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遥感图像尺度变化大、场景信息复杂、小目标特征信息较少等导致的检测精度较低和当前目标检测模型参数量大、复杂性高导致的检测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YOLOv7-tiny遥感图像检测算法。首先,使用组混洗卷积(group shuffle convolution, GSConv)和VoV-GSCSP模块改进网络颈部,在保持足够检测精度的同时减少模型的计算量和网络结构的复杂性; 其次,在预测时采用一种结合注意力机制的动态预测头(dynamic head, DyHead),通过在尺度感知的特征层、空间感知的空间位置及任务感知的输出通道内,结合多头自注意机制,提高目标检测头的性能; 最后,利用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小目标检测评估方法(normalized Wasserstein distance, NWD)结合基于最小点距离的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minimum points distance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MPDIoU)来优化原模型的损失函数,增强对小目标检测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在DIOR数据集和RSOD数据集的mAP@0.5分别达到87.7%和94.7%,比原YOLOv7-tiny模型分别提高了2.7百分点和5.1百分点,且每秒检测帧率(frames per second,FPS)分别提高了12.2%和11.9%,能够有效提高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的精度和实时性。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在矿区植被覆盖密集且存在大梯度地表形变复杂环境下进行监测时,存在监测点数量不足、监测精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Stacking技术辅助下的改进分布式目标InSAR(distributed scatterer InSAR, DS-InSAR)方法。该方法采用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算法识别同质像元并基于相位三角剖分算法完成相位优化,随后去除先期利用Stacking技术模拟的线性形变相位获取残余相位,进而稀疏形变相位条纹,提高后续DS-InSAR处理框架中时空滤波与三维解缠结果的精确性,最终补偿模拟相位获得完整形变场。通过处理2015年10月—2016年3月期间覆盖新巨龙煤矿的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解译了该时段内矿区时序地表形变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监测期间,矿区存在3处显著形变,雷达视线向最大累积形变量达到-313 mm;所提方法相较常规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技术能够反演出分布更加均匀的监测点位信息,其密度约是SBAS-InSAR的12.9倍;对比水准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约为6.82 mm,精度较SBAS-InSAR提高了约3.0 mm。
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因其良好的可解释性和易计算性被广泛用于高光谱影像(hyperspectral image,HSI)解混中。为了有效处理HSI中噪声和解混效率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在特征空间增强下的空谱全变差NMF高光谱解混方法(spectral-spatial total variation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SSTVNMF)。首先,通过特征提取,将原始数据空间转换到特征空间,在特征空间下进行解混处理,提高解混效率; 其次,为了降低噪声影响,利用双边滤波(bilateral filtering,BF)方法提取空间信息,对特征提取过程进行增强,保证所提取特征的准确性; 最后,为了保证解混方法的性能,基于NMF方法建立顾及空间特征和光谱特征的全变差(total variation,TV)正则化,空间TV通过计算相邻像元之间丰度的水平和垂直差异来促进丰度平滑,光谱TV是基于最小体积TV通过施加端元之间的约束力使体积最小化来增强端元提取。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光谱库合成数据作为模拟数据,Jasper Ridge数据集、APEX数据集和Cuprite数据集作为真实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其他基于NMF改进的方法,所提方法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面都有提高。
滑坡识别一直是地质灾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抢险应急指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滑坡检测的漏检误检以及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核心网络进行数据融合、增加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更改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损失函数的优化等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7算法模型,实现了对滑坡同时进行目标检测与图像分割的功能,并以贵州省毕节市的滑坡数据集和四川省历史滑坡0.2 m高分辨率航空正射影像为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在山体滑坡的检测与分割任务中展现出较好的性能,相比于常规的YOLOv7模型以及Faster RCNN,Mask RCNN等主流模型方法,该模型对山体滑坡的识别更加高效、准确。以四川省白格地区为例,该模型在提高精度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山体滑坡灾害信息获取的自动化程度。
热带亚热带植被覆盖地区的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往往受到云影响,导致地物遥感信息缺失,如何有效地进行云检测、云物分类和云覆盖信息提取,仍然是遥感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产卫星许多光学相机缺少目前主流云检测算法中的短波红外和热红外谱段,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数据云去除的可用性。基于此,该文提出了一种仅利用可见光-近红外(400~1 000 nm)范围的几个谱段来实现云覆盖空间分布监测的算法。基于珠海一号卫星高光谱遥感影像,结合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光谱指数构建特征空间散点图,进行云/物分类和云检测,并提取混合像元中云、水和植被各组分覆盖信息。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云检测的光谱指数阈值法,该文提出的基于NDWI-NDVI特征空间的云检测算法有更好的云/水分离能力,可以抑制阴影对云覆盖影响,精确描绘云覆盖空间分布特征,且简便易行,这为进一步发展国产光学卫星遥感数据云检测、云/水分离和云覆盖信息提取算法拓展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
明晰城市扩张与空间变化特征,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抑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的前提。该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提取2000—2020年城市建成区; 从城市扩张特征、空间变化和城市间空间强度等方面对整体与县域2个尺度进行城市扩张时空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将不透水面纳入多源数据融合能够提高建成区提取精度,总体分类精度98%,平均Kappa系数为0.75; ②2000—2020年城市扩张经历了低速-中速、高速-低速的变化过程,扩张类型主要是边缘式,空间紧凑度下降; 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空间强度最大为成都市与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双中心-两翼”格局,以成都市、重庆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凸显。研究结果揭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发展规律与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格局合理优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合理确定城镇范围是我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基础工作,是推动城乡空间优化和品质提升、科学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城区和镇区概念和确定方法尚未统一,不利于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和公共管理。在界定城镇区域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该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统计公报、遥感解译及网络兴趣点等数据,综合考虑地类特征及其空间关系,提出一种以人为核心的非设市县城镇区确定方法,并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划定镇区范围,技术路线科学简明,可操作强,可为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工业热源活动的精细提取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经济预测的重要前提,然而因热源特征不明、类型判定不准等问题,导致工业热源遥感监测目前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该文选取湖南省作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Suomi-NPP VIIRS夜火数据,结合空间滤波与具有噪声的基于分层密度空间聚类(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HDBSCAN)算法提取夜间工业热源,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构建不同类别的工业热源温度特征模板函数,根据相同类别的温度相似性判断工业热源子类别,总体分类精度达86.31%。并分析湖南省工业热源布局情况,结果表明: ①全省工业以石化厂为主,煤化厂数量最少; ②冶金企业的热辐射强度最大,集中在娄底市-湘潭市-株洲市一带; ③2015—2019年间,全省工业热源数量呈减少趋势,说明政府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对省内“散乱污”工厂进行有效整治,新冠疫情期间热源数量整体变化不大,在政府有效调控下已逐步复工复产; ④通过分析热辐射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耗量、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以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热辐射排放强度为标准,探究湖南省“能耗-污染-热排”的相关情况,并将各市州划分为7种类型。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动态监测当地重点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状况提供信息来源与数据支持,摸清该地区不同产业类型的工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有利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产业转型政策,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目前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往基于遥感数据的高速铁路影响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针对这一现状,文章以京广高铁河北段沿线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铁城市发展影响遥感监测方法。首先构建表征城市发展变化的参数指标体系; 然后利用多源、多尺度遥感数据,监测京广高铁开通前后研究区(河北省内4座已开通高铁城市)内各指标的时空变化; 最后选取研究区毗邻的4座未通高铁的城市作为对照组,利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模型量化分析高铁对河北4市的影响。研究发现: ①京广高铁河北段沿线4市在2005—2020年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平均每年扩张2.00%; ②高铁建设会显著影响城市的扩张方向,且这种影响与二者的空间关系有关; ③与未通高铁的4市相比,京广高铁的开通降低了沿线4市城区面积的扩张速度。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价值。该文针对丝绸之路沿线(简称“丝路沿线”)10个重要湿地保护区,基于ZY-3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与人工解译交互的方法,提取2015年和2020年2期的湿地类型,形成保护区内湿地分布及动态变化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水文条件、生态重要性以及湿地类型转移情况,提出了一种退耕还湿潜力空间评估方法。湿地信息提取结果表明,2015—2020年,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丝路沿线重要湿地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净增加238.04 km2,新增类型以湖泊湿地为主,湿地率总体提升0.58%,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对于区域湿地保护总体上取得良好成效,但部分区域湿地仍然呈现出退化趋势,退化面积为77.00 km2; 退耕还湿潜力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25.13 km2的耕地区域需要逐层级开展退耕还湿,其中,高优先级恢复区面积为10.63 km2,中优先级恢复区和低优先级恢复区面积分别为167.02 km2和147.48 km2。该研究提出因地制宜的湿地生态恢复方案,可为丝路沿线地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皮划艇运动作为奥运会的重要比赛项目,其训练阶段目前尚未广泛应用高精度定位和地图的可视化技术。针对这一缺口,该文提出了一种国内首创的基于实景三维的皮划艇运动监控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高精度定位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虚实轨迹融合技术,为运动员和教练提供了一个直观且精确的数据分析平台。该文首先概述了系统建设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阐述了系统的架构、主要功能以及数据库设计,最后利用Cesium三维地球引擎、ArcGIS Server地图服务器、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和WebSocket等技术进行了软件系统实现,并对关键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说明。系统核心功能涵盖了训练场的三维可视化、场馆查询与定位、虚实轨迹数据接入、实时定位监控、轨迹回放以及数据分析等,具备高精度定位、三维实景可视以及虚实融合等独特特点。此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升皮划艇训练的效率和质量,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