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遥感技术和遥感地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能源和地质信息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地质理论、地球系统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地质工作的地质矿产调查、地质灾害和环境监测、矿山开发和环境监测的三大战略任务,提出建设和发展地质矿产和能源遥感勘查和评价技术系统、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业务运行系统、矿山开发和矿山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业务运行系统三大应用技术系统和卫星数据采集和地质应用服务系统、全数字化综合航空遥感集成与信息服务系统两大信息服务系统的遥感地质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和实现遥感地质分析由定性向定量,遥感地质应用由单技术向技术集成,地质服务由数据向数据、技术和信息的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和转化。提出了近期和中期重点发展的技术和重点研究领域,讨论了它们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研究重点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植被覆盖度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参数之一,遥感影像能够反映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覆盖信息及其变化趋势,故遥感监测是获取区
域植被覆盖度参数的一个重要手段。植被指数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生物量等的间接指标,基于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
有经验模型法、植被指数法、像元分解模型法及Forest Canopy Density Mapping Model等,基于决策树分类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法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合分析讨论了目前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常用估算方法,分析比较了它
们的优缺点,并对遥感植被覆盖度研究进行了展望。
在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方法中,通常认为精度最高的是共线方程模型。针对共线方程模型定向参数解算过程中误差方程的病态问
题,提出了利用基于控制点的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方法,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实验证明,在具有
一定数量控制点作为训练样本的条件下,应用BP和RBF神经网络进行遥感影像几何校正,可以达到比共线方程模型更高的精度;神经
网络模型能够自动抑制含较大误差控制点对模型纠正精度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提高几何纠正效率。
介绍了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主要传感器特性,阐述了ATOVS、MODIS和AIRS这3个卫星传感器的仪器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温湿廓
线反演原理和方法,对其利弊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大气温湿廓线反演问题发展趋势。
地形因素,包括地面起伏和地球曲率,是造成航空数字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中国科学院遥感所自行研发的多
模态航空CCD相机系统为对象,结合其成像模式和几何形态,分析了地形因素给影像带来的变形,推导出航空面阵CCD影像变形的一般
公式,并通过概算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了对于航空面阵CCD影像,要想得到高精度的几何处理,必须改正地球曲率影响的结论。
用模糊区|清晰区平均反射率匹配法对SPOT 5卫星影像进行去模糊处理。首先,结合SPOT 5各波段的统计特征,从影像上识别
出模糊区; 然后,对影像进行非监督分类,对同一分类区内像元在模糊区和清晰区的辐射值进行比较,计算出气溶胶空间分布; 最
后,将气溶胶分布输入MODTRAN模型中,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研究中将反演的气溶胶浓度分布重采样到全色波段的分辨率,用
MODTRAN对全色波段进行大气校正,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得出模糊区|清晰区平均反射率匹配法是一种有效的去模糊处理方法,且
可将处理后的影像转换得出反射率,便于不同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对比。
在以往云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利用MODIS传感器高光谱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建立一套针对MODIS夜间影像的,以单、多时相
组合方法为基础的夜间云检测算法。通过对我国南北地震构造带(南北带)影像进行云检测试验证实,该算法对MODIS夜间影像上的
各种云类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并借助GIS、RS技术,利用1986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了这两期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空间
信息,根据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物理意义,揭示了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86~2002年间,闽
江河口区有大量湿地转变为非湿地,总体上看,各湿地类型斑块的形状较为复杂,稳定性差,并且未来有加快演变的趋势。福州市在
实施“东扩南进”的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对湿地资源的直接占用,是导致闽江口湿地减少,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今后在闽江南、
北港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在对金沙江上游某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中,针对研究区范围广、高差大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选用ETM+与SPOT 5 Pan融合影像
,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调查; 采用Brovey变换、IHS变换和PCA 变换融合方法对二者进行了融合,并对融合方法和地质灾害解译
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CA变换是一种适合于地质灾害调查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融合后的影像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
害特征明显,能够满足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要求。
采用地貌学和构造力学等理论与方法,利用遥感信息对矿区新构造应力场的方向与大小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成果对矿山开发规
划、主要巷道布置及围岩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多分辨率小波变换,针对高分辨率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的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方向可调滤波器的区域能量测量的小波
变换融合算法。将此方法与HIS和传统小波的融合方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留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同时,能够更好地保留
高分辨率图像的空间信息,融合效果有较大改善。
以遥感资料为主要信息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采用经验模型法确定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结合由地
形图派生的坡度图,由区域地质图派生的纯碳酸盐岩、不纯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区的岩性背景图,参考降水量、降雨强度等有关因
素,建立基于专家分类的石漠化定量分析模型,对南川市进行了石漠化强度分级制图,经实地检验,Kappa指数均超过最低允许的判
别精度要求,为石漠化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一个实用而高效的方法。
近年来,青藏高原一直是国际及国内地质学界极其关注的地区。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基于DEM的地表过程分析给青藏高原研
究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了应用DEM数据在青藏高原地貌研究的历史,通过研究DEM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应用的几个阶段
,总结了DEM技术在高原上的研究技术,阐述了DEM数据在各学科中的交叉应用,指出研究方法上的系统化、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和高精
度数据源获取是该领域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展望了DEM在地貌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用1992和2002年2期Landsat卫星影像,对环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退化情况进行监测,探讨和分析了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退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 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大特点是耕地显著减少,林地和牧草地明显增加; 整个风沙源
区的土地退化格局宏观上受大兴安岭向南延长段和阴山山脉东段的地形地貌控制,并且随所处位置的不同而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变化
。
在长白山火山区地热调查研究中,基于ASTER遥感数据,运用比辐射率归一化方法,定量反演了区域地表温度,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遥感解译,结合对水热活动及深源气体释放特征等资料的关联分析,预测长白山火山区地热资源存在的有利区。
研究发现,六道沟—长白山天池—甑峰山北东向断裂的天池段和长白山火山环形断裂的长白聚龙段是地热勘探的有利区,也是火山监
测的最佳场所。
以东、西部地区典型地段的长城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光谱、形态、位置及周边环境等特征分析比较了二者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针对常规最大似然分类算法中类别先验概率获取困难及遥感影像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改进最大似然遥感影像分类方法。该方法能使用类别样本的统计信息,实现类别先验概率的自动和最优提取,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基于统计监督分类方法中无法直接获取类别先验概率的问题。以6景Radarsat-1 精细模式SAR影像数据为例进行的分类实践证明,该算法分类效果较好,针对单波段、单极化的SAR影像,其精度可望达到80%。
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和ETM数据提取湿地信息。选取的试验区位于黄河源区,提取的湿地信息包括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该方法通过图像分割、类型划分、特征选取与分类以及精度评价等4个步骤实现。试验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能够有效提取湿地信息,提取的图斑边界平滑,避免了椒盐状破碎图斑。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地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信息提取自动化程度,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保护数字影像、音频和视频资料不被非授权者使用,数字水印技术在多媒体领域受到了密切关注。本文介绍了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空域和频域水印技术在遥感影像版权保护及处理后的确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区域地表通量的估算模型,能够对区域蒸发蒸腾进行精确估算。在SEBS模型的基础上,以河北平原为例,采取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仪(MODIS)产品影像,根据研究区下垫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参数估算,进行了区域实际蒸发蒸腾量计算及模型精确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地面覆盖,对河北平原区域蒸发蒸腾分布进行了分析。
以2006年TM、SPOT 4及QuickBird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野外调查及其他辅助数据,运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北京市2006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对2000年与2006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2006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为59.707,处于良好等级; 2000年~2006年间,北京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稳定保持在“良”的状态,总体变化不大,但北京市耕地面积的减少了339.09 km2,城镇建设用地大幅度的增加了285.24km2,水域面积减少了118.98 km2,其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城市化扩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
利用Google Earth和 ArcGIS 9.2软件对太湖水污染及蓝藻监测数据进行了集成和发布,为形象直观展示太湖生态环境,分析太湖水环境质量及蓝藻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