对广大人民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情况,其中对土地严重损毁的灾害类型中,毁损面积最大的为林地和耕地(共193处),面积总计约为333.55 hm2。研究区内共有潜在隐患威胁区域360处,面积为506.36 hm2,其中对道路威胁数量最多(共有126处),面积为110.04 hm2。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可靠参考数据和重要研究思路,并针对研究区的特点,深入分析该地区矿山地质灾害成因,探讨治理方案,提出对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U2-Net深度学习模型的沿海水产养殖塘遥感信息提取
王建强, 邹朝晖, 刘荣波, 刘志松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17-24.   DOI: 10.6046/zrzyyg.2022305
摘要299)   HTML12)    PDF (4499KB)(357)   

针对近海沿岸复杂地理环境中“同谱异物”效应导致传统方法提取水产养殖塘边界模糊、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U2-Net深度学习模型的沿海水产养殖塘遥感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选择合适的波段组合方式以区分养殖塘和其他地物; 其次,通过目视解译进行样本制作; 然后,利用U2-Net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并提取沿岸养殖塘; 最后,利用局部最佳法确定养殖塘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平均总体精度达到95.50%,平均Kappa系数、召回率和F值分别为0.91,91.45%和91.01%; 在养殖塘个数及面积评价方面,提取出养殖塘区19块,共计9.79 km2,区块数和面积的平均准确度分别为94.06%和93.18%。本研究能够快速、准确地开展海岸带区域养殖塘制图,能够为海洋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联合光学和SAR遥感影像的山区公路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
余绍淮, 徐乔, 余飞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81-89.   DOI: 10.6046/zrzyyg.2022320
摘要130)   HTML11)    PDF (4561KB)(354)   

艰险山区公路的滑坡易发性评价能够为公路地质选线提供关键支撑信息。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存在忽略地表形变等动态数据的使用而导致评价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联合光学和SAR遥感影像的山区公路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以青海省沿黄公路隆务峡至公伯峡段为研究区,先利用高分辨率QuickBird卫星影像提取多种滑坡灾害静态因子,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计算路线区域内的滑坡易发性风险初始等级; 然后基于长时间序列的Sentinel-1A影像,获取直接反映滑坡动态变化的地表形变因子; 最后,利用地表形变因子对滑坡易发性风险初始等级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分区图。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综合利用滑坡灾害静态与动态因子数据,所获取的山区公路滑坡易发性评价分区图更具准确性,可为后续的公路地质选线提供准确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河道及周临用地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冯晓刚, 赵毅, 李萌, 周在辉, 李凤霞, 王园, 杨永佺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264-273.   DOI: 10.6046/zrzyyg.2022217
摘要110)   HTML3)    PDF (6284KB)(352)   

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人居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文章以多时相Landsat和SPOT为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针对混合像元的支持向量机最优端元子集构建原理的地表比辐射率确定方法,采用单窗算法,以灞河及周临用地为研究对象,剖析了河道水体、周临用地与地表温度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①支持向量机的混合像元最优端元子集构建方法提取地表比反射率结果与MODIS LSE产品误差小于0.005(R = 0.832),表明该方法精度较高,可用于地表比辐射率的提取; ②1992—2019年27 a间灞河两岸用地类型与局地地表温度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急剧增加,变热趋势明显; 不同时期河道周临用地类型对地表温度影响的幅度不同,建设用地、草地、水体及林地为影响灞河两岸热环境的主要用地类型,水体、林地、草地和耕地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温效应,降温幅度依次为: 水体>林地>草地>耕地; ③同一时期灞河两岸用地类型对局地温度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灞河以东水体、林地、草地和耕地降温效果显著,而灞河以西则为水体、林地及草地。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知城市河道对局地热环境的影响特征,能够为城市河道及其周临局地热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遥感数据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研究
袁红,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徐永浩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301-311.   DOI: 10.6046/zrzyyg.2022269
摘要173)   HTML8)    PDF (3769KB)(351)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区域,估算了光伏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估区域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57.43%,高适宜区面积约2.07×104 km2,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南和西北地区; 川西高原发电潜力巨大, 高适宜区全部开发情景下发电潜力为17 197.97亿kWh,相当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前四川省2019年电力消费总量的6.52倍; 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高适宜区光伏发电每年潜在CO2减排量为12.45亿t,约为我国2019年CO2排放总量的12.71%,是四川省的3.95倍,同时,可减少大量煤炭、常规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排放。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原光伏电站选址和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PS-InSAR的怀来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异常机理研究
高晨, 马栋, 屈曼, 钱建国, 尹海权, 侯晓真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153-159.   DOI: 10.6046/zrzyyg.2022171
摘要105)   HTML5)    PDF (4081KB)(349)   

钻孔体应变仪是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的主要仪器,该仪器优点是基于点的观测、观测精度高和直接观测浅层地壳应力应变信息; 缺点是难以获得空间连续形变信息和易受抽水等场地环境等因素干扰。PS-InSAR方法结果为空间连续形变场和时序形变量,累计形变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具有一致性。为弥补钻孔体应变监测地表形变缺陷和准确分析其观测数据中的异常信息,以怀来地震台为例,基于Sentinel-1影像,使用PS-InSAR方法对研究区地表进行沉降分析并研究2020—2021年钻孔体应变观测数据拉张异常机理。结果表明: 怀来地震台附近区域的形变中心位于义合堡村东侧抽水井处; 区域沉降发生时间和钻孔体应变观测异常时间与义合堡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供暖期抽水时间相同; 怀来地震台钻孔体应变观测数据拉张异常机理与附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抽水引起的地表变化机制相一致。因此,怀来地震台钻孔体应变拉张异常变化是由义合堡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抽水引起,同时诠释了在受地下水抽水较为明显地区内,PS-InSAR在地震前兆观测仪器观测异常机理研究的应用示范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卫星遥感影像云检测方法
邓丁柱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9-16.   DOI: 10.6046/zrzyyg.2022317
摘要340)   HTML91)    PDF (4339KB)(348)   

云检测是光学卫星影像预处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续应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不断丰富,如何实现海量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快速云检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针对传统云检测方法精度低、通用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神经网络模型,称为多源遥感云检测网络(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cloud detection network, MCDNet),MCDNet采用U型架构及轻量化骨干网络设计,解码器部分运用多尺度特征融合及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性能。模型在上万个全球分布的多源卫星影像上训练而成,其中不仅包括谷歌、Landsat等常用卫星数据,还包括GF-1,GF-2和GF-5等国产卫星数据。实验中引入多个经典语义分割模型作为对比参考,实验结果显示该文提出的方法在云检测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且在所有不同类型卫星数据上均取得90%以上的检测精度。模型对未参与训练的哨兵数据进行测试,依然取得较好的云检测效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作为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云检测通用模型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分五号高光谱数据的石漠化调查应用研究
李娜, 甘甫平, 董新丰, 李娟, 张世凡, 李彤彤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30-235.   DOI: 10.6046/zrzyyg.2022129
摘要219)   HTML17)    PDF (4480KB)(346)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制定科学的石漠化防治措施,全面推进石漠化防治进程。遥感技术快速定位、覆盖区域广以及经济高效的特点使其成为调查区域石漠化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技术方法。为此,采用基于高分五号(GF-5)高光谱数据的混合像元分解法和基于Landsat8多光谱数据的光谱指数法,分别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基岩裸露率和土被覆盖率3个表征石漠化信息的关键指标进行提取。结果表明,2种卫星遥感数据对于植被覆盖信息都能进行准确提取; 但是Landsat8的波段设置和光谱分辨率很难区分裸露基岩和裸露土壤; 而GF-5高光谱数据不仅能直接有效提取基岩裸露率和土被覆盖率,并能精确识别裸露基岩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成分。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的评价和分级以及综合治理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联合改进U-Net模型和D-InSAR技术采矿沉陷提取方法
林佳惠, 刘广, 范景辉, 赵红丽, 白世彪, 潘宏宇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145-152.   DOI: 10.6046/zrzyyg.2022197
摘要192)   HTML3)    PDF (3020KB)(345)   

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不仅是矿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地下非法开采的区域具有明显的指征作用。矿产资源开采一般具有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且较分散的特点,因此快速、准确地识别并提取大区域内采矿沉陷的空间分布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得到矿区多时相差分干涉相位图,并使用深度学习FCN-8s,PSPNet,Deeplabv3和U-Net模型训练网络开展采矿沉陷智能识别,结果显示U-Net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且用时较短。为提高采矿沉陷的语义分割提取精度,在传统U-Net模型中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进行训练。结果表明改进的U-Net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在测试集上采矿沉陷对应的交并比提升2.54百分点,为大范围采矿沉陷时空分布提取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蒙古段黄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滑永春, 陈家豪, 孙小添, 裴志永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20-229.   DOI: 10.6046/zrzyyg.2022131
摘要209)   HTML18)    PDF (3463KB)(344)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目前的生态屏障功能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诊断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对促进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内蒙古黄河流域1980年、200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其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1980—2020年草地为主要用地类型,面积占50%以上,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578 km2,1 911 km2,383 km2和255 km2,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 055 km2和2 072 km2,土地转移的主要方向为草地、耕地和水域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 2000—202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1980—2000年上升了0.85百分点; 1980—2020年,斑块数量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外其余用地均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除建设用地外其余用地均增加,景观干扰度除林地上升外其余用地均减少,景观损失度除建设用地有明显下降外其余用地无明显变化; 黄河流域的生态风险值呈下降趋势,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的面积增加9 000 km2,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少1 350 km2,分散布局在东部和北部边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SAR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
邱磊, 张学志, 郝大为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157-166.   DOI: 10.6046/zrzyyg.2022126
摘要286)   HTML15)    PDF (4182KB)(342)   

视频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地质勘探和灾害预测等领域。由于SAR视频存在很多的相干斑(Speckle)噪声以及镜面反射、叠掩效应等干扰因素,运动目标容易与背景或其他目标混淆在一起。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视频SAR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首先,提取视频SAR的多个特征用于构造多通道特征图; 然后,使用改进的轻量EfficientDet网络对更深层的特征进行提取,从而在兼顾算法效率的同时提升SAR目标检测的准确度; 最后,采用基于目标检测框的轨迹关联策略对视频SAR中同一目标进行关联。实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针对SAR阴影目标检测与跟踪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洞庭湖区生态服务-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分析与优化
阳煜瑾, 杨帆, 徐祯妮, 李祝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3): 190-200.   DOI: 10.6046/zrzyyg.2022162
摘要144)   HTML3)    PDF (4540KB)(342)   

经济发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服务能力失调等问题。理清生态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的空间差异,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该文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洞庭湖区3期遥感影像及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采用价值当量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测算湖区内24个区县单元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的协调性、一致性指数,综合探讨生态服务与经济的变化关系及空间聚集特征,进而为区域生态服务与经济发展协调平衡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 ①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上由2000年的2 615.41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2 556.46亿元,空间分布上呈中部高、外围山体次之、交界丘陵平原最低的圈层式格局; ②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的贡献率最高,维持养分循环的贡献率较低,研究期内,除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外其他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水文调节的减少量最高,占总减少量的70%以上; ③从生态服务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情况来看,湖区内部生态差距较为平稳,经济差距持续拉大,各区县生态经济协调度良好,但生态经济一致性水平较低,生态与经济空间聚集存在明显差异,生态聚集大于经济聚集的区域主要位于洞庭湖及沿岸; ④探究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差异,发现人为扰动、高程、坡度、温度和降水等是重要驱动因子。因此,为促进洞庭湖区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削弱生态与经济差距,应在严格保护自然基底、加强人为引导利用、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产品转化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质量引导下的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算法
肖晖, 李惠堂, 顾约翰, 盛庆红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25-33.   DOI: 10.6046/zrzyyg.2022265
摘要119)   HTML5)    PDF (8125KB)(342)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利用干涉图的相位信息提取地面目标的三维信息,相位解缠是InSAR处理流程中的重要步骤,解缠结果的精确性直接决定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或者地表形变信息的精度。针对复杂山区中严重的相位失相关和相位噪声问题,划分研究区域干涉相位质量高低,提出了质量引导下的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算法,对模拟的低噪声干涉相位数据和中国秦岭地区Sentinel-1A InSAR干涉影像对数据进行相位解缠,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改善高低质量区域间的相位一致性,提高相位解缠整体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居民碳排放的遥感监测与分析
田钊, 梁艾琳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4): 43-52.   DOI: 10.6046/zrzyyg.2022310
摘要171)   HTML16)    PDF (5800KB)(340)   

近年来,我国对居民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水平和直接能源消耗方面,在居民区面积方面涉及较少,且研究大多依赖传统的地表实测数据。为了提高数据精度、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该文利用遥感影像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制约性小等特点,选取中国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9年中国居民区面积和居民碳排放的相关性。在确定两者显著性后,结合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c product,GDP)这一影响因素建立了居民碳排放与居民区面积和GDP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居民碳排放与居民区面积和GDP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区面积的扩建是居民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GDP对居民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效应有所下降。因此,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合理控制居民区面积,从而能够更精细化地制定减排政策,实现国家未来的绿色低碳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GF-6影像结合国土“三调”开展西部地区县域自然资源调查
闫涵, 张毅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277-286.   DOI: 10.6046/zrzyyg.2022113
摘要148)   HTML14)    PDF (9818KB)(336)   

自然资源的调查和变化监测能够为资源分类施策、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保证,对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广阔,土地基础数据薄弱,地类变化检测可靠性差,因此通过较低的成本投入,高效地为大范围地区提供精准的调查成果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为此,利用国产高分六号(GF-6)影像,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在四川省叙永县开展西部快速发展地区村镇土地智能调查技术应用示范。通过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技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利用融合后的遥感数据对叙永县进行土地资源基础调查; 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参照已有的土地“三调”成果,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并自动提取土地变化区域,形成西部快速发展地区土地高效调查新模式。调查结果可为我国西部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基础信息支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的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底质分类与变化分析
李天驰, 王道儒, 赵亮, 凡仁福
自然资源遥感    2023, 35 (2): 70-79.   DOI: 10.6046/zrzyyg.2022207
摘要277)   HTML18)    PDF (4089KB)(335)   

在海-气环境变化剧烈的今日,准确高效地实现珊瑚礁底质信息识别是进行珊瑚礁动态监测研究的基础。文章获取了2013—2021年4个时期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Landsat8卫星数据,结合不同底质的光谱和纹理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纹理指数的决策树分类模型,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进行珊瑚信息提取,并定量统计了永乐环礁底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面向对象的分类结果整体上优于基于像素的分类结果,且决策树分类结果的Kappa系数在0.631~0.681范围,分类精度高于传统监督分类精度约7~10个百分点; 珊瑚丛生带大多分布在岛礁的中部水动力较弱区域,除银屿和金银岛上的珊瑚呈面状分布外,其他岛礁上的珊瑚多呈带状分布; 总体时段内永乐环礁的珊瑚丛生带和沙洲面积变化显著,虽然珊瑚丛生带的总面积增加了1.689 km2,但石屿、晋卿岛、全富岛、珊瑚岛和羚羊礁的珊瑚丛生带退化情况严重,其面积减少了0.107~0.892 km2不等。该文证明了利用中等空间分辨率影像建立的底质指数是可靠的,可应用于珊瑚遥感信息提取,能够为珊瑚礁资源调查及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京ICP备05055290号-2
版权所有 © 2015 《自然资源遥感》编辑部
地址:北京学院路31号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291/62060292 E-mail:zrzyyg@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